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第34节

作者: cdnwpu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12-09 10:20:24
  卷五鱼凫卷
  鱼凫寄语
  蜀地水患逢大难,鱼凫行舟肩挑担。
  三星神桑铸青铜,凋零没落惜可叹。
  鱼凫前篇
  鱼凫氏,蚕丛与古羌融合后的分支,从公元前1760年至前1160年为成都平原近600年的历史代表。前200余年是鱼凫氏前期,此期间渔猎渐兴,水上交通工具的兴起,水上商贸渠道的开拓,古蜀人的活动范围不断加宽,日渐兴盛的鱼凫氏渐渐取代柏氏成为成都平原上的代表性大氏族(大部落)。夏王朝湮灭后,夏氏部分遗族南下和西进辗转来到古蜀地和蚕丛氏,柏氏,鱼凫氏,古羌,玄嚣颛顼后裔等大氏族一起慢慢改变着成都平原的风貌。在夏氏遗族的建议和古蜀各氏族的扶持下,以“除恶扬正”的名义创立了辉煌的古蜀神权文明。而后古蜀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融合了夏朝族人带来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相对更系统的王权文化,鱼凫氏由此巩固了神王王权。

  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不求统一思想但求统一目标,神权文明的理念则刚好相反,不求统一目标但求统一思想。
  神权文明的特点表现为极度兴盛的祭祀行为,祭物越来越复杂,祭祀流程规制化。祭祀用度占用了当时大量的生活资源乃至劳作用度。当时稀有的碧、玉(大部分出自川西)、象牙、铜制品等几乎都用在了祭祀上,平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各种陶器,石器,木器和藤编织品。此时青铜制品和器皿表现出了明显的古蜀神权文明的特色,但青铜器的冶炼工艺则夹杂了些许中原特点,如青铜器模具的制作、青铜祭器的管理方法都与中原有些许相似之处(如二里头文化遗址),这是中华太古文明交融的一种表现。可以肯定的说,三星堆文明绝不是夏朝的简单复制,见下文详表!

  鱼凫时代大致分三个时期:
  一、约公元前2000年到前1768年,鱼凫氏从成都平原北部(德阳什邡绵竹一带)渐渐迁徙到江安河便的温江一带,历经二百余年艰辛,终于落脚。后在温江万春镇筑“鱼凫城”,主营渔猎和驯养飞禽。这段时期是鱼凫氏的艰难成长期;
  二、公元前1768年到前1552年,因为理念的差异,鱼凫氏出现分化,分为保守派弓鱼氏和激进派箭鱼氏。后来箭鱼氏成为成都平原大族长后移居到了三星堆,而弓鱼氏则留在了温江的“鱼凫城”。这段时期古蜀上古民主制时期;
  三、公元前1552年到前1160年,箭鱼氏在夏氏遗族的辅助和古蜀各氏族的支持和默许下,创建了以“除恶扬正”名义的神权文明。这些年,箭鱼氏在三星堆为神王时,弓鱼氏则安安静静的待在温江“鱼凫城”,未曾前往三星堆,只是身份变为了贵族,也就获得了些许阶级特权。这段时期是鱼凫神王时代。
  日期:2019-12-09 13:30:35

  鱼凫氏的艰难成长期:
  自柏鸷时代起,鱼凫氏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在鸭子河畔驯服飞禽。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驯服鱼鹰后,鱼凫氏族长就带领着族丛从鸭子河畔出发,跨蒲阳河、越柏条河、过走马河到了江安河附近,最终在江安河边选择了今天温江区万春镇所在为驻居点,以渔猎为主,耕植为辅,苦心经营几百年,才有了为后世所知的鱼凫城。在历代鱼凫氏族长的主持下,鱼凫城周边种植了不少柳树,一来柳树可以防风防洪,二来可以做藤条编织,三来夏天可以乘凉冬天可以折藤条做柴火。为什么种柳树?不是因为杨柳依依漂亮好看,而是自古以来岷江河畔江安河边就有柳树,鱼凫氏不用像柏氏一样辛苦的去撬去搬,就地选材罢了。

  从鱼凫氏以温江为驻居点后,因为渔猎的生活方式,与北面蚕丛和柏氏两族联系不多,反倒与自金马河南下40公里左右的双流新津和往西20~30公里的崇州和大邑,即玄嚣部和颛顼部后裔联系颇为紧密。因经常在水面上劳作栖息,鱼凫氏似乎找到了一种与水的相处方式,对水性非常了解,傍水而居,弄水于潮,取食于水,拜水于赐!多年的摸索和运用,鱼凫氏水上用具已经从原来的简易浮木改成木筏和竹排。

  竹排和木筏的改善和运用大大改善了成都平原上的交通情况。几百年前,成都平原上水系纵横,极少有石桥木桥的,南北氏族间渡河方式既辛酸又艰险,要么是在枯水期的时候趟水过河,要么是在水势大的时候抱木沉石的方式过河。鱼凫氏对木筏、竹排的运用和改进显著的改善了成都平原的南北交通,甚至给后来古蜀地航运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此后蜀地北上秦关,南下三江,东出三峡渐渐成为现实。

  日期:2019-12-09 13:32:12
  公元前1800~1760年间,柏洪时代岷江汛期发大水持续时间很长,水势大,对成都平原的农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虽然各族都非常努力的想挽救损失,但在大自然浩瀚无边的力量面前,人类的许多努力终将沦为泡影。经过几百年与岷江水的斗争,蜀内对大自然的力量,尤其是水和太阳的感受比中华大地其他地方来得更深刻更刻骨,有感恩、有崇拜、有敬畏、有恐惧、有喜、有悲、有爱、有恨,情感很是复杂,这些复杂的情绪和感受最后化为了一个又一个怪诞而又神秘的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鱼凫氏在水上南北纵横,东西驰骋,帮助了许许多多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先民脱离水患之危,在盆地内逐渐声名鹊起。

  古蜀地直到此时的氏族规则依旧是大族长之位是能者居之,此时古蜀地大族长位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而不是我们一直崇拜的呼风唤雨的权力。蚕丛氏,柏氏,鱼凫氏,还有南面玄嚣部和颛顼部后裔,川西的古羌族,平原上的古彝(夷)等等聚在一起商议,重新商选大族长。这次议会相当于用民主表决的方式决定了鱼凫氏作为成都平原上新的大族长。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远古时代,能用民主表决的方式来决定大族长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进步,这跟中原以“禅让”(态度保留)来选部落大首领异曲同工。此时古蜀地真就这么一片祥和,与世无争吗?也不是的。咱们先做个简易假设,我们先把自己的体重降到国家人民体质健康标准体重的80%,然后每天两个馒头的热量供给,除了喝水,不吃其他任何东西并坚持一个月,这时读者们基本就可以体会远古蜀地土著的体质状态和精神头儿。

  更别提古蜀地历史上真正的主宰从来都是岷江,岷江一发威,别管什么帝什么王,统统都给你带走。打死打活抢来的地盘和物资没几年就给收走了,还给自己树立不少敌人,这又是何必,这不符合人类的生存准则。人类社会有个潜规则:在有共同外敌或威胁的情况下,一般会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当共同的敌人或威胁解除,联合的人就开始互相争斗厮杀,这或许就是人类相爱相杀的原因。此时古蜀地的生产力低下,人烟稀少,粮食产量低,吃饭都成问题,哪有体力去相亲相杀。这个时期倒是有饿得眼冒金星的游群流民偶尔的抢劫,但起不了多少波澜,因为大氏族根本抢不过,也不敢抢,平民则没有什么可抢的。

  在这样的历史客观条件下,大族长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和担当远远比他能获得的供给、荣耀和地位多得多,大族长位?谁乐意当谁拿去,这几乎是古蜀时期各大氏族的一种普遍态度,后面详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