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生法——两晋南北朝的高僧们》
第21节

作者: 驿渡山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7-04 19:13:42
  补个序言
  若干年前请了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和四部《阿含经》,经常翻阅,翻到哪里读哪里,并没有系统的研习。因为研习这些大部头确实不是件轻松的事。可能自己的根器的缘故,相较于这些经文,我更喜欢去了解有关佛教的历史,尤其是那些高僧的故事。
  对于中国佛教史,我特别喜欢两晋南北朝这一段。那是一个社会极度混乱,人心激烈冲突的时代,也是佛教从外部传入后高度发展变化的时代。当时僧人中的领袖人物,既要研究佛法义理,协调与本土儒道文化的关系,又要管理好僧团,协调与俗家信众的关系,还得应付与统治集团的各种利益纠葛。他们有时风光无限,有时也尴尬非常。他们的故事既有趣也耐人寻思。随着反复的阅读,我在纷繁杂乱的史实中也大致看清了当时思想文化变迁的轮廓,于是产生了重新梳理一下这些故事的念头。但一本正经地写历史,既不是我的兴趣,也不是我的强项。于是选取了几位有代表性的高僧,然后就有了下面这些既像历史又像小说的文字。

  本文主要参考了梁代释慧皎的《高僧传》、唐代房玄龄的《晋书》、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近代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和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还有很佛教典籍,在此不一一列举。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性格使然,细微处稍有虚构,敬请诸君谅解;违背基本史实或不符佛理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驿渡山人
  2020.7
  日期:2020-07-06 08:59:00
  NO.30大弘中观,破斥神我
  罗什在佛学上最推崇的是龙树的大乘中观学,认为其他佛学系统都是为中观作铺垫的,只有中观是最无上的真谛。
  而中观与大乘、小乘、般若这些概念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这里先简单的梳理一下。
  佛教在价值目标上分为两种。原始部派佛教是摆脱轮回,成为阿罗汉。大乘佛教是追求涅槃成佛。成阿罗汉要修禅行,要持戒打坐参禅消业障。成佛是修菩萨行,菩萨行里面包括了禅行,但把禅行降到了从属地位。在菩萨行中最核心的是“般若”。而般若是什么意思呢?两晋时的中国人为了解释这个概念曾形成了“六家七宗”,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解。因为般若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至于如何实践般若,大家的认识较为一致,那就是不要有任何执著分别心,也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如何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般若学派内部也有很多分支,其中一个最大的支派就是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所以它们的大致关系是这样的:中观是般若的一个派别,般若是大乘的一个派别,大乘是佛教的一个派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观呢?中观其实就是一种“观”,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也是一种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一提到中观,人们就会想到《中论》开首的八不颂:“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意思是不要执着于生,也不要执着于死,不执着于统一,也不执着于区别,不执着于来,也不执着于去。总之,不执着于矛盾的任何一方,也不能执着于中间立场,这就是中观。中观不等于儒家的“中庸”,不是恰到好处。如何你执着于恰到好处就违背“中观”了。没有任何执念,就是觉悟者,就是佛。一旦有执念,宇宙星辰、心色万法就因缘而生了。对于菩萨来说,只要残存一丝的执念,就还有进步的空间。

  罗什是如何倡导中观的呢?
  一、在经藏方面,罗什非常看重《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以之为佛法的心要,中观的精髓。但他没有公开讲解这部经,只对极个别悟性高的入室弟子私下讲授。
  二、在论藏方面,着重弘扬般若四论,以《中论》为核心,以《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为辅佐。他在长安的弟子没有不研习这四部论的,有的还作过注解。罗什以身作则,手中经常捧着《中论》赏析玩味。他的弟子们也群起模仿,对四部论典极为重视。什门弟子僧睿在《中论序》中说:“《百论》治外以闲邪,斯文(中论)祛内以流滞,《大智释论》之渊博,《十二门规》之精诣。寻斯四者,真若日月入怀,无不朗然鉴彻矣。予玩之味之,不能释手。”

  三、破斥神我,倡导毕竟空。罗什早年也是信奉小乘有宗的,后来弃小向大。到长安后,他全力破斥萨婆多部“诸法皆有”的观点。萨婆多部是主张灵魂不灭的,罗什提倡神识性空,反对神不灭论。早期传入中国的般若经典中并没有明确神识的生灭问题。罗什把三论译出后,才明确了神识也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从妄想生、住、异、灭的角度来说,物质界(色法)一直处在新陈代谢中,神识界(心法)也处在新陈代谢中。没有不死之身,也没有不死之神。神灵同样是有生命期限的。但为了方便说法,罗什并没有直接反对转世轮回之说。只是认为灵魂比身体存在得更久,当然最终也是要灭亡的。

  毕竟空是对付世间烦恼,克服贪、颠、痴、慢、疑等情欲的最佳利器。毕竟空不是简单的“空”,而是“空亦复空”,不仅破有,也要破空。如果执着于“空”,就是顽取空,是一种变相的“有”,也是中观要破斥的对象。罗什主张的毕竟空把禅法、净土、大乘六度等名相统统纳入了方便法门。这一点受到净土信仰者的置疑,庐山的慧远为此专门写信与他讨论法身的真实性问题。罗什回答说,从胜义谛的角度,微尘、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阿罗汉、菩萨、法身、涅槃、佛都是度人的方便,并非实有。

  日期:2020-07-06 12:48:52
  NO.32 佛驮跋陀罗被摈
  罗什在长安的活动,吸引了佛教大小乘各派的名僧。由于各自的主张不同,会聚在一起难免就有争执和冲突。其中一次典型的事件就是佛驮跋陀罗禅师被赶出长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