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第41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6-12 06:52:45
  NO.72
  李光弼的祖上曾是契丹酋长,入唐后迁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东),其父李楷洛曾任左羽林大将军、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闻名。
  在父亲的影响下,李光弼也年纪轻轻就从了军。

  他不仅精于骑射,而且文化水平也很高,堪称文武全才,因此在军中他很快就凭借其出众的能力而崭露头角。
  王忠嗣在担任河西(治所今甘肃武威)节度使时,对李光弼极为赏识,非但擢升他为河西兵马使,还逢人便说:李光弼将来必定能坐上我的位子!
  公元749年,42岁的李光弼升任河西节度副使,成为了河西地区的第二把手。
  公元754年,时任朔方(治所今宁夏灵武)节度使的安思顺又表奏他担任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
  可能是安思顺太喜欢李光弼,故而在提拔他的同时还提了一个条件—让他娶自己的女儿为妻。
  但李光弼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究竟是出于对结发妻子的忠贞(他当时早就娶妻生子了,妻子是出身于太原王氏的名门闺秀)?还是因看出安禄山有谋反之意所以想与作为安禄山堂兄的安思顺划清界限?抑或纯粹是因为安思顺的女儿长得太丑令人作呕?…
  由于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只知道,他为了拒绝这门亲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惜称病辞了官。
  好在他并没有赋闲太久。

  他的东山再起,靠的是他曾经的同僚郭子仪。
  当初在朔方的时候,李光弼和郭子仪都是安思顺的左膀右臂,但两人的性格、做派却完全不同。
  李光弼治军严明,郭子仪却以宽松出名;李光弼对下属威风八面,郭子仪却毫无架子;李光弼总是一脸严肃,郭子仪却常常一团和气…
  不过,两人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点,至少有一点是一样的—都看对方不顺眼。
  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非常差,几乎没有任何私下交流。
  即使有时候两人一起参加宴会,他们也依然是海内存陌路,比邻若天涯—只当对方是空气,从来不讲一句话。

  有些网友看片时能做到眼中有码心中无码,他们喝酒时能做到眼中有对方心中无对方。
  每次李光弼敬酒,轮到郭子仪时郭子仪不是装聋就是装傻,总之就是不喝;每次郭子仪敬酒,轮到李光弼时李光弼不是嗓子眼不舒服就是屁股眼不舒服,反正就不领情…
  但郭子仪在继任朔方节度使后,却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李光弼,将他招致麾下予以重用,这次又推荐他担任主帅,去河北独当一面。
  就这样,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率一万朔方军以及太原的三千弓弩手来到了河北。
  从井陉进入河北的第一站就是常山(今河北正定)。
  常山到底是颜杲卿经营多年的地方,百姓对大唐的忠心犹在。
  得知李光弼率官军到来,当地义民发动起义,将叛军守将安思义绑了起来,迎接李光弼大军入城。
  熟读兵书的李光弼深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道理,对情报工作极为重视,便亲自提审安思义,打算从他嘴里探听叛军的虚实。

  他故意把脸拉得比油条还长,厉声质问道:你明白你的罪该死吗?
  安思义知道自己凶多吉少,吓得说不出话来。
  出乎他意料的是,一段时间后李光弼的脸色竟然又变得和蔼起来,语气也一下子从之前秋风扫落叶般的冷酷无情变成了春风般的温暖:你久经沙场,依你看,我手下这支部队是史思明的对手吗?如果你站在我的立场上考虑,我该怎么做?假如你的策略可取,我就不杀你。
  日期:2020-06-15 07:10:12
  NO.73
  见自己又有了一线生机,安思义就如正在溺水挣扎的人见到了救生圈—当然要使出全身解数把握住这个机会。

  他忙不迭地说:将军远道而来,人马疲惫,若仓促与强敌交手,恐怕是抵挡不住的。不如先进驻城内,做好防御准备,没有足够的把握不要出击。叛军骑兵虽然精锐,但缺乏攻城的重武器,一旦不能获胜,时间长了便会军心离散,那时就有机可乘了。史思明目前在饶阳,距离此地不过二百里,昨晚我已经给他发了求援信,估计他的先锋部队明天早晨就会到了,将军不可不防…
  李光弼闻言大喜,立即给他松了绑:好,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果然如安思义所言,第二天天还没亮,叛军前锋就来了,史思明所率的主力则紧随其后,黑压压一片,合计有两万多骑兵!
  对此李光弼早有准备—他派了五千步兵在城外严阵以待。
  见对方人数只有自己的几分之一,又全是步兵,史思明不由轻蔑地笑了—就这点兵力想挡住我两万铁骑,岂不是螳臂挡车?

  他一声令下,叛军立即如潮水般冲了上去。
  马蹄铮铮,烟尘滚滚,来势汹汹…
  李光弼站在城头,淡定地看着面前的一切。
  他的眼神中没有一丝慌张,只有一丝不苟—是科学家对于实验数据的那种一丝不苟。
  他关注的数据,是叛军与自己的距离。
  两千米,他没有动。
  一千米,他没有动。

  九百米,他没有动。
  八百五十米,他还是没有动。
  八百四十米,他依然没有动。
  不见兔子不撒狗,不到换季不出手。
  叛军不到他预设的范围内,他是不会动的。
  八百三十九米,八百三十八点五米…
  差不多了!

  李光弼这才按下了鼠标—不,挥了下手臂。
  五百名早已上好弦的弩兵随即登上城墙。
  五百支密集的箭瞬间向叛军射了出去!
  仿佛稻子遇到了收割机,冲在最前面的叛军骑兵顿时倒下了一大片。
  史思明见状大惊,但他毕竟久经沙场,仅仅0.000001秒后,他就重新恢复了平静。
  他没有作出任何改变,依然指挥后续部队继续往前冲。
  因为他知道,虽然弩的威力很大—与一般弓箭相比,弩的射程更远,准确度更高,杀伤力更大,但它的装填时间却比弓要长很多。
  也就是说,弩跟老男人一样—有很长的不应期。
  故此史思明判断,在现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应该是安全的。
  然而他错了。

  他的部队遭遇到的,竟然是一阵接着一阵的箭雨!
  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原来,李光弼把弩手分成了四队,一排弩手发射的时候,另外三排弩手则退后装填箭矢,四个梯队轮流发射,从而保证了攻击的连续性!

  这种战术,类似于近代欧洲火枪兵采用的轮射战术,但却早了差不多一千年!
  李光弼,不愧是不世出的战术天才!
  当然,那时的史思明并不知道这些。
  他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便干脆不想了。
  渔夫出海前并不知道鱼在哪里,但还是会出发。管它呢,干就是了!
  他发疯一样地让自己的部队一次次地往上冲,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次次地被击退。
  丢下无数尸体后,史思明才清醒过来—再这样下去,自己就成光杆司令了!
  他不得不下达了撤退令,指挥残部退到了城外一条大道的北面。
  李光弼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命之前在城下列阵的五千步兵追了上去,在大道的南面布下长枪阵,与叛军夹滹(hū)沱河对峙—时值冬季枯水期,滹沱河中并没有水,只有裸露的河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