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温柔盛世——闲话『清平乐』背后的真实历史》
第18节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5-25 12:54:36
  台谏言官到底有多难缠,宋仁宗早在废黜郭皇后的时候,就已经领教过了,所以再度面对群情激愤的局面,他也在暗自掂量权衡:为了区区一个张尧佐,跟这些言官撕破脸皮闹腾一场,实在是不值当,倒不如采纳何郯的建议,“富贵尧佐而不假之以权”,这样让各方面都能有一个台阶可下。
  于是乎,在皇祐二年(1050年)闰十一月初六日,宋仁宗一天之内连下了三道诏书:一是规定“后妃之家,毋得除二府职位”;二是任命尚书左丞王举正兼任御史中丞,掌管御史台;三是罢免了张尧佐的三司使之职,改授为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一干虚衔。第二天,宋仁宗再次下达诏书,加封张尧佐为同群牧制置使,这依然是没有实权的虚头衔一个。
  不得不承认,宋仁宗的这套组合拳打得还是相当娴熟的,这里有必要给大家稍微解释一下。第一道诏书讲得很明白,为所有的外戚(眼下主要是张尧佐)设置了一道职业上的天花板,既断了他们入主两府的道路,也藉此堵住台谏言官不饶人的铁嘴。第三道诏书,连同第二天的加封,一股脑给张尧佐扣上了四顶高帽,虽说级别堪比参知政事,其实并没有什么实权,无非是在重大典礼上露露脸、站站台而已,这正是何郯建议的“富贵尧佐而不假之以权”,将张尧佐极尽尊荣地晾在一边。

  至于第二道诏书任命的王举正,貌似与张尧佐这件事儿没有关系,其实正是宋仁宗的“神来之笔”!这话从何说起呢?先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下王举正,他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说王举正响当当,不是说他伶牙俐齿爱挑事儿,恰恰相反,他简直就是一只如假包换的扎嘴葫芦,用《宋史》里的话来说,叫做“厚重寡言”。如果再给这个评价加上一句注解,那就是寡言到了一定的境界!
  王举正出身宦门,其父王化基官至礼部尚书,宋太宗盛赞他是“慷慨之士”。进士及第之后,王举正从知县起步,历任编修、知制诰等职,一路做到参知政事,却不断挨台谏言官的炮轰,其中还有两句丝毫不留情面的至评。一是说他在朝为官“懦默不任事”(欧阳修、蔡襄等人说的),二是说他回到家中“妻悍不能制”(李迪之子、御史李徽之说的)。
  这样一个木讷寡言、温顺懦弱的货色,宋仁宗却安排他兼任御史台的主官,意图很明显:你们这些言官不是喜欢闹腾吗,朕派一只扎嘴葫芦来坐镇,看你们还怎么瞎咋呼!
  日期:2020-05-25 18:40:23

  宋仁宗机关算尽,自以为得计,但千算万算都没能算计到,竟然会在王举正的问题上给自己刨了一个坑。当然,这也怨不得宋仁宗缺乏识人之明,毕竟王举正向来就是一副没脾气的衰像。从当朝天子到文武百官,谁也没有料想到,王举正在出任御史中丞之后,竟然彻底脱胎换骨,让所有人都领教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狠话更多”!
  接到诏书之后的第五天(十一日),以“懦默不任事”而闻名的王举正甩出一记重拳,给宋仁宗进呈了一封措辞相当严厉的奏疏,“力言擢用尧佐不当”。王举正说,张尧佐先前担任三司使,可谓“猥尸其职”,惹出了不小的非议。现如今虽然被罢免,但又赐他四使之衔,这样的恩宠未免太过头了,令天下的忠臣义士心寒!另外,张尧佐这个人也是无耻到了极致,面对群议汹汹,竟然“宴然恃赖,曾无一言自陈”!圣上如此滥加赏赐,实在有损圣君之德,朝纲也为之紊乱,进而“四方骇任人之失,三鄙萌轻国之心”,朝廷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至于自己的“人设”为何突然发生了惊天逆转,王举正解释说,给张尧佐加封四使之衔,“事干国体,不敢缄默”。也正是因为如此,王举正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略带威胁地口吻让宋仁宗彻底做个了断:要么听我一言,褫夺张尧佐之衔,要么罢我的官,外放远郡,我王举正正好能图一个眼不见、心不烦!
  御史台的新任主官王举正奋然直谏,谏院那边当然也没闲着。在王举正上疏的前一天,知谏院包拯也把“私昵后宫”的宋仁宗洗刷了一通。包拯在奏疏中说,张尧佐是“清朝之秽污、白昼之魑魅”,奉劝宋仁宗“断以大义,稍割爱情”,这样才能“仰合天意,俯顺人情”。
  王举正把话说得狠,包拯骂得也不轻,一个领导御史台,一个负责谏院,看来都不是省油的灯。眼瞅着台谏言官越说越来劲,宋仁宗被整得没了脾气,索性全部留中不报,懒得搭理他们。
  台谏言官的风范,咱们先前不是没有见识过。你搭他的茬吧,他势必要跟你继续争,不搭他的茬吧,他会叫得更狠、跳得更高,也更让你下不来台。果不其然,见宋仁宗这些天一直没什么动静,王举正不干了。
  闰十一月十五日,也就是王举正上疏之后的第四天,因为迟迟得不到答复,王举正“留百官班廷诤”,将进谏的舞台从一纸奏疏搬到了群臣济济的朝堂。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打嘴仗,台谏言官们劲头十足。盛怒不已的宋仁宗最初还想耍赖,说像节度使这样的“粗官”,不值得大家空费口舌来争辩。此言一出,原本因为官阶低而站在后面的唐介(时任殿中侍御史里行)“越次而前”,一句话就把宋仁宗怼了回去:太祖、太宗都做过节度使,“恐非粗官”!

  批完宋仁宗,王举正、包拯又带着台谏言官找宰相继续掰扯,毕竟加封张尧佐四使头衔,程序上是行政系统签发的任命。当时担任宰相的是文彦博,面对群情激愤的台谏言官,他实在不知道能作何解释,只能硬着头皮“接访”。言官们的态度也很坚决:要是给不出个说法,咱们今天就耗在这儿了,谁也别想开溜!
  宋仁宗万万没有想到,事情竟然会闹到这步田地,堪比当年垂拱殿前的集体示威,使他不得不以宣谕旨的强硬方式,帮着宰执班子暂时解了围。作为当事人的张尧佐,这时候也没办法装聋作哑了,赶紧自请辞去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两个最惹眼招恨的头衔。为了尽快息事宁人,宋仁宗决定认一回怂,接受张尧佐的请辞。不过,在次日下达的诏书中,余怒未消的宋仁宗还是显得有些声色俱厉,痛斥台谏言官“其言反复”、“失于喧哗”,责令行政系统对其“取戒厉”(给予警告),并规定今后台谏言官如果要“相率上殿”,必须先经过行政系统请旨。当然,所谓“责令”和“规定”,不过是说一说而已,结果是“卒不行”。毕竟行政系统不敢再给自己惹麻烦,台谏言官也不会真当一回事。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若是都按照圣上的旨意来办,那还设置台谏干什么,撤了得了!

  日期:2020-05-26 18:41:23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