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第51节

作者: cdnwpu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1-03 17:38:17
  胜煜篇
  生卒年 公元前1402年~~前1346年
  胜煜 庆源长子,生于公元前1402年,其性散漫无拘,热衷犬鸡之斗。接任神王之前虽一直在坊市里做协从管事,但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公元前1366年,胜煜继任神王之位,也许是岷江对这届神王有意见,时有发大水,成都平原粮食欠收,古蜀先民生活困顿。胜遇想不到什么好的处理方法,也没做什么积极努力,反而把心思放到了祭祀器物的完善和更新上。胜煜一世,制作了大量的牙璋、玉璋、玉戈、玉璧等玉器礼制品和祭品。因为夏氏对神王权的推崇和维护,加之夏氏后裔对手工技艺和青铜技艺的精通,夏氏后裔在胜煜一代渐渐崛起,慢慢成为蚕丛、柏灌、古羌之后,能比肩古彝杜氏的大族。

  此时玉器的原材料大部分是来自汶川的龙溪玉,其中也有少许滇地和荆楚一带的玉石。鱼凫神王时期,黄金远不如青铜贵重,黄金仅仅是作为装饰或者制作不重要器物,黄金类器物在三星堆文物里的比重是很小的,直到后来的古蜀帝时代,金器的比重才逐渐提升,金器比重提升的因为不是黄金贵重值钱,反而是因为那时的黄金不值钱,采集相对容易,个中原因请见《蜀帝卷》详述。
  此时根据身份高低,官位的不同制作了各种形状和规格的玉制品,系统的礼制器物、服饰、装饰等的规范化和运用,尤其是高规格祭祀的使用,鱼凫神王的权势越来越鼎盛的同时,也离古蜀先民越来远远。客观的说,自胜煜后,三星堆在名义上完成了酋邦制向原始国家形态的过渡。
  愈发隆重的祭祀和祭祀用度给古蜀先民带来巨大的次生负担,精神食粮终究没法取代五谷杂粮,鱼凫神王的威严和权势再次遭到了古蜀先民的质疑,但是在讲究思想统一的神王时代,这些苦难带来的小情绪是可以在“天神”的安慰下平稳过渡的。
  也许是皇家子弟的通病,当生活变得愈发舒适后,没有了生存压力也就没有了进取的动力,又或许是庆源疏于对其子嗣的教导和关心,以致后嗣缺乏雄心壮志,萎靡不堪。
  公元前1346年,一生几无作为的胜煜在一次斗鸡过程中,可能是太过激动,还没来得及指定新神王就驾崩了,终年56岁。
  日期:2020-01-06 16:22:38
  笏譌篇 

  生卒年 公元前1376年—公元前1318年
  笏譌 胜遇之子,生于公元前1376年,如果说胜煜一生无所作为毫无闪光点的话,其儿子笏譌还算为他挽回了些许颜面。
  笏譌,胆大心细,敢想敢干,富探索精神,曾派使者北出东出了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情况,把古蜀地的商贸触角延伸到了黄河中上游一带,沿着长江到了长江中下游,触及荆湘百越一带。其父胜煜1346年卒的时候,他还在长江下游一带行商游历,对长江流域一带,尤其是荆湘一带甚是了解,对巴地的盐业颇为艳羡。胜煜猝卒后,笏譌继任神王之位,随即派槽人北上,经广元汉中,走古陈仓道到了陕西和山西,到了黄河中游一带。此时正值商朝鼎盛时期,中原文化很是兴盛,笏譌感慨万千,古蜀地偏于一隅,与外界交流实在太少了。古蜀地南下北上商贸的往来虽说繁盛,但相比中原还是差距巨大。

  公元前1345年,夏伏,时有所思的笏譌找来柏氏族长议事,谈及自己的想法,慨曰:“吾地偏于一隅,与外界往来不利,外界繁盛之景,非吾地能及也,柏老何解?”
  此时柏氏族长曰柏辛,算得蜀地少有的知识分子,对蜀地情况自然熟悉非常,对中原情况也是了解一二,当下便与笏譌说道:“地之兴,在于教,明教化,知礼仪,开民之智乃立国之基”。
  笏譌深以为然,古蜀民确实需开智明理,于是对柏辛深鞠一躬,曰:“礼教之兴托于柏老,聪颖雉子任择。”
  柏辛叹曰:“吾闻中原有语载之文符,奈何吾地迟滞!”
  “派吾辈智明之人前往中原习之,可否?”
  “甚好,然文符之兴非一时也。或可明言,梳语为先”。

  “柏老所言有理,望酌情而行!”
  “善”
  回族后,柏辛立马着手回去组织人手前去中原学习文字之道,同时领行人再次梳理古蜀语以教子,梳语或可自究,然文字之道何其难也!那时文字的创作和使用绝不亚于今天的黑科技,不经过系统长期的专门人士教导又怎学的会。以今人的智力和阅历来看甲骨文都如看天书,更别提没什么文字概念的古蜀人,他们能知道多少?能学到什么?毫无悬念的,柏老派去中原的学人,只是在安阳看到张贴的“殷商文符”告示,怎么找人学习那是完全摸不着头脑,语言与中原不通,也找不到人提供门路。窃以为文字的诞生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诞生,其过程极其漫长而艰辛的。甲骨文不是殷高宗武丁时期才有的,殷商应该早就有了,甚至夏朝应该就已经有了甲骨文的雏形。在殷商继承夏朝后,完善成为能记述的单体文字,比如《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的: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但无效,即弃夏而奔商。毫无疑问,此时的史官应该兼具梳理和管理文字的职能。可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卜辞多是集中在武丁时期,给我们造成了错觉,以为甲骨文是武丁前后才诞生。

  这个时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像西游记里唐僧西行取经有国君接待,盖个文书就可通关,这时的古蜀国在哪里根本没人知道,也没人愿意搭理。古蜀学人在安阳逗留许久,无果。后堪堪将古蜀语和安阳雅语弄了明白,互相印证,大概知道了榜文的意思,最后依葫芦画瓢将殷商文符告示拓画下来带回了古蜀地。
  日期:2020-01-06 17:10:17
  笏譌和诸族长看着已画走样的“殷商文符”,一脸蒙圈,什么意思?完全看不懂啊!最后在学人用安阳雅语和古蜀语言对照后,一点点理解了甲骨文的制作思路,识文符可是个需要读懂天书般的智慧才能破译的工作。柏氏一族连猜带蒙模仿了好多年,同时借鉴古彝(夷)文的创作思路,整理出一些简化的图符,这就是原始版的“巴蜀图符”, 但数量是极少极少的。巴蜀图符在古蜀帝时代又有所简化和创新慢慢成为“巴蜀文符”,其形比较接近古彝(夷)文,因为古蜀地的世事变迁和文符需求一直都显得不是那么必须,导致文符更多时候作为大族印章或器物的标识,抑或类事表达,数量也是极少的。加之没有客观条件促使其进一步成为单体文字用于记述,直到后来的开明时代“巴蜀文符”才慢慢向“巴蜀文字”转变进化。

  虽然在文字上没多大突破,但此时古蜀的通行语(羌汉)结合羌汉彝三地的发音特点,去其异,取其同,慢慢形成了原始的古蜀通行语:尔玛语(尔苏语前身)。
  北到褒地只需跨越高耸的潘冢山即可,但自褒地出秦岭到陕南的古陈仓道实在是太艰难了,山高路远,来回一次没有两三年是不成的,这对北出商贸而言特别不利。于是笏譌派槽人重新考察北出秦岭的道路,勘察后发现借道褒水、斜水可以缩短很大距离,只是需要在一些险峻之处想办法疏通和连接。蚕丛柏氏开商贸道路北出秦岭也是偶有探索这条道,但是因路途太险而极少选用,多采用陈仓水道,偶用祁山道。古褒斜道特点是蜀陕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但很惊险,今天的褒斜道经行路线大致为:自古长安经户县折西过周至、眉县,由斜谷口入秦岭,再沿斜水东侧南行,经鹦鹉嘴、下寺湾,越老爷岭入桃川谷,西过灵丹庙、杜家坪,登五里坡,进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红岩河上游,折向西南行,经两河口、关山街、古迹街、西江口镇、孔雀台、马道镇、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经褒城到达汉中,全长近250公里。褒斜二水在今宝鸡市太白县城东11公里处分流,斜谷平缓宽畅,距离不足百里,而褒谷除上游近20公里平缓外,红岩河以下至褒城之间山谷狭窄群峰峥嵘,为褒斜大栈道险峻之地,其险现存的石门栈道可见一斑。

  同年秋,笏譌获悉可能有这么一条道后,遂召集族长和各官职负责人,商议拓展这条北出商道是否值得。
  议事殿上,柏老柏辛叹曰:“褒国据褒口,褒河水流湍急,石壁擎天,开壁移石,耗时长也,耗资盛也。吾地铸器于先,筑城在后,耗资巨盛,今恐难为也。”
  夏氏族长姒訾也感慨曰:“褒氏虽据北地近七百岁,欲开壁去石欲贯南北,亦徒劳矣!”
  杜氏族长,默然不语!
  古羌族长姜酆向笏譌拱手,低沉曰:“吾族人于群山之中筑石栈,作山间通行之用。然道艰险,亦难矣!”
  笏譌闻言眉头一扬曰:“石栈,何物?”
  古羌族长姜酆曰:“于山间夹缝立石,无缝,则凿口立石,铺板为路”。

  其他有见过石栈的族长,若有所思,没见过石栈的族长则一头雾水,不明所以。柏辛见过石栈,看了看姜酆,问曰:“有缝则易,若无缝,以当下之器,如何凿口?”
  古羌族长姜酆叹曰:“无计矣!”
  这次商议以无计可施宣告结束,但这个会议开启了后来古褒斜道的拓展思路。笏譌派遣族内信使北上褒国商议开古褒斜道之事,但褒国自商朝取代夏朝后,对殷商毫无好感,与殷商的交流已经阻断多年,古褒斜道业已废弃,褒国根本无意重开古褒斜道。
  古褒斜道开辟在笏譌时代就此搁浅。
  公元前1328年,在励精图治的笏譌、食官们及古蜀先民同心同德的共同努力下,古蜀地重现生机,古蜀先民重新找到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衣食有着的生活劳作状态,勤勤恳恳的耕耘和开发着成都平原。成都平原北部和西南部此时已经开发近半,平原的水利状况也大为改善。
  公元前1318年,操劳一生的笏譌,卒于三星堆,终年58岁。古蜀地为笏譌的去世举行了高规格的火祭仪式和声势浩大的祭祀悼念活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