《因缘生法——两晋南北朝的高僧们》
第12节

作者: 驿渡山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几番战斗下来,襄阳俘虏了一些敌兵,从他们口中得知,苻丕攻打襄阳的目的竟然就是为了释道安和习凿齿。二人于是找朱序商量,表示愿意去长安,说服苻坚放弃战争。但朱序不同意,他认为襄阳是晋朝西北的门户,苻坚攻打这里不完全是为了您二位高人。再说,他武力来攻,我就把你俩献出去,这不更显得我们晋朝软弱可欺吗?二位如果真的愿意去长安,那也是在咱们打赢了战争之后。到时你们再去,则朝廷不失颜面,二位到了长安也会更受尊重。

  道安和习凿齿都深受感动,决心和朱序坚守襄阳。道安的几千名弟子都投入了守城的战斗,死伤的也不在少数。由于力量悬殊,外城被攻破了,朱序便退守内城,死抗到底。
  打了大半年,朝廷的援军一直没来。在东面的淮河一带,苻坚的大将苻融正统率六州之兵作出侵犯的态势,威胁东晋的首都建康。荆州刺史桓冲有七万军队驻扎在上明,但他畏惧秦军的强悍,一直不敢来救援。东晋其他地方根本抽不出兵力来支援襄阳。在朱序的指挥下,襄阳城内所有的出家人都参战了。后来连城内的广大妇女都上了战场,她们在城墙上拿着木头、石块、砖头砸向攻城的敌人。而苻丕的军队死缠烂打,毫无退意。

  这样耗下去,襄阳城可能会死得一个不剩,自己几十年的弘法事业就要葬送在这里。为了法嗣不绝,也是为了更大范围地弘扬佛法,道安决定再次遣散部分学有所成的弟子。朱序也同意他这样做,并愿意派兵护送出城。道安于是把法遇、昙翼、昙微、道玄、昙戒、慧远等人分别派往到江东、江西(今安徽一带)、江南(今江西省)、湖南、四川等地。临别之际,道安对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到了某个地方后要如何如何做。唯独对慧远没有一言半语的交待。

  慧远感觉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于是在道安面前跪下,说道:“和上年纪已经很大了(当时道安已66岁),弟子即将远走他方。今临别之际,和上对众师兄弟都有交待,对我却不发一言半语,我心里非常惶恐。”
  道安说:“以你的智慧和才能,我没有什么不放心的,所以不需要交待。”
  当时苻丕对襄阳的包围并不是特别严密,似乎有意让城内的人外逃,以减少抵抗的力量。再加上朱序派兵掩护,道安派出去的弟子们都安全地离开了襄阳。
  第二年二月,由于部将李伯护的叛变,襄阳内城被攻破。朱序被俘,他和道安、习凿齿等人一起被送往长安。苻坚非常高兴,对三位战俘给予了很高的待遇。朱序被任命为度支尚书(省部级),道安和习凿齿被尊为皇帝顾问,住在与皇宫相连的外殿,以便皇帝随时请教。而叛徒李伯护却得了个被斩的下场,苻坚说这样的人不忠于晋朝,难道会忠于我大秦?

  由于道安和习凿齿两人都学富五车,苻坚对长安的文化界宣布,凡有疑问都可以向道安和习凿齿请教。当时考古学很兴旺,时不时有人从土里面刨出一些青铜器,上面的铭文没有人认识,就拿来请二位高人辩认。以至长安士人中流传“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的评语。
  苻坚也很得意。前秦虽然军事实力很强,但在文化上一直被东晋瞧不起。现在有了道安、习凿齿这样的大师,谁还敢说我大秦没文化?他对仆射(丞相)权翼说,朕以十万之师攻取襄阳,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一个半人”。权翼问一个半人是谁?苻坚说,“一个”是道安,“半人”是习凿齿。
  -----------
  注:①桓豁(320年-377年),字朗子。谯国龙亢人。大司马桓温之弟。曾任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多次出兵抵抗前秦。
  ②朱序(?-393年),字次伦,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人 ,东晋名将,太元二年,任南中郎将、梁州刺史,镇守襄阳。太元三年(378年),前秦攻打襄阳,朱序率军固守。太元四年(379年),前秦攻克襄阳,朱序被俘。淝水之战中,朱序暗助晋军,大败前秦。归晋后,历任龙骧将军、琅邪内史、豫州刺史等。太元十五年(390年)大败西燕皇帝慕容永。
  日期:2020-06-22 09:54:42
  NO.20 在长安
  在两晋时代,长安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佛教重镇,是印度、西域僧人来华的首选之地。这里有很多外国僧人,传播各种学说,有的传播原始佛教的四阿含经,有的传播部派佛教的毗昙学,有的传播大乘方等经,有的还传播波罗门教的吠陀、数论、不二论等等。什么都有,而盛行的主要是萨婆多部①的毗昙学,其次是大乘般若学。
  但两大学派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毗昙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性”,而且自性是永恒不灭的。而般若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没有“自性”,有生就有灭,而且生灭本身也是虚幻不实的。
  来自罽宾的僧伽跋澄、僧伽提婆等人主要宣传萨婆多部的毗昙学。来自凉州、西域的一些僧人宣传大乘般若学。
  道安以前跟佛图澄学的也是毗昙学,修习的一直是传统禅法②。到襄阳后,他才自修了般若学,还开创了般若“本无宗”。他早就发现了般若与毗昙的矛盾,但在襄阳一直没有深入讨论的机会。现在各路神仙会聚于长安,必然要论个孰是孰非。
  毗昙,本来指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但由于此前流传到汉地的论藏都是说一切有部的,所以毗昙学成了有部的代名词。该派认为万物都不变的本质,叫做“自性”。类似于婆罗门教的“万物有灵论”。他们主张万物的表现形式(现象)是有生有灭的,内在的灵魂(他们称之为“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③”)是永恒不灭的。也就是说:色空法不空。现象有生灭,本质无生灭。
  他们采用分析法来论证现象的生灭。以人的身体为例:身体是由五脏六府等器官组成的,而器官是由各种细胞物质组成的,细胞是由各种更细的东西组成的。这些组成身体的物质材料并不是永恒的,它们可以组装成这个生命个体,也可以组装成别的生命个体。那是谁把它们组装成生命个体的呢?那就是“自性”,也就是俗称为“灵魂”的东西。这个身体坏了,灵魂就重新组装下一个身体。
  而具体组装成一个什么样的生命体又取决于“业”。“业”就是前世行善作恶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前世行善的灵魂就能组装成一个优质的生命体,降生到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前世作恶的灵魂就只能组装成一个劣质的生命体,降生到一个恶劣的环境中。
  生命的自性(灵魂)是如何组装新生命的呢?它先用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组装成一个胚胎,以胚胎为核心不断吸收各种营养成分,不断发展壮大,然后离开母体,来到世上吃喝拉撒,结婚生子,然后老、病、死、亡。但身体死了,灵魂却没有死,它从这个用坏了的身体里挣脱出来,再去组装一个新的身体。
  这也是道安、法和,以及后来的慧远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毗昙学的原因。因为灵魂不灭的主张使因果报应有了可靠的依托,非常有助于神道设教,使人们心存畏惧,让社会获得稳定。所以道安支持僧伽提婆在长安翻译出了《阿毗昙》、《杂阿毗昙》、《毗婆沙论》,还亲自为其作序,大力提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