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第32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5-08 06:56:35
  NO.57
  公元755年十二月一日,高仙芝带着由部分禁军、在京城的边军以及新成立的天武军共五万人马,从长安出发了。
  按照原先的安排,他本来应该先进驻陕郡(今河南三门峡),随后继续东进。与叛军展开决战。
  可形势的发展却打破了他的计划。

  因为,叛军的推进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由于天下太平已久,唐朝各地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事完全没有准备,很多州县的武库都和老寡妇的YD一样早已荒废多年,里面的铠甲不是烂的就是坏的的,弓箭不是拉不开的就是一拉就断的,刀枪不是锈到一碰就跟苏式月饼似的掉渣就是钝到连豆腐都切不动的…
  很多唐军士兵甚至只能徒手或拿着木棍去和叛军作战。
  毫无疑问,这种近乎裸奔的军队要想打赢武装到牙齿的叛军,就如同自行车要想跑赢法拉利—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叛军所到之处,无不摧枯拉朽,望风披靡。
  事实上,就在高仙芝从长安出发的次日,安禄山已经在灵昌(今河南滑县)渡过了黄河。

  时值腊月,天气寒冷,安禄山用绳索将破船及草木捆在一起,投入河中,仅一夜时间就冰冻成桥,大军得以顺利渡河,很快就进抵河南重镇陈留(今河南开封)。
  驻守陈留的,是新被李隆基任命为河南节度使的张介然。
  此时他刚到陈留还没几天,东南西北都还没分清楚,手下的军队有多少人都还没搞明白,叛军就杀到了。
  张介然倒是很镇定,亲自带兵登城守卫。
  但打仗不是你想打,想打就能打,要靠士兵去拼才行。而他麾下那些士兵都从未经历过战事,见到叛军绵延数十里,烟尘满天,鼓声震地,他们连手里的武器都拿不稳,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
  不到一天功夫,陈留就被叛军攻陷了,张介然也兵败被擒。
  进城之后,安禄山次子安庆绪从城中张贴的榜文中看到了哥哥安庆宗被杀的消息,急忙告诉了父亲。
  安禄山忍不住捶胸大哭,仰天长叹:我有何罪,要杀我儿子!
  我猜,他说的时候一定是闭着眼的。
  因为,人是不能睁眼说瞎话的—“我有何罪”这样的话,亏他说得出口!

  但安禄山说得却是那样的理直气壮。
  也许,对他这样一个“内心强大到混蛋”的人来说,做任何坏事都是理直气壮的—再怎么伤天害理,他都觉得合情合理;再怎么惨无人道,他都认为是替天行道;再怎么毫无人性,他都当成是修身养性!
  为了祭奠自己的儿子,他竟然下令将投降的近万名陈留守军全部杀光。
  张介然也被他斩首于军门。
  他要用无数人的生命,来给自己的儿子陪葬!
  屠城后,他命部将李庭望留守陈留,自己亲率大军直扑下一个目的地—荥阳(今河南郑州)。
  荥阳的唐军比陈留守军还要没有出息,看到叛军声势浩大,很多人都吓得两眼一黑,两腿一软,两股间一湿,直接栽倒了!
  有的是“啪!啊啊啊啊…”,那是栽到地上摔伤的;
  有的是“啊啊啊啊…啪!”,那是栽到城下摔死的。
  …

  不要以为这是我编的,实际上这是通鉴上明确记载的:士卒乘城者,闻鼓角声,自坠如雨…
  当然,这肯定是有些夸张的,但那些士兵的不堪一击却是无疑的。
  此战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天,叛军就轻松攻克了荥阳,荥阳太守崔无诐(bì)战死。

  叛军连战连捷,气势更盛。
  随后安禄山以大将田承嗣、安忠志(奚人,本名张忠志,因被安禄山收为养子,故改姓安,不过他后来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李宝臣)、张孝忠(契丹人)为前锋,继续向洛阳进军。
  没想到刚出荥阳不远,安禄山却差点出了意外。
  日期:2020-05-11 06:52:13
  NO.58
  攻击安禄山的,是唐朝将领荔非守瑜。
  荔非守瑜是哪里人,年龄多大,长得怎么样,之前做过什么,隶属于哪支部队,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是个值得敬佩的好汉。
  他埋伏在叛军必经的一处名叫罂子谷的峡谷中,等叛军走过的时候,他屏住呼吸,拈弓搭箭,对准战车上的安禄山就是一箭。

  可惜箭稍稍偏了一点,只射中了战车。
  安禄山一下子惊出了一身冷汗。
  由于不知敌人虚实,他一边命人带兵迎战,一边下令改道从谷南行军。
  而荔非守瑜则继续利用地形的掩护,一面不断转移一面不断向叛军放箭,连续射杀了数百名叛军。

  但叛军毕竟人多势众,最终荔非守瑜被逼上了悬崖。
  在射出了自己的最后一支箭后,他纵身一跃,跳入了山下的滚滚黄河。
  滚滚黄河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他就这样永远地消失在了浪花中。
  但在后人的记忆中,他永远都不会消失。
  不过,荔非守瑜虽然英勇,但凭他一个人是不可能阻挡数十万叛军的兵锋的。
  很快,叛军就兵临武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武牢(即原来的虎牢,唐代为避唐太祖李虎的讳改称武牢)是著名的险关,也是洛阳以东的最后一道屏障。
  驻守在这里的,正是封常清。
  得知陈留失守后,封常清就带着自己那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新军进驻了武牢,打算在那里据险死守,等待高仙芝的东征大军来援。
  在他原来的设想中,守一个月不行,守个十来天总没有问题吧。
  可设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距离的,有时还非常遥远—就像我原来的设想是一年赚一千万,而现实却是一年赚一千万…像素的手机。
  封常清此时的感觉应该和我也差不多。

  他手下的军队虽然人数不少,但大都是从未上过战场的新兵蛋子。
  正如羊再多也不可能打得过狼群一样,他的军队也不可能是如狼似虎的叛军的对手。
  在田承嗣等叛军悍将的轮番蹂躏下,武牢很快就失守了。
  封常清只能收集残兵,边战边退。

  他先是退到了葵园(今河南荥阳高山镇),在那里,他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总算小有斩获—斩杀了近百名叛军前锋,但接下来却很快又反胜为败—被叛军如潮水般的进攻再次击溃,只能又退守上东门(洛阳城东北的一道城门),可是依旧无法挡不住叛军的冲击。
  叛军争先恐后地从上东门蜂拥入城。
  顽强的封常清还是不肯认输,又在城内的都亭驿与叛军展开巷战,结果还是战败;接着他又退到宣仁门(洛阳皇城东门),依然还是无力回天。
  这下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无奈只好长叹一声,下令退入提象门(洛阳上阳宫的东门),并砍树阻塞通道,接着又拆毁了皇城的西墙,率残部撤出了洛阳。
  洛阳就此陷落。
  不过,封常清虽然节节败退,但毕竟还是抵抗了整整六天,为接下来的防守争取到了一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实战,他亲身体会到了叛军强大的战斗力,总结出了正确的应对策略。

  在退到陕郡(今河南三门峡)的时候,他遇到了前来增援自己的老上司高仙芝。
  封常清向高仙芝分析说:贼军兵锋甚锐,在下虽连日血战,却依然难以抵挡。陕郡人心离散,太守和多数官员百姓都已经逃跑,难以组织有效的防御,而潼关(今陕西潼关)是长安的东大门,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且易守难攻,目前那里没有大军驻守,一旦潼关被叛军突破,长安就危险了。依在下看来,不如放弃陕郡,火速退保潼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