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之浅述(原帖无法更新,个人修行经历分享)》
第36节

作者: 江南桃之夭夭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12-20 14:57:44
  多谢楼上这位师兄指导!感恩!
  我打坐至今,一直都不曾刻意去引导过什么,因为我不会也不懂;气脉到了哪里我也没在意,全程顺其自然。我始终相信,该如何就如何,我只努力做好当下。“不求而求”,目标是身体康健,努力提升自我智慧;能到哪一步,都是天意!花自璀璨,天自安排!
  即便哪天能通了任督二脉,再通了中脉;也并非是得道!严格说来,打通“中脉”,也只是入道基础的真正稳固而已。从此以往,前途更加微密深邃,更须仔细努力。

  六祖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不须要用力,自然就到了!
  日期:2019-12-26 07:44:06
  南怀瑾先生文章中提到《修行道地经典》《达摩多罗禅经》是古代修行者学习的必读书,他一看爱不释手。我去网购了,书本的编辑根据各种古代流传下的版本修订,并且有不同版本还注明;才读一点点,不太能明白,但是我想多读几遍、时常读总会能明白一点点。从我目前理解的那么一丁点儿的内容来看,这书确实是指导修行的宝贝;如有文言文比较好的朋友,有兴趣的话我推荐此书(两本书合在一本书中买的)!

  以下摘录南怀瑾先生文章:
  《庄子諵譁》孔子说,光悟了道没有工夫不行,还要修止修观。他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庄子借孔子的嘴讲出来,“人莫鉴于流水”,流水不能做镜,你心中像流水一样的杂念妄想不能静止,就永远不能见道;“而鉴于止水”,必须要把心波的识浪停止,静止,才可以明心见性。他说,“唯止能止众止”,唯有真达到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如果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慧,永远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远没有办法自己做主,永远没有办法了脱生死。

  讲到这个止,以及修止观的重要。我们由这一点能理解到,不但道家、佛家,凡是讲修养首先都提出来一个“止”,儒家更是注重。譬如我们所读《大学》,里头“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首先提到这个止。止就是心念专一、止于一,这个是最大的修养工夫。
  我们人的思想紊乱、痛苦、烦恼,就是因为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一个内在的基本修养,然后外在的行为也要做到止。所谓止,人生认定一个目标,一个途径,止于某一点,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散乱,不是随便,不是做一件什么事业,而是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要做一个了不起有道德的人,就是向道德的目标方向走;如果要做一个坏人,他认为这样做才对,这是止于坏。要做一个止于善的人,比做一个止于坏的人更难了;道理就是说,以善的行为,使恶的行为不会发生作用,而专注于至善;这个在曾子所著的《大学》里讨论得很多了。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这八个字看起来容易,想想看可真难了!《维摩诘经》讲学佛修菩萨道的重心,由这八个字点出来了。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功德是一点一点累积而来的,所以说积功累德,要身口意随时都在行一切善。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再说,即使作了功,若因而心生一丝骄慢,这个功也没有了。这积功累德太难了,更不见有人能一贯到底做下去。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学佛讲功德和福德成就,没有功德哪有福报?智慧更难修了,智慧不够,头脑就不清。要怎样修呢?靠定慧止观,不是靠打坐,愈打坐愈糊涂的人很多。止是止一切妄念杂想,止于至善,一念在净念上,然后要起观,参究一切的佛,这才是打坐静修的道理,不是在那里玩弄气感!《瑜伽师地论》的止观,智慧是要学来的、修来的。我们学佛就两条大路,一条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恶;另一边修智慧。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才能成功。

  “深修善法,所行转胜。”大乘佛法就是修一切善,这不是声闻缘觉众可以做得到的。你看,佛弟子们多半是出家众,专修声闻缘觉,固然少了做恶事的机会,但是离世修行是小乘道,不是菩萨道。大乘之道是积极地修一切善,不逃避。既然修一切善法,那就不免要入世。能跳进染缸而不被污染,是多么的难!所以菩萨修大乘道,难行而行,不断地进步,善上加善。
  佛法的基本道理只有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每次念到这四句话,我个人都会感到惭愧,能够做到多少,实在是没把握。“诸恶莫作”已经太难了,这还是消极的行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行善,真菩萨行一定要做到。前两句是讲外在的行为现象,第三句“自净其意”是讲内在,是根本的道。“自净其意”不是自空其意,净不等于是空,意念做到了一切皆空还只是小乘罗汉境界;在禅宗讲就是“担板汉”,只看到空,没看到有。如果一动念,空的清净境界没有了,那不算是真定。菩萨的戒定慧就在做人做事当中,乃至上入天堂,下入地狱,念念都在定中,不怕起心动念。因为起心动念的念头是净的,至善的,也等于《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前三句都做到了,就什么经典也不用研究了,那就是佛法了。所以第四句说“是诸佛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