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
第57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05-28 07:07:31

  当时高、王二人买通了晋阳乡长刘世龙,打算一起行事。谁知道刘世龙乡长在得知这个情况后,就跑到李渊那里告了密。小小的乡长,不入流的小官。他为什么会直接跑来向李渊通风报信呢?
  李渊的个人魅力在这时候发挥了化学效应。李渊平时,“贵贱俱得其欢心”,什么人都能很好地与他交往。一次,老朋友裴寂领刘世龙来见李渊,李渊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小小的乡长而冷淡他,而是像朋友一样热情款待,来的都是客,老裴的朋友就是我老李的朋友。由此也可见裴寂在李渊心中的分量。乡长刘世龙见李渊这么大的一个领导干部,在自己这么个小乡长面前没半点官僚作风,门不难进,脸不难看,话不难听,心中老冲动了。只担心没有机会报答,没有想到高君雅他们自动送上门来。

  李渊就给他们按了一个里通突厥的罪名,将两个人抓起来扔进监狱。抓是抓了,可怎么处理成了问题。这时候又一件可巧的事发生了,两天之后突厥数万骑真的向晋阳打了过来。额滴神,这预言也太准了点吧,我就随便扯的,敢情还真把狼招来了。
  李渊无力抵抗,学着诸葛亮来了个空城计。城门大开,人去城空。突厥人根本不知道还有个半仙诸葛亮当初也用过这一招,吓跑司马懿。他们你看我,我看你,犹豫着不敢大举入城,只敢在城外劫掠。这时候城中人不由佩服李渊,原来王威和高君雅这两个家伙真的勾结了突厥人,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呸。于是李渊顺应天意和民意三下五除二就踢开了隋炀帝派到他身边的两块绊脚石。
  解决了王威、高君雅,李渊暂时解除了身边的危险。可他知道要起兵,他还要经历更多的险象环生和一步一惊。就说眼下这突厥人跟打了鸡血似地倏忽而来倏忽而去,像一阵怪异的龙卷风,说不准那天不留神就把他撅到天上去了。
  这时候突厥支持的刘武周已经占据了太原以北地区,不管是突厥还是刘武周,他们要进攻太原这时候都易如反掌。自己要在太原扎根,不处理好与这些势力的关系,将会后患无穷。同时通过借刀杀人这件事,他意识到,突厥就是悬在太原上空的双刃剑,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成为伤人的利器。
  这时候,李建成、李元吉和李家的女婿柴绍等人已经陆续抵达太原,起兵已箭在弦上。估计当时隋王朝已经有所感觉,李渊的五子李智云就是往太原赶的路上,被隋朝官吏逮捕送往长安,被害时年仅十四岁,难道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差带这一个孩子出来。李渊看着亲人都回到身边,他可以没有后顾之忧,放手大干了。并很快与刘文静定下联合突厥的战略。
  李渊费尽脑汁,给突厥首领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修好的信,并派刘文静带着信前往突厥谈判,我们来看看老刘跑到始毕可汗那里怎么忽悠的。刘文静到了突厥,始毕可汗还是很客气的,并且私下安排了晚宴宴请唐方代表刘文静。
日期:2009-05-28 07:08:40

  宴席上始毕可汗问刘文静:“唐国公今起兵的目的是什么?”
  刘文静忽悠“今隋朝主子,不理朝政,导致天下起兵反隋者无数,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唐国公乃皇室贵戚,不愿坐观成败,故起兵反隋,废黜无能的天子。愿与可汗结为盟好,希望能得到可汗兵马的协助,齐心协力攻入长安,如果成功,土地归唐国公所有,财帛金宝美女归突厥所有!”。
  刘文静秉承领导意图,抓住了始毕可汗贪利的弱点说服了可始毕可汗!
  始毕可汗大喜,说:“我愿意协助唐国公,攻入京师!”
  刘文静听后乐得差点一蹦三丈高,内心躁动,可还要装作表面平静。不然非冲上去抱住始毕可汗的那张老脸当西瓜啃下去!毕竟,自己也是一个干大事的男人,稳住!冷静!
  这一趟刘文静没有白跑,始毕可汗也很大方,让刘文静带回去了500精兵,同时还有千匹好马。小意思,将来打下江山,连本带息一块还吧!

  刘文静一刻没有耽搁,就马不停蹄地忙着往回赶,心中唱着欢快的小曲,终于不辱使命,见了领导有交代,立下头功一件。
  “我按照国公的意思去跟始毕可汗谈判,还真达成了意愿!这为国公消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老刘,干得漂亮!领导李渊非常满意,当面恶心地称赞刘文静:“如果不是你的口才好,一时半会还真不好说服他归顺我们!”有没有搞错?他归顺我们,还是我们归顺他们?都一样,都一样。
  刘文静说:“既然我们稳住突厥兵马给我们的压力,接下来我们进攻长安胜算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李渊说:“我也这么认为!”
  那我们来看一看李渊当时给突厥可汗写了一封什么的信。这封信是一封公开信,所有的唐史书籍里都能找到。在信里李渊完全是一副臣子的态势,他说自己大举义兵,是要远迎主上(即隋炀帝),要像隋文帝时期一样与突厥和亲,如果可汗能够答应不侵百姓,则“征伐所得,子女玉帛,全部归可汗所有”,而且,突厥可以不劳兵马、坐享其成。《资治通鉴》用“卑辞厚礼”来概括李渊这次的低调行为。信写好以后,李渊还特别使用了以下对上的文书格式,在信封上题为“启”而不用“书”。

  对于李渊对突厥“自为手启,卑辞厚礼”之举,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推测这时候李渊已经“称臣于突厥”了。对于李渊是否称臣于突厥一事的定性,唐朝人所著的《贞观政要》、《大唐新语》以及《旧唐书.李靖传》和《新唐书•突履传》等正史都有类似的记载。
  著名文学家陈寅恪先生,就此专门撰写《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一文,指出“唐高祖起兵太原时,实称臣于突厥,而李世民在这件事上又是主谋,后来的史臣在这件事上昧着良心涂脂抹粉,所以我们今天对这件事弄得不是太清楚(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显于后世)”,他不仅详细考证了李世民主谋称臣于突厥一事的始末,还论定李渊乃是受李世民胁迫。
  我不擅长狂热的考据,如果我们设身处地为当时的李渊考虑,联合突厥应该是上佳选择。李渊这时候还没有政治资本与突厥谈条件,他需要在太原站住脚跟,前提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让突厥人高兴,不让人家来揍自己。
  让突厥人高兴的唯一办法就是夹起尾巴当孙子,有时候当孙子也是一门学问,当孙子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当大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