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温柔盛世——闲话『清平乐』背后的真实历史》
第15节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场最终有惊无险的宫变,之所以说它离奇,是因为直到将近一千年以后的今天,谁也搞不清楚那伙人到底为什么要作乱,以及是否有幕后的主使。
  根据《闻见近录》的记载,“亲事官乘醉入禁中”,似乎是一场撒酒疯的意外,但身为宫内的亲从,思想的审查和日常的管束必然是异常严格的,如果喝多了就寻思着杀皇帝玩儿,这脑洞开得未免有点大。
  也有人怀疑,这场宫变与不久前发生在贝州(今河北清河)一带的弥勒教徒起事有关。这场兵变始于去年的冬至,闹腾了两个来月,才被朝廷派出的官军镇压下去。闰正月初一的那一天,贝州城被官军攻破,这场兵变的首领、也是弥勒教徒的“教主”王则被俘,押赴京师等候问斩。也就是在宫变后的第五天(二十七日),王则被处决。从这个时间来分析,颜秀、郭逵、王胜、孙利莫非也是暗藏的弥勒教徒,想刻意制造宫内混乱,伺机营救教主?当然了,怀疑归怀疑,虽说不无道理,但作乱的贼人业已伏诛、死无对证,实在缺乏确凿的证据。

  事实上,比分析作乱动机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四个人的背后,是否还有主使或者同谋,而这也是此次宫变颇为离奇之处,令人不禁有些细思恐极。具体来讲,至少有三点疑问,我们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
  第一,这伙贼人从崇政殿出发,经延和殿到福宁殿,竟然如入无人之境。当夜在宫中值守的卫兵,是真的没有发觉,还是有人在暗中配合?
  第二,在搜捕侥幸逃脱的王胜时,宋仁宗特意下达了旨意,要求留下这个活口便于审讯,但在王脱被士兵发现时,还是被乱刀砍死了。他到底是拒捕被杀、畏罪自杀,还是有人暗中下达了灭口的密令?
  第三,宫变虽然得以平息,但动机、党羽依然不甚明了,需要进一步的细致调查。但是,案子到底交到谁的手里办,两府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代表行政系统的丁度(时任参知政事)认为,“宿卫有变,事关社稷”,理应“付外台穷治党与”。代表军政系统的夏竦(时任枢密使)则认为,这事毕竟发生在宫闱之内,拿到宫外去调查恐怕不太合适,到时候搞得满城风雨的,反倒惹出不必要的麻烦。(“不可滋蔓,使反侧者不安”)两边互不相让,吵得不可开交,最终是宋仁宗一锤定音,就按夏竦说的办,由御史、宦官入禁中查勘,并严控知情人的范围。枢密使夏竦坚持秘密进行审查,而且在草草结案之后,四名贼人的顶头上司——时任内侍副都知的杨怀敏,更是当夜的值守,理应受到严厉的处置,却在夏竦的庇护之下,仅仅被降职留用。夏竦这样做,到底是真的想息事宁人,还是别有用心的欲盖弥彰之举?

  日期:2020-05-18 21:22:28
  这一系列的谜团,别说后人难以考辨、莫衷一是,即便在当时,也有人搞不懂到底是怎么回事,希望能够深入追查出真相来。譬如获悉负有直接责任的杨怀敏只是被降职留用之后,以何郯(时任殿中侍御史)为代表的一批台谏言官站了出来,认为“刑罚重轻,颇为倒置,中外闻见,尤所不平”。为此,宋仁宗与这些台谏言官之间,又进行了一场耗时良久的拉锯战。上面想从宽,下面主张从严,宋仁宗迫不得已,将杨怀敏贬官外放。后来,宋仁宗又想让他官复原职,结果竟然再次遭到臣僚封还词头,一直扯到杨怀敏病死,这事儿才算彻底了结。

  尽管台谏言官在杨怀敏的问题上没有妥协,但这场宫变的真相,依然显得扑朔迷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宋仁宗因为这场宫变而生出的一些念头,不仅迅速转移了众人的注意力,还引爆了一场更为激烈的拉锯战。
  宋仁宗的念头其实很简单:正所谓板荡识诚臣嘛,张美人(也就是温成)在这场宫变中立下了大功,朕深受感动,理应奖赏!

  等等!根据前文的记叙,这场宫变从发端一直到被平息,不都是曹皇后一个人在力挽狂澜、精心部署吗,温成什么时候出过镜?!事实上,温成确实有一些戏份:当夜,她听到外面有异常的喧嚷,担心宋仁宗遭遇不测,赶紧从自己的寝宫跑到福宁殿陪侍,仅此而已。
  平心而论,温成冒险前来陪侍,确实比较暖心,难怪宋仁宗盛赞她“冒不测而来,斯可宠也”,“有扈跸功”。不过,若论扈跸之功,临危不乱的曹皇后理应排在头一位,宋仁宗对此却视而不见、不置一词,未免也太不地道了,这还真是应了今天的一句歌词;对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没有感动过。
  我们没有办法转变宋仁宗不地道的想法,但枢密使夏竦却非常擅于体察上意,顺势提出“宜讲求所以尊异之礼”。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说,要考虑给予温成更加尊贵和特别的礼遇。话说得比较委婉,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明目张胆的废立皇后之议!
  更有甚者,一位名叫王贽的台谏言官(时任同知谏院),或许是受到夏竦的启发甚至唆使,竟然危言耸听地妄加臆断说,这场宫变想必与曹皇后有些瓜葛,请求有关部门彻查。(“言贼根本起皇后合前,请究其事”)
  一个明言褒赏,一个暗箭中伤,无非都是想把曹皇后搞下台,让温成顶上去。此议一出,迅速招致臣僚的群起而攻之。先说殿中侍御史何郯吧,先前因为内侍副都知杨怀敏罚不当罪,他跟宋仁宗呛了好几个回合,如今针对王贽的蛊惑言论,何郯直接定性说:“此奸人之谋,不可不察也。”事实上,因为宫变发生在曹皇后的眼前,就怀疑曹皇后是幕后指使,这欲加之罪未免太过无耻,连宋仁宗都看不下眼,故而听从了何郯之言,决定“事寝不复究”。

  至于如何褒赏温成,宋仁宗、夏竦虽然在嘴上没有明说,但废立皇后的态度已经昭然若揭。当然,皇后的废立,往小了说是官家的家事,往大了说则关乎社稷安危,如今皇帝、军政系统(枢密使夏竦)、谏院(同知谏院王贽)的意见貌似统一了,但关键还得看行政系统和御史台的态度。
  日期:2020-05-19 18:47:32
  御史台自不必说,何郯已经把王贽之流驳斥为“奸人”。至于行政系统,此时担任宰相的人名叫陈执中,他是宋初名臣陈恕之子。陈恕在太宗、真宗两朝官至参知政事,享有“宋人能吏之首”的美誉。凭借父亲的恩荫,陈执中越过科举,直接步入了仕途。在宋真宗病重的时候,“大臣莫敢言建储者”,惟独陈执中站出来充当这只出头鸟,“以蚤定天下根本为说”。所幸宋真宗在立储的问题上并不糊涂,不仅听从陈执中的建议,册立了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还擢升陈执中为右正言。

  《诗经》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正因为有这段往事,宋仁宗一直对陈执中感恩戴德。庆历五年(1045年),时任参知政事的陈执中晋升为宰相,有人质疑他“才德实无可言”,宋仁宗特意交代负责起草制书的翰林学士张方平,让他妥善措辞,“无使外人得有言”。张方平果然不负所托,直接搬出了陈执中当年力主建储的故事,盛赞其“纳忠先帝,有德朕躬”,如此一来,谁也不好再多嘴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