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第51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7-29 06:43:03
  NO.91
  另一名宰相韦见素闻乱而出,不料一出门就被士兵们打倒在地,顿时血流满面。
  幸运的是,他之前为官清正,名望不错;更幸运的是,有人认出他来,大叫“不要伤害韦相公!他是个好人!”;更更幸运的是,这个人不仅动口,还动手相救!
  韦见素这才侥幸逃过了一死。
  此时正在驿站里休息的李隆基也听到了外面的喧哗声,忙问左右:什么事?

  左右告诉他是杨国忠造反,已被将士们杀了。
  李隆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怎么可能?
  说杨国忠造谣,他信;说杨国忠造假,他信;说杨国忠造绯闻,他也信;但要说杨国忠造反,他是万万不信的!
  他连忙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到了驿站的门口。
  看到群情激奋的禁军士兵,他一下子全都明白了—一定是发生了兵变!
  不过,他并没有指责士兵。
  他毕竟久经风浪,知道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平息士兵们的怨气,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他只能强按下心中的怒火,只能硬摆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好言好语地安抚将士们:虽然你们中间很多人我之前并不认识,但我现在感觉和大家都很熟…因为天太热了…哈哈…为什么大家都不笑…是不是感觉这个笑话很冷…嗯,冷就对了,这么热的天,冷一点才舒服…好了,不多说了,大家都辛苦了,都回去吧!
  在李隆基看来,这等于是默许了他们斩杀杨国忠的行为,应该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了。
  没想到将士们依然全都一动不动地站在门口,表情依然严峻得像去参加葬礼,手中的刀枪依然闪着寒光。
  李隆基很尴尬,也很不悦—居然把皇帝的指示当成放屁!不,屁都不如!闻到屁味还会掩鼻呢,你们居然什么反应都没有!
  可是他又不能发作,只好让高力士出面询问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陈玄礼代表麾下将士高声回答:杨国忠谋反,贵妃是他的妹妹,不宜再侍奉在圣上身边,希望陛下忍痛割爱,将其正法!
  李隆基闻言大惊。

  要亲口下旨杀掉自己最心爱的女人,这是他之前做梦都没想过的!
  不过,他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答应士兵们的要求,后果肯定是灾难性的。
  他只能喃喃地说:这件事朕自己来处理吧。
  随后他转身回到了驿站内。
  他倚着手杖,仰望苍天,呆呆地站了很久。
  到底在想什么,没人知道。
  但很多人都知道这样拖下去是不行的。
  见李隆基迟迟下不了决心,京兆司录韦谔(韦见素之子)急了。
  他鼓起勇气冲到皇帝身边,一边不停地用力磕头,磕得额头出血,一边劝谏道:众怒难犯,安危就在瞬息之间,请陛下速做决断!

  这个道理,李隆基是懂的。
  可是要他就这样放弃贵妃,他依然还是不舍,还是不甘。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就像一个本来拥有傲人双峰的美女得了乳腺癌,医生提出要切除丨乳丨房,她肯定是不愿意的,肯定会恳求医生尽量保住她的双乳。

  李隆基也是这样。
  直到这时,他依然还是不愿放弃保住杨贵妃的最后一丝希望:贵妃常居于深宫之中,怎么知道杨国忠谋反的事?
  关键时刻,高力士站了出来。
  他对皇帝说: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他的妹妹却依然侍候在陛下左右,他们岂能安心?将士们安心,陛下您才能安全啊。请陛下三思!
  高力士的话一下子点醒了李隆基。
  是啊,贵妃不死,军心难安。
  军心不安,他和他的大唐朝廷就可能毁于一旦!
  贵妃就算有一万条不用死的理由,也不能不死!
  就像大多数女人在保乳和保命之间最后还是会选择保命一样,李隆基最终还是下达了赐死杨贵妃的命令。
  日期:2020-07-31 06:44:27
  NO.92

  他命高力士把贵妃带到佛堂,用白绢将其缢杀。
  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殒,时年38岁。
  也许杨贵妃在九泉之下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冤—她只是一个向往美、向往爱情、向往享受的一个正常的女人而已,几乎从不插手朝廷政务,为什么却偏偏落得这样的下场?为什么那些男人犯的错要由她这样一个弱女子来承担?
  然而我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任何一个人如果只沉醉于自己的生活,不关心天下事是远远不够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
  因为很多时候,你不问世事,世事也会主动来追问你;你不关心政治,政治也会主动来关心你。
  更何况,杨贵妃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是皇帝身边“礼数实同皇后”的贵妃!
  有着这样的身份,怎么可以只在意自己过得好不好,不在意百姓吃得饱不饱呢?
  当然,责任更大的无疑是李隆基。
  但那些禁军将士却没有怪罪皇上,而只是将杨国忠和杨贵妃作为了替罪羊—谁让他们姓杨呢?
  这可能就是时代的局限吧。
  在那些士兵的眼里,皇帝是天命所归,是特殊材料做成的,本质上必然是好的—要不然怎么会当上皇帝呢。
  在那些士兵的眼里,皇帝犯错,通常只有两种可能:一、受到奸臣(杨国忠)或狐狸精(杨贵妃)的蛊惑;二、你的眼瞎了…
  扯远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现场。
  杨贵妃死后,她的尸体被抬到了驿站的庭院中。
  陈玄礼等人在验明死者确实是贵妃无误后,这才脱下盔甲,叩头请罪。
  李隆基自然要竭力抚慰,并让他们出去告知军士。
  得知皇帝顺应他们的要求处死了贵妃,将士们全都掌声雷动,高呼万岁。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马嵬驿之变”。
  那么,究竟谁是此次事件的幕后主谋?
  有人认为是太子李亨。

  史书上明确记载,兵变之前,陈玄礼曾通过东宫宦官李辅国与太子联系过,虽然李亨当时没有表态,但也并没有阻止。
  可见,他是默许的。
  不过,要说是他策划了这次事变,好像也并不太令人信服。
  因为李亨长期以来一直被边缘化,根本没有掌控禁军的能力,与陈玄礼似乎也没有任何私交—陈玄礼是李隆基的心腹,之后也一直跟着李隆基,并没有追随李亨,而李亨继位后,也没有对陈玄礼有任何特殊的封赏,反而还逼迫他提前退休。
  真相到底如何,我们已经不知道了。
  但毫无疑问,这次兵变对当时的政局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正是因为诛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和作为皇帝替罪羊的杨贵妃,将士们腹中的怨气才得到了充分的消解,李隆基和他的大唐朝廷才得以保全!
  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诗《北征》中甚至将陈玄礼视为保存大唐国脉的大功臣: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六月十五日,也就是马嵬之变后的第二天清晨,李隆基一行离开马嵬驿,再次向西出发了。
  但刚出发不久,又出现了新的麻烦—将士们对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产生了异议。
  他们不愿再按原来的计划去蜀地。
  在他们看来,蜀地将吏都是杨国忠的死党,而如今杨国忠被他们杀了,去那里恐怕会有危险!

  但如果不去蜀地,又该去哪里呢?
  将士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有人说去河西(治所今甘肃武威)、陇右(治所今青海乐都),有人说去灵武(今宁夏灵武,朔方节度使治所),有人说去太原(今山西太原,河东节度使治所),还有人说干脆回长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