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第35节

作者: cdnwpu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12-10 09:26:30
  古蜀与夏氏的历史碰撞
  鱼凫时期民主大族长制在成都平原前后延续了200余年。这期间,鱼凫氏进一步分化,保守派弓鱼氏一直居住在温江的鱼凫城,激进派则迁徙前往三星堆辛勤耕耘。弓鱼氏的想法很务实,能照顾好自己族人就烧高香了,哪还有余力管得了其他人!这种态度放在古蜀时代的客观历史条件下,是无可厚非的;箭鱼氏则不然,他们敢闯敢拼,领着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上来往穿梭,治理水患,开发平原。

  在这200余年的民主式推举中,箭鱼氏不负众望,连任氏内大族长,前后历8代族长,分别是:
  鱼祖 生卒年 公元前1784年~~前1725年 享年59岁
  鱼鷩 生卒年 公元前1736年~~前1673年 享年63岁
  鹞鸱 生卒年 公元前1711年~~前1644年 享年67岁
  鵁鸬 生卒年 公元前1684年~~前1625年 享年58岁
  耒颙 生卒年 公元前1656年~~前1585年 享年71岁
  氹渠 生卒年 公元前1635年~~前1587年 享年48岁
  呎鴖 生卒年 公元前1614年~~前1548年 享年66岁
  拓槖 生卒年 公元前1591年~~前1540年 享年51岁

  经过一代代箭鱼氏大族长和平原上各氏族同心同德的努力和古蜀先民的辛勤付出,修堤坝,筑河道,拓平原,保良田,观四象,勤耕植,促商贸,开商道,扩坊市等等措施渐收成效,古蜀地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直到公元前1580~1560年,古蜀地陆陆续续迎来了一批批客人,有从祁山道和古陈仓道南下而来的,也有逆长江而上后经嘉陵江北上的,他们是谁?曰夏氏遗族。
  日期:2019-12-10 11:08:08
  夏氏遗族入蜀始末
  大禹的坎坷人生

  出自蜀地汶山石纽的大禹因其父鲧回中原复命后便和爷爷鲧父一起在古蜀地生活,加之其母女喜难产后一直被羌人视为不祥之人,家境是极度的贫寒。大禹后来在其祖鲧父的竭力推荐下才作为次蛰的助手在平原生活和治水,然而到了而立之年也没讨着婆姨,成了太古时期典型的“特困户”。鲧为舜所殛后,禹为舜所举后回中原,负责治水,主要活动区域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
  治理长江水期间,大禹在安徽省怀远县之涂山碰到以“狐”为图腾的祖母制氏族涂山氏(后世多采用清朝官修是地理总志《清一统志》考据为安徽省怀远县之涂山为涂山氏所在地。)别史《吴越春秋》记载曰:“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禹以入赘方式“嫁”给涂山氏女娇,后娇生下夏启,准确的说启应叫“涂启”。但应后世家天下格局和父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做了传说猜测乃至篡改,如汉《淮南子修务训》记载曰:“禹生于石”。《淮南子》又曰:“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禹是从石头蹦出的,他的儿子启也是从石头蹦出的,这样的说辞就巧妙的避免了夏王朝开创者大禹和姒启出生情况的些许尴尬。

  夏朝的前世今生
  夏朝是怎么创立的?帝禹之后是怎样的呢?启又怎么制定家天下制的?
  “夏”《说文解字》的释义为:中原之国人,即中国;孔子第三十二代孙孔颖达解释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第三种解释曰:“夏者,大也”。由此表明三点:一 夏为中原人;二 夏制礼仪或规则;三 夏的地域比较宽阔(应是相对原来的“五帝时代”而言)
  关于帝禹到夏朝创立,《史记夏本纪》记载曰:“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记载表明,帝禹崩后,柏益为帝之继任者,柏益按惯例效仿舜、禹的辟位做法,他也辟禹之子启居箕山之阳,但是“禹子启,贤,天下归启”,柏益就彻底的辟居箕山之阳了。真实的历史情形恐怕不是太史公说的这么水波不兴。
  在帝禹三年到五年间,大禹干了两件大事,《左传哀公七年》记载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后汉书》记载曰:“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这些史料表明帝禹在涂山召开了“涂山之会”,其目的是强化帝权,先败共工,后征三苗。
  在帝禹六年左右,铸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帝威四方,权势鼎天。(注:“九鼎”以后也成了周室的镇国之宝)《淮南子》记载曰: “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此时的涂山氏遵循的是祖母制,女为尊男为从。按例(夏)启身为男子,在家族里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无法继承涂山氏家业。大禹出蜀地时近三十岁,几年后才生儿子启。中年得子,必然极看重和在意。从正常的人伦思路来看,帝禹想既然启不能继承涂山氏家业,那就来继承爹的帝位吧。大禹继帝位后,他很自然的就把夏启带到了身边,倾力培养,帝禹每一个大动作,如涂山之会,败共工,伐三苗,启都有全程参与,且在夏部落内的职位极高。

  帝禹将启作为接班人培养,皋陶(上古四圣之一)、柏益等先贤全程都是看在眼里的。柏益可是大禹入中原治水没多久,就一直辅佐大禹相伴左右,二者相交极深,彼此极为了解,可不是太史公说的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这么简单。且在大禹荐益于天之前,帝位顺位继承人是被帝舜极为倚重的皋陶。《史记夏本纪》“记载曰: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也就是说大禹之后的帝位顺位继承人应该是皋陶,但皋陶先于帝禹卒,这才有了后来的帝位第二顺位继承人柏益。况禹之用意柏益岂能不知,加之启的能力确实过人,野心也不小。后来帝禹和柏益通力合作,发扬“禅让”和“辟位”的优良传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