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春秋》
第2节

作者: 天地子午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夏朝建立四百七十余年后被商所灭。商人宣称,他们的祖先契是上天的儿子;称帝喾的元妃(正妻)简狄吞了一颗燕子卵,于是感天而孕,便生下了契。
  商朝建立六百三十年后被周所灭。周人宣称,他们的祖先弃也是上天的儿子;又称商人说得不对,帝喾的元妃不是简狄而是姜嫄。说当年姜嫄踏进了巨人的一个脚印,于是感天而孕,便生下了弃。
  如果这些传说都是真实的,那么帝喾家的门风就值得人们浮想联翩了。但是,传说终究是传说,历史上很多伟大的民族和人物都把上天或者神当成自己的祖先,这大概是因为简狄和姜嫄生活的时代还处于母系社会,人们知母不知父;而她们显赫的后代又要为始祖母安排一个崇高的政治地位,于是就把帝喾扯进来了。

  周朝是中华历史上最长的朝代,足有七百九十年之久;周朝最终灭于秦。秦人依然宣称他们的祖先是上天的儿子;但是,他们的始祖母女修不需要依附于任何一个帝王的配偶身份来抬高自己的地位——因为她本人就是颛顼帝的孙女。
  秦之后是汉。汉的祖先是帝喾的儿子尧。汉人为什么不以帝喾为先祖,却选择了小一辈的尧呢?那是因为刘氏本是祁姓的一支,而祁姓的始祖是尧而非帝喾。
  中华文明最早的五个朝代都由黄帝的后人统治,炎、黄两家又互为姻亲,这就是我们称华夏民族为“炎黄子孙”的原因。
  周之祖,其先父已不可考(纵然考出来恐怕也就是诸如“姜姬氏”之类的赘婿),其先妣就是传说中的“姜嫄”,是有邰氏家的女子,是帝喾的正妻。
  姜嫄嫁给帝喾后很长时间没有子嗣。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山林中发现了一个巨人的脚印,于是砰然心动,便将脚尖探入其中,回去之后竟然有了身孕。
  十月怀胎,瓜熟蒂落,姜嫄看着这个可爱的小宝宝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原来帝喾外出巡国已经整整两年,回宫后发现自己竟然多了个大胖小子,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姜嫄这样想着,就生出了遗弃这个婴儿的心思。
  她把儿子弃于市井之中,却看到牛马都绕着他走;弃于山野,又不知从哪里跑出一群伐木工人看护着他;弃于冰封的河上,百鸟绕他盘旋啼鸣,用羽翼覆盖着他,仿佛是在看护自己的后裔。

  姜嫄实在无法忍心第四次遗弃这个婴儿,便把他又抱回宫中精心抚养,并取名为“弃”。弃自幼习于农事,渐渐地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专家。他监种的土地,害虫不侵、野草不生而百谷丰登。
  重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弃因为自己对农业的巨大贡献被帝舜任命为“农师”,并继承了母亲的氏族,称“有邰氏”。邰地在现陕西武功县西。
  帝舜政权的权力核心都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除了周的祖先“弃”之外,还有姒姓的夏祖“禹”、子姓的商祖“契”、嬴姓的秦祖“伯翳”、姜姓的“伯夷”。
  弃致力于农业发展,凡事都要亲历亲为,他为了工作殚精竭力,最后竟然劳死在田间。弃去世后被尊为“后稷”(即“谷神”),他的氏族子孙每年都要为他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后稷在宗教受祭的地位仅仅排在天、地之后。
  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有邰氏的首领世代担任夏王朝的农师;契的后人却因为跟夏王室作对而被迫流亡。桀当政之时,嬴氏家族叛夏即殷,帮助商汤打击夏桀;商朝建立后,嬴氏世代为商朝大夫。因此后来出现了“周为夏官,秦为商官”的说法。
  在夏王室对商族的持续排挤打击中,有邰氏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当商汤立朝后,有邰氏便成了商人首要进行清算得对象。面对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有邰氏感到再也无法在华夏立足,于是族长“不窋”就带领族人西渡黄河,回归有邰氏故地。有邰氏西迁事件史称“不窋自窜于戎狄”。
  商初的河西地区遍布着森林荒原,是虎豹豺狼的乐园,也是游牧民族的天堂。有邰故地此时已被废弃(因为大部分族人在数代以前就迁到河东华夏腹地去了),异族人占领了此地,并奴役着有邰氏遗民。
  有邰氏的军队驱逐了外来的异族人,把受奴役的族人解救出来,然后便在故地定居了。
  有邰氏驱赶虎豹豺狼,大量开垦土地,建立防御体系,制造兵甲,训练军队,教育子弟,用武力打击敌对部落,用婚姻团结友好的部落。
  华夏农耕民族的一支流亡氏族,是怎样在陌生艰辛、四面受敌的生存环境中立足扎根的,这段历史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有邰氏一定把他们的力量、决心和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大概在商中期之时,“公刘”成为有邰氏的首领。此时,有邰氏经过数代人的苦心经营,实力已经今非昔比。邰地面积狭小,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但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地形限制,人们现此地已经无法扩建定居点和开垦新的土地。当初不笜选择定居此地的理由就成了现在刘将要放弃此地的原因。
  经过长时间的外出考察,公刘最终选择了水系丰富、土地平坦肥沃,又有大面积向阳高岗的“豳”作为移民地。豳在今日陕西旬邑县西南,渭水东岸。
  周的先人第一次在高岗上修建了筑有城墙的城市,并将这座城市命名为“京”(京即向阳高地之意,后引申为都城),又在附近高地驻扎了三支军队,并命名为三“师”(师即高地之意,后引申为军队),“京师”两个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公刘把大部分族人和联盟部落的人口迁移到京师。至此,周人的祖先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部落联盟,再到国家的变迁。“公”是周人对国君的尊称,公刘便是后来的周(当时还没有“周”这个字)的开国君主。
  国家和部落的礼仪完全不一样:国家的称之为“制度”,部落的只能称之为“习俗”。为了“区尊卑,别长幼”,公刘开始着手制定一些礼仪,这些礼仪便是周礼的雏形。

  人与人之间心情最放松的时刻莫过于参加宴会之时。人们在酒精的刺激下往往会做出随意、出格的举动,地位低下的年轻人经常和地位高的年长者搂搂抱抱、高声谈笑。这种情况在公刘看来是不合规矩的——长幼尊卑不分之时,就是国家治理混乱之日。
  公刘于是制定了宴饮之礼,受邀请的人依照尊卑确定他们的座位,菜品的多寡,敬酒和受敬的次序等等。每个出席宴会的人都要依礼行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人们既然能在最愉快放松的时候都能收敛行为,在其他场合也就能表现得规规矩矩了。
  这支农耕民族为河西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文明和生产力,也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建立了一种在西方人看起来非常独特的土地制度——封建制。
  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不同,农耕民族将土地视为立国之本。因此,农耕民族经常不遗余力地开疆拓土。对于扩大的领土,君主往往不会据为己有,而是将土地赏赐给有功的贵族们,君主便通过控制贵族来间接控制土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