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第18节

作者: cdnwpu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帝喾三十一年,过而立之年的洪苗在继任新族长后,召来族内叔祖们商议,阐明他的想法,族内叔祖仔细考虑斟酌后,自然允诺。于是洪苗领着族内宗族人员,南北奔走,加强族内团结,南北一心同心同德,洪苗打算设定一个固定的物品交易点,南北彼此互通有无。期间有些颇有族内和族外的势力不服从安排,各自为政,洪苗的暴脾气也是没控制住,直接以武力的方式强行征服。人在没被胖揍之前,不知高低好歹,被揍完后也就冷静的认清了现实,这或许就是征服的本质。通过讲文道理夹杂些许武道理后,洪苗终究是把南北各部族拢在了一起,考量南北距离远近后,最终决定在今鸭子河畔建一个物品交易的小聚落,这样大家都知道到哪里去,并且制定了每次交易的时间,每隔30日为一个交易时,每个交易时为3个日落日升。

  帝喾三十二年,洪苗带着族人们在鸭子河畔寻找开阔的高台地带(即今三星堆所在区域)建立氏族间交易的聚落。最开始是想搭草棚?草棚虽简易,但不能经历风雨,此时的三星堆还是三个或多个小山坡(我愿意理解三为虚数,指多的意思),暂时不担心鸭子河涨水。最终还是决定搭建石屋,虽然搭建工作繁重艰难一些,好歹可以经历风雨考验。洪苗领着族人们前前后后在鸭子河畔干了近一年,筑地基,采青石,砍圆木,搭棚顶,以石聚围,石屋错落分布的聚落雏形渐渐出来了。石屋是井干式结构,和羌人的造房方式一样,以石为墙,此时墙上无窗,仅留一门洞,屋顶盖茅草或者毡子。

  洪苗安排族人运来一些大石安放在坊市临河一侧抗洪之用,同时做了前期简易的聚落内部的防洪排水措施,如排沟挖渠。期间,南边的玄嚣和颛顼族裔在新津一带将原来稀稀落落的聚落重新做了规整和扩建,以致有了今天新津宝墩遗址留存。
  洪苗将平原南北的治水重任都全权交给了鲧父,自己一心扑在联合南北及周边部落和三星堆坊市的建立、维护和完善上。为了联合平原周边的诸部落,洪苗领着族人们南下到了朱提一带,北上到了今广元汉中一带,东出今乐山宜宾一带,西进松茂汶一带不断的游说和宣讲。后来洪苗重新在其先祖昌意丢失的叠溪一带安排族人驻居,作为以羌人联络和物品交换的基地,自此羌汉联系进一步加深和融合。三星堆聚落经过几十年的维系和发展,慢慢扩大成为了坊市,生气渐增,为后来更多的古羌人沿着岷水两岸的古羌道东进平原提供了契机,此道慢慢衍化成为后来的冉駹山道、松茂古道和茶马古道。古羌道的繁荣是催生了都江堰芒城古城。南边的古彝人也断断续续经古丝绸之路北上成都平原,由此催生了这条道上的邛都(西昌)、临邛(邛崃)等地的兴盛。正因为洪苗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成都平原才出现了早期部落游群的联合和凝聚,形成了早期的酋邦制形态。

  一生大多时间都花在三星堆坊市运营和联合盆地及周边部族事务上的洪苗,领着族人们走遍了盆地的山山水水,西出北上和南下,指竹杖牵瘦马,披星戴月负芒披苇,开山道行易货,前后历经二十余载,为古蜀地的兴起和后来三星堆的辉煌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蚕丛部称雄西南打下了坚实基础。
  且说鲧父在盆地内是洪苗的治水得力助手,那鲧回到中原又是怎样的光景?
  帝尧元年,尧执帝位后,鲧因治水颇有建树,继承有崇氏伯位。因鲧独自一人回到中原,对中原鲧氏家族没有多少归属感,加之其性格刚直颇有羌人之风,与族人多有不合。
  帝尧六年,关于治水理念和“以德治天下”的尧对鲧个性的不喜,鲧时有与尧发生争执,后为尧所弃。帝尧十五年在四岳的建议下,又为尧重新启用,见后文表!
  帝尧十二年,年迈的洪苗让位于长子次蛰,后于帝尧十五年,卒,终年67岁。
  洪苗此后作为蚕丛王形象代表,一直为古蜀后人铭记,三星堆里有件重要的物件是和他相关的,后表。
  系曰 古蜀吟•赞洪苗:山一路,水一路,千里独行明月护,寒夜伴孤星。风一程,雨一程,霜雪寒露影相随,竹杖倚瘦马。
  日期:2019-11-20 09:36:22
  次蛰 篇
  生卒年 公元前2165年~前2096年
  次蛰,洪苗长子,智而机敏,善水。
  帝喾十六年,次蛰生于平原北地绵阳,成年后一直跟随着比自己大几岁的鲧父一起学习和探究治水方法。次蛰从小对水似乎有着天生的亲近感,不似其父洪苗般孔武,反而有其叔父季干的几分恬淡,做事有主见且果决,当其父在沱江之畔建聚落坊市的时候,次蛰也南下到了鸭子河畔。其时,蚕丛部族中一部在绵阳以东经营着种桑养蚕的祖业,一小部在茂县一带与羌人混居,另一部则南下并居住在鸭子河的上游。之所以选择鸭子河畔上游(即湔江),是因为此时平原上荆棘遍布且水患时有发生。经常待在河边的次蛰因此看惯了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也见惯了水涨水落。其叔父季干对盆地内自然环境变迁,气象变化和水文变化特点的总结引起了次蛰的注意和兴趣。他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时节飞鸟迁徙的特点和吹风下雨时虫鸟的表现,总结出类似于青蛙叫,种早稻,蚂蚁搬家有雨,鸡晒翅,天将雨,蜻蜓低飞,必有大雨等关联现象,且屡试不爽。先人的经验和认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都是一代又一代的不断积累下来的。

  帝尧十二年,随着族人的增多,需要开垦更多的耕地成为此时族内非常迫切的客观需求,已过不惑的次蛰继任族长之后立即带领着一部分族人到鸭子河一带,上至沱江、涪江、凯江,下到金马河、西河、斜江河,深入细致的考察着平原的各个角落,将各个地方的地貌地形和水文植被做了详细标注,根据水势高低水流方向把相对适合耕种的地界进行特别标注,然后组织族人们对这些地方进行拓荒,挖沟排渠引水导水。此时他们手里的工具只有磨制的木锄,石锄,石锛,石锹等和已经磨得卷刃的铜铁器,一天天一年年,淌着血汗和背负肩挑,慢慢的把成都平原西边的杂草荒地开拓出来。同时整理河道,筑堤垒坝,挖沟排渠,平原西部的水系布局慢慢成型,并为向东向南整理成都平原水系打下了些许基础。

  帝尧十四年,相对成都平原宽阔的土地来说,蚕丛部的族人依旧太少太少,次蛰和族老们商议后,打算引导一些古羌人入平原,大家一起来开拓成都平原。此时的大多数古羌人聚居在茂汶一带,此地也有少许蚕丛族人生息和古羌人有了交集。事过境迁,此时古羌人和蚕丛部因为易物和联姻早已没有了多少敌意,各自在各自的地界上繁衍生息,互不干扰。当次蛰带着族人到了茂汶一带,一则考察岷江流域的水文情况,另一则想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和古羌人的关系,这时二十来的大禹在其祖鲧父的推荐下与次蛰随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