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清——随园食单漫谈》
第12节

作者: 有事没事莫凭栏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不值钱的芋头,投其所好赠送礼物自然是份人情;而价格低廉,刘大人收礼之余,还不至于坏了清廉的声名。可谓是小芋头中有大学问,袁枚可真不愧后人对他“通天老狐”的称谓。
  言归正传,再回到《食单》。
  除去提前吃的鲥鱼,延后吃的芋头以外,还有很多食材可以如法炮制,而袁枚也没有再一一列举了。
  而也有很多食材,是万万不能错过时节的,否则便没法吃了。
  诸如萝卜放久之后,就会由于水分和养分的同时流失,变成糠心萝卜,吃来如嚼药渣,口感和味道都是一团糟。其实萝卜在地里熟透之后而不拔,任其开花结实后变老,再挖出来,还是一味中药,有个萌萌的名字,叫“地骷髅”……大家请自行脑补想象吧。
  山笋挖出后,只需放置几天,其中的草酸便会数倍增长,导致味道奇苦无比,虽然也有些地区的朋友们就是喜欢苦笋特有的味道,但庸俗的笔者还是认为,笋是甜的好。

  至于刀鲚,也就是鼎鼎有名的刀鱼,如果赶在清明前品尝,其骨软肉细,令人赞不绝口。而清明时节一过,鱼骨就会明显变硬,大大影响口感。民间有句俗语:“清明前鱼骨软如绵,清明后鱼骨硬如铁。”其前后差距可见一斑。
  总之,所谓四时有序,生长有节,一旦到达了生命的巅峰,千万要抓紧珍惜这最美好的时光。一旦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便到了谢幕时分,精华将日渐衰竭,不如撩衣归去。
  遥想当年浪荡天涯,何等张狂无畏、不知疲惫,转瞬间料峭春风吹酒醒,也无风雨也无晴。
  原文
  时节须知

  夏日长而热,宰杀太早,则肉败矣;冬日短而寒,烹饪稍迟,则物生矣。冬宜食牛羊,移之于夏,非其时也。夏宜食干腊,移之于冬,非其时也。辅佐之物,夏宜用芥末,冬宜用胡椒。当三伏天而得冬腌菜,贱物也,而竟成至宝矣。当秋凉时而得行鞭笋,亦贱物也,而视若珍羞矣。有先时而见好者,三月食鲥鱼是也。有后时而见好者,四月食芋奶是也。其他亦可类推。有过时而不可吃者:萝卜过时则心空,山笋过时则味苦,刀鲚过时则骨硬。所谓四时之序,成功者退,精华已竭,褰裳去之也。

  常见错误与疑问
  褰裳去之:其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褰”字,也有不少版本记之为“搴”,在我所参考的两个影印古版文本中,也是各用一字。经查,两字可以互通,都有撩起衣服的意思。《诗经·郑风》中有《褰裳》一篇,《礼记·曲礼》也有“暑毋褰裳”的要求;而唐代卢照邻的《释疾文》中又有“裹粮寻师,搴裳访古”的用法。可见两者用起来皆不能算作有误。而考虑到袁枚通篇《随园食单》中,更惯用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所以在原文中还是采用了“褰”字。与此类似的还有之前提到的“四月食芋奶”中的“奶”字,现今流通的版本多用“芋艿”,而手中两古本都用“芋奶”二字。经查芋头这种食物,本来就有芋艿和芋奶两种叫法,可见于《中华本草》等著作中。所以原文中选用了古版中的“芋奶”之说。

  日期:2020-04-11 00:08:03

  须知单(14/20)——多寡须知
  这一篇主要讲的是在一道菜肴中,对食材分量的把握。
  首先是同一道菜肴中,贵重的食材要多放,廉价的食材要少放。这样使得一道菜主次分明,珍贵的食材才有君临盘中的霸气,而不致于被若干陪衬的配菜抢了戏。
  袁枚不愧是富户人家,就是仗义!哪像今天这班遍地居心叵测的奸商们,越贵重的食材越要钻研减量的技巧,水煮鱼满盆的豆芽上薄薄铺一层鱼片,醋拌海蜇下面厚厚一坨黄瓜丝,唉……商人套路实在太罪恶!资本主义实在太腐朽!谴责之!
  从烹调的角度来看,煎炒时如果在锅里放的食材太多,则会导致火力难以穿透,炒出的菜肴不干不爽,还有种漓漓拉拉的感觉。尤其炒锅里的肉片一类,也会因为火力不畅,难以炒出松软的口感,反而有些干柴塞牙,或者根本没有熟透。
  所以在煎炒的时候,红肉一次不要超过半斤,而鸡肉、鱼肉则不要超过六两(请注意本文中的斤两单位都是清朝制式)。当然,这也得看锅的大小和灶台的火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此处所说的分量,可能都是针对清朝初期的厨房标配规格而言,大家领会基本思路即可。
  这样就有人会问了,一大桌人吃饭,只炒这么点,不够吃怎么办?
  袁枚给出的答案也是简单明了:吃完了再炒呗……

  然而也有些食材是在一锅中越多越好的。
  比如说白煮肉,若没有二十斤以上同煮,就会淡而无味。换算成今天的重量单位,大约要有十二公斤的猪肉,在同一口锅中炖煮了,再加上配料和作料,还有更大量的水,这得要多大的锅啊。
  大约二十年前,我曾经在河北的乡村参加过父辈亲友的喜事,在那次的大棚流水席里,印象极深的就有白煮大方肉。白花花的一层肥膘,虽然吃起来极腻,但也极香。
  一直以为只是农村自己家养的猪足够年份,而且那时还没有什么化工饲料的缘故。现在看来,可能和大棚土灶大锅里,一煮就是几十斤大肉的做法也有关系。
  煮粥也是相似的道理,下锅的米如果不到一斗,则熬出的米浆就显得稀薄。而且还必须要控制水量,水放得多而米放得少,自然也只能熬出稀汤寡水的一锅来。
  对这一条,笔者倒是有些不解。按说煮粥是否能煮到粘稠,甚至还带些米油。只取决于米和水的比例、米本身的质量、火候的控制和熬煮时间的长短,与米的绝对数量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私自揣度一下,可能还是与当时当地的一些厨下习惯或风俗有关,当年的一些标准操作和常规环境,今日已是不得而知了。

  原文
  多寡须知
  用贵物宜多,用贱物宜少。煎炒之物多,则火力不透,肉亦不松。故用肉不得过半斤,用鸡、鱼不得过六两。或问:食之不足如何?曰:俟食毕后,另炒可也。以多为贵者,白煮肉,非二十斤以外,则淡而无味。粥亦然,非斗米则汁浆不厚,且须扣水,水多物少,则味亦薄矣。
  日期:2020-04-11 16:22:35
  须知单(15/20)——洁净须知
  一道菜肴,是否美味,其实是比较高层的要求。而最基础的,是这道菜肴是否洁净。
  “洁净”两字拆开来看:“洁”字本义更趋向于“无污物”,就是没有肮脏的东西;“净”字本义则更趋向于“无杂物”,就是没有与本体本质所不同的东西。组词来看,“清洁”和“清净”两词的微妙差异,略可体现这两个字的方向不同。
  首先从“净”的角度来说。
  用来切葱的刀,就不能转手就用来切笋,否则较为清净无味的笋丝笋片,必会沾染上葱呛的气味;用来捣碎花椒的臼,更不能直接用来捣米粉,否则串味会更加严重。
  所以讲究的厨师,会有很多把刀,一刀一用,而且要时常洗净擦拭。甚至在苏州一些特别讲究的厨房里,剥鸡头米都要有专人来负责,而不能让厨师自己去剥,就是避免大厨手上的油气污染了鸡头米的清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