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第56节

作者: cdnwpu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1-17 17:40:16
  歧驹篇 
  生卒年 公元前1252年~~前1198年
  歧驹生于公元前1252年,其性谨小慎微,好酒无治。
  公元前1226年其父狍骁战死于褒地,歧驹继任神王位。此时的神王沦为殷商的“儡王”,歧驹的王做的也是憋屈,终其一生没有实质性的改革,或许是为殷商所慑,又或许本身就不思进取。他一生中更多的时间是用在了借酒浇愁和主持着繁重的祭祀大典上,以期巩固王权.
  另外就是根据殷商的要求做着朝贡,“蜀射”,“蜀御”,“蜀锻”,“器制”等,这些物品或人事出于三星堆,再经由川西北抑或陇西的“氐人”送去安阳,如《竹书纪年》所载:“(武丁)三十四年,(三年后)王師克鬼方,氐、羌來賓。(约前1207年)”
  此时的古蜀国已经诞生出一大批不再从事耕种和商贸的王公贵族和神族,鱼凫氏王公贵族与其余大族关系也越来越疏远,由于等级分化严重,神王贵族离古蜀先民也是越来越远,沉重的赋税和供给供养制成了古蜀先民沉重的负担。古蜀地的农耕和商贸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古蜀先民对此时的神王越来越质疑,甚至唾弃了。自此神王,应该说“儡王”,不复神王先祖之明,在古蜀先民心中的威望和形象一落千丈!

  此后古蜀地慢慢由神,王并权向神权至上,王权居其次的趋势转变,王威逐渐被弱化!
  “儡王”歧驹或许是饮酒过度伤心伤神,又或许是忧国忧民积劳成疾,终究于公元前1198年卒,终年54岁。
  日期:2020-01-19 10:14:05
  ID为“明月照边疆”的朋友其实提了两个非常好的问题,涯友们暂不急,且听我理一下,同时也供“明月照边疆”这位朋友参鉴。
  先声明一下,2500年前的孔圣人尚且不能说清五帝,我个人则更没有能力把五帝时代说的清楚。我只是根据神话,传说,古迹和后人些许典籍做的一个推测。
  文中我已经详述了我认为陇西(相对中原地区的区域称呼),大致地域在天水以南,番冢以北,松潘以东,秦岭偏西往南,陇南大部。这个区域就是历史上一直存在,但存在感不强的“氐人”所在地,也是汉时“十三氐道”的所在地。
  我仍旧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个区域就是西陵氏所在,另外我个人梳理的嫘祖之子玄嚣和昌意所在地或有时间差异,但区域应该是差不多少的。
  问题一:陇西一带有没用进入农耕社会?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区域一定进入过农耕社会,不说远了,《史记 周本纪》里面关于周氏先祖的由来有记载,后稷后裔在夏末商初失位,辗转到了甘肃庆阳,殷商中后期,其后又迁徙到宝鸡一带,还有许多相邻部族跟随周氏先祖一起迁徙到了宝鸡,这就是周氏最原始的家底。同样,在甘南地区一样存在着农耕文明,只是精细程度和后世影响力的大小区别罢了。
  问题二:为什么有蜀锦蜀绣,没有拢绣?
  早期的西陵氏在陇西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竹书纪年》中记载的“氐羌来宾”,这个“宾”字不是朝贡纳税,而是表达友好的一种方式,我个人认为“氐”“宾”的应该是布匹之类的产品,而羌应该是牛羊类物品。但殷商中后期的蛮横施为,有许多族裔跟随蚕丛氏迁回成都平原,其中可能有西陵氏族裔。更重要的原因是成都平原在蚕丛,柏灌,鱼凫几代的努力开垦下,已经越来越适合栖息。居于趋利避害的人的本性,这样的迁徙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在鱼凫氏中后期,这样的迁徙应该持续存在着,陇西真正被慢慢放弃的时间是古蜀帝时期,后文我会叙述到原因;

  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500年,中间有着长达700年的时间差异,该荒的地自然都荒了,该聚集之地自然也人气鼎沸了。我也特别认同涯友的一个说法,就是历史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要是按照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兴许会有不一样的视角,其中可能要费点心思的就是,变化一定要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你们觉得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