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事》
第53节

作者: 春秋客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12-05 08:50:35
  脱坯烧窑 (上)
  脱坯,即由人工把黏土合成的泥,装进模子,制成土坯。土坯入窑烧制,即成砖;二十多年前的北方农村,人们盖房砌墙,表皮用砖,里子直接使用土坯,这种二合一的屋墙,既少花钱又抗风雨且保温;院子的围墙则统统用土坯砌成,两面抹上掺了麦秸的黄泥,隔几年,黄泥被雨冲刷了,再抹上一层;盘土炕,也是用土坯,睡几年,下面的烟道糊住了,拆了重盘,拆下被烟熏成漆黑色的炕坯,是极好的肥料。如今土坯都被砖替代了,砖窑上的制坯,也早已改用机器,因此脱坯这种工艺基本失传,且取消黏土砖的呼声日益高涨,土坯的最后消失,看来也为时不会太远了。

  早期的传统砖窑,烧制青砖。是在野地里,选土质适合拓坯地方建窑。用砖砌一大圆桶,高六、七米,直径四、五米,上口略小,四周培厚土,成巨大的空心圆台。窑壁上留两个小门,用来装坯出砖,最下面留烧火的火道。砖窑最初是私人经营,合作化以后收归集体,后来成了大队的副业摊子。在窑上脱坯的人员要求技术精湛,所以相对固定,不仅有本村人,还有几个附近村子的人。按脱坯数量开工钱,每1000块土坯大约一块五,每年春天的惊蛰节气过后,开始上班,工作两个半月,到雨季停工,等到秋天的白露节,天高气爽,又开始工作,到上冻之前停工。制出的坯,晒干码成架,用草苫子盖好,供砖窑陆续使用。上一季制出来的坯,一般能接续使用到下一季。

  烧窑的伙计有七八个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领头,一年四季在窑上劳作。烧窑的人大都迷信,在当时极左的政治气氛下,仍然在开火前,老师傅在窑口偷偷摆上供品,点上香,虔诚的磕三个头,嘴里嘟哝着祷告一番。大队干部们佯作不知,任其所为。拜神的程序过后,开始烧火。先烧大火,伙计们替换着连续填煤,窑里的火烧的呼呼作响,连烧四、五天,温度烧上去了,改为小火慢烧,保持温度即可,再烧几天,窑内的土坯统统红透,止火。在窑顶上用土做水池,加水,让水汽慢慢渗入窑内,把砖的红色蒸成青色。再晾数天,即可出窑。

  脱坯有精制、粗制之分,烧砖用的土坯需要精制,其他用途的则可以粗制。脱精制土坯,首先要平整场地,场地设在砖窑周围,用铁锨、铁扒等工具粗平,再用一破铁锅扣在地上,栓绳子拉着在场地内转圈,凸出的地方被锅沿刮平,要连刮数遍,使其平整如镜。第二道工序是备土料,有些黏性的黄土最好,用小车推来,倒在场地一头,堆成长条,整出四周高中间凹的水槽;之后在水槽里灌水,务必把土料浇透;洇透水的土料最少要放置一夜,第二天才可以使用。

  天不亮脱坯人就开始摔泥,用专用铁铲把泥铲起,用力摔在一旁,要连续摔两、三遍,方可摔熟。一次只可摔出三、四百块坯的泥,脱完了再摔,防止时间久了,水分流失过多,泥块发硬。把泥摔好,开始脱坯,用三条腿的专用板凳,把一头的独腿插进泥堆,以利于稳定;脱坯的木模——当地人称“斗子”,(斗子上有三个槽,一次可脱三块坯),用水事先泡透,里面沾上砂土,放置在板凳上;用半月型铁片,从泥堆上连续挖下三块泥,然后双手把泥块滚三下,使其成为三角形,右手托起泥块,用力摔在斗子的一个槽里,务必使槽的四角都灌满,三块泥都装好了,用特制弓子的铁丝弦,在斗子的上口平割一遍,把多余的泥块割下来;然后两手端起斗子,走出数丈,在场地上摆正,猛然扣下,使斗子轻磕地面,让里面的土坯脱落下来,慢慢提起斗子,走回去,斗子里面再滚上砂土,至此,一个周期完成。脱在地上的土坯,要间距均匀,一行行排列整齐。

  一般在午饭之前,每个人要脱出1000多块坯,下午只整形、码架,整形是先用斗子后背的平面,把摊在地上尚可塑的坯平压一遍,然后把坯在地上竖起来,用一小木板逐个三面拍过,使其个个周正,没有毛边。经过半天的日晒、风吹,土坯基本定型,开始拾起来,码成长条形坯架,坯与坯之间,架与架之间,都要留出间隙,以利通风。然后准备第二天的泥,有专人用小车推土,送到场地,把井水打上来,流到土堆旁的水坑;脱坯人只需就近打水把土料洇上。下午不再脱坯。

  一天的活做完,脱坯人大多已是筋疲力尽,吃过晚饭,早早入睡。在农村的各种活计里,脱坯最累,因此窑上的伙食也最好,在粮食紧缺的年代,脱坯人也可以敞开肚皮,一天吃三顿白面,还不收伙食费。在窑上脱坯,是村里的小伙子们都羡慕的活计,可惜,一般手笨的人做不来,有的人脱了半辈子坯,也脱不出能入窑的精品,只能脱垒围墙、盘炕的粗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