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第19节

作者: cdnwpu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次蛰到了茂汶后,拿出平原种出来的谷物粮食和桑麻衣物做介绍,说成都平原怎么怎么好,到平原上可以获得更多的粮食衣物云云,是极尽蛊惑之能事!大多数古羌人一生都在放羊放牛,早已习惯了自由散漫的放牧生活,对平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兴趣不大,只有少部分了解成都平原甚至和昌意部有通婚的古羌部族则随着次蛰经古羌道迁到了成都平原,开始时驻居在彭州什邡的高台地带,后来其中一部分往南到了大邑邛崃一带。

  帝尧十五年,中原洪水滔天,尧不能治,后在四岳推荐下,鲧为尧重新启用,《史记》记载曰:“”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由此可见,帝尧一直不愿意用鲧,是四岳强力推荐,帝尧不情不愿的重新启用了鲧!鲧再次开始了其第二次长达九年的治水历程。

  帝尧二十年,次蛰沿着古羌道再次到了松茂汶一带,前后历时几年,既观察岷江水文特点,也做古羌人的动员工作,但大多数古羌人都不乐意搭理他,甚至还被撵。心塞的次蛰也是无奈,能拉拢就拉拢吧,实在不乐意,也没办法!次蛰结束岷江流域考察后带着族人回到灌县(都江堰),大禹做为次蛰治水的特别顾问整个行程都伴在次蛰左右。次蛰和大禹一起攀上玉垒山,站在山顶上望着奔腾浩荡的岷江水,次蛰感慨曰:“水慈,福也,水桀,祸也。何时休矣?”大禹曰:“水性,人性也,顺之则慈,逆之则桀。顺而导之,祸止福得。”次蛰淡笑曰:“何为?何为?”岷江主道是金马河,离堆所在是玉垒山体凸出的一角,这里有少部分河水溢出,水流平缓,水很浅,在枯水期,整个河水冲击而成的台面都露了出来,覆盖面积极大。见此状,大禹曰:“上首,若开此山分流而北,则可疏汛难济枯水,沿河置地,导水引水,福可至矣!”次蛰听闻后,何尝不想这样,低下头瞅了瞅双手双脚,还有手上布满豁口的木耒石锄,黯然叹息。

  次蛰领着大禹和族人回到驻地后,好几天没说什么话,就和大禹一直在郫彭广汉金堂一带转悠。他们发现如果把现有的河道加深拓宽,然后挖沟排渠疏水导水,是不是可以减轻汛期时,彭州广汉一带的河水倒灌的现象,待水患减小后,族人的活动空间不就可以从山上向鸭子河下游延伸了吗?次蛰和大禹结合实际情况仔细商议后,觉得此法可行。次蛰授权,给与大禹相应的人力和物资,由大禹全权负责拓平原北部河道整治梳理,筑堤改道导水。开不了山就先从离堆处取口,把都江堰郫县彭州青白江金堂的天然河道进行疏通与合并,筑堤改道和加固薄弱点疏水导水。

  次蛰的这个决定和施为给成都今天的水域面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为他决定整理的河道是今天蒲阳河的青白江流域。在平原南边的玄嚣颛顼部后裔族人同样也是进行了和北边一样的做法,进行河道合并整理,把主河道拓宽,小河道接入主河道。成都平原西南后来经过几十上百年的整理,南边西河、斜江河、南河慢慢也整理出了雏形。次蛰有家族事务要处理,没办法把精力都投在蒲阳河的治理上,大禹作为主要治水负责人给他分担了不少压力。大禹也因为治理蒲阳河积累了丰富的知水、分水和导水经验,这为他以后疏水导水的治水理念奠定了基础。

  日期:2019-11-20 13:36:19
  昌螽篇
  生卒年 公元前2144年~前2074年
  帝喾三十七年,成都平原以西,春夏之交,昌螽于其母在地理田间做农活时生。出生时,正是螽斯活跃的时候。后以螽子称呼,其父次蛰后称其为昌螽,意为:希望族人能像螽斯一样繁衍壮大。
  昌螽性跃而敏,善农耕渔猎,尤喜食且善烹。昌螽从小到大还真是没弱了他的名头,特别喜欢吃特别能找吃,有的时候找了点野味和食物他会变着法的弄来吃,还弄出了心得,给其母其父大肆宣讲他的烹食体验。他的食谱中就有螽斯,也就是蚱蜢,做法主要是烤来吃,掌握好火候一点点烤,最后烤的金黄金黄的,嚼起来嘎嘣脆,吃起来那一个香,唯一的缺憾就是缺点盐。因为昌螽的善食和善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跳的,水里游的,就没有他不敢尝试的。在那个以觅食为主旋律的时代里,能找到吃的,即是件幸福的事,也是有能耐的事。昌螽可能是他们蚕丛族人中活的比较自在和闲适的,什么都能弄成美味来吃。窃以为苏轼可能是昌螽转世,苏轼一生官运那是相当坎坷,一贬再贬,贬了还贬,但他对美食的见解却相当了得,至今还有一道名菜叫“东坡肘子”,这道菜还真的是跟苏东坡有莫大渊源,此处略过不表。会找食的人饿不着,他们善于发现食材和也善于培养食材。昌螽善食的天赋体现在了他对食材的培养上,如稻,麻、葛、麦,稷,粟,黍,菽等等。这些谷物平原上已经有了,但产量一直很低,种植方法也很是落后。

  帝尧三年,昌螽成年后和族人们一起劳作耕耘,春种秋收,娶妻生子,做着一成不变的事儿。然即使辛辛苦苦耕种,大多数时候也还得饿肚子。次蛰整理蒲阳河已取得一定成效,在岷江正常的汛期水位,积水可以很好的排走,德阳什邡彭州广汉一带,被水漫灌的时候慢慢减少了。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增加了不少,族人们在这一带开荒围田,耕种蚕桑。昌螽大多数时候还是跟着其父次蛰学习农耕和治水引水,得闲时则漫山遍野去找食,上树掏鸟蛋,下河捉鱼虾,山里抓野兔,家里养山鸡……。

  帝尧七年,古蜀内发生了大洪水,江水肆虐,成都平原一片狼藉。不过这样的场景在平原上隔十年八年就会出现,古蜀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苦难,倒也没有什么致命影响,水涨往高处去,待水退,他们又重新回到平地耕种。时间就这么一天天,一年年的过着,平原西边和北边因为古蜀人的生活慢慢变得有了些生气。
  帝尧十八年,次蛰已年迈,昌螽接替了其父的大部分族内工作,带着族人们围地造田,引水灌溉,选种育种。成都平原从此进入了农业精耕时代,粮食的来源增多,产量也比以前增长了些。粮食对任何时代的人都是极重要极重要的,对古人来说则是命,所以粮食增多,就意味着会有更多新生命诞生,很自然的蚕丛部族人数量在稳步提升,当然,其他氏族人员数量也是在逐渐提升。
  帝尧三年至帝尧二十年间,昌螽除了耕田渔猎、找食材做美食之外,其他时间也没闲着,前后娶了四个妻妾,生了好些儿女,端的是羡煞旁人啊!
  帝舜十一年,四川盆地龙门山地震带再次活跃了一下,茂汶一带发生了中等烈度的地震,盆地内的地震不像岷江洪水一样年年有,但偶尔的一次地动山摇,也足以吓得古蜀人魂飞魄散,正是因为地震、洪水、山火等自然现象才衍生出种种神话传说,并由此而产生的祭天祭神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对大自然的认知过程就是从朦胧的神话臆测到口头传说传唱,再到理智的客观认知,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四川盆地特有的气候环境、水文和地理因素为后来的古蜀神权文明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