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舞者——南宋初年的那些事》
第12节

作者: 赵宋布衣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表面上看这是赵构与李纲君臣一次普通的谈话,但在实际上这是一次决定历史、决定李纲政治命运、决定中原归属的一次关键性谈话。在很多史书当中,赵构跟李纲的谈话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按照赵构当时的城府,赵构一定会继续发问,鉴于史书未载,我们试着依据赵构的心理对接下来的谈话进行合理的推测。
  沉默许久之后,赵构继续问道:“既然卿没有守住的把握,为何却又要我回东京城?”
  李纲答道:“陛下不可不回京城,否则不足以抚慰人心、激励士气,不然局面将更加不可收拾。”
  赵构又问:“金人占据黄河以北,与东京城近在咫尺,一旦他们举兵南下再围京城,朕岂不是要步二帝的后尘?”

  李纲说:“臣前日十议书中曾请陛下将长安、襄阳、建康作为陪都。金人若来,陛下届时可审时度势,京城能守则必当死守,以挫敌锋,如不能守,则可迁往长安、襄阳,以免重蹈靖康覆辙。至于建康,则是在万不得已之时,避敌的退路。”
  赵构总算明白了李纲所有的意图,李纲此策虽说稳妥,但对于赵构来说还是存在风险的,等发现中原已经不能守住时,还退不退得出去?如果金军中途追击,以步兵为主的宋军能不能保护自己不被金军俘虏?
  现在想来,对自己最安全的方案,其实还是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一直推崇的南迁避敌方案。当然,这一方案对赵构来说,他个人的安全是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的,但他一身系天下之望,他此时不战而退,中原可能人心解体,局面可能难以收拾,中原失守,将来划江而治可能都存在问题。
  赵构在坚守中原和南迁避敌当中犹豫不决,这就给了随龙派等人希望,他们觉得赵构还是可以争取的。于是,新建的朝廷明显发出了两种声音,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行动,这边黄潜善、汪伯彦派使去尝试议和;那边宗泽拘押金使、张所招募士卒、李纲准备收复失地。
  皇帝判断不了局势,下不了决心,朝廷内部两派的斗争已经势不可免地要升级。
  在权谋斗争中,李纲是比不上黄潜善、汪伯彦的,明显处于下风。很快,李纲推荐派往河北、河东的张所、傅亮等人就在斗争中失势,并被排挤出了朝廷。更让李纲失望的是,年轻的皇帝赵构,最终同意了随龙派的意见,决定南迁避敌。
  主战派和随龙派(新主和派)的最后对决终于来了。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八月十八日,李纲向赵构上表辞职。

  赵构甚感意外,立即召见李纲,对李纲说:“卿所争,不过是一些细小之事,纵不能如愿,又何必辞职?”
  李纲平静地回答:“人主之职在于选用贤能的宰相,宰相之职在于为国家举荐人才,当今将帅之才,尤为国家所急需,恐怕不是细小之事。”
  赵构又道:“仅为傅亮一事,卿怎能请辞?”
  “傅亮之事尚在其次,臣所以力请辞职,是因朝廷议巡幸之事,臣与黄潜善、汪伯彦意见相左,他们嫉恶李纲也在情理之中。臣是东南人,岂不愿陛下巡幸东南?只是陛下一旦弃中原而去,国家前途将不堪设想。”说到这里,李纲禁不住涕泪横流。 
  赵构正为李纲辞职之事颇受触动,殿中侍御史张浚却恰在此时上了弹劾李纲的奏章,弹劾李纲因私怨杀侍从官宋齐愈,招兵买马之策不合时宜,增加百姓负担等等。
  张浚的弹劾对李纲构成了一剑绝杀,赵构再也不相信李纲,最终同意了李纲的辞职。
  张浚对李纲的弹劾十分奇怪,按理说张浚属于“守节派”,跟主战派的李纲并无私怨,从张浚后来的立场看,他跟李纲一样,同为最坚定的主战派,他为什么要杀出来对付李纲呢?
  多年之后,李纲和张浚两人都对此事讳莫如深,翻查史书对这段缘由也少有记载,今人论著也大多是说张浚为好友宋齐愈鸣冤,所以上书弹劾李纲,最终导致李纲去职。
  很显然,这样的解释过于牵强,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日期:2020-05-01 23:16:09

  第4节 李纲罢相
  张浚上书弹劾李纲,虽然不仅仅是好友宋齐愈鸣冤,但事实的真相还是需要从宋齐愈这个搅屎棍说起。
  当朝廷应李纲的要求将宋齐愈下狱的时候,宋齐愈知道这一劫是躲不过了。于是,他在入狱之前将一份证据装在布袋里交给了自己的好友张浚,对张浚说:“我不过是远贬岭南,这里是给事中李会所写的‘张邦昌劝进表’的草稿,请好好保存,等将来合适的时候,再把它拿出来为我澄明。”既是好友的嘱托,张浚自然答应了。
  宋齐愈不愧是宋齐愈,满肚子的花花肠子,对于李纲的意图他倒是猜的很清楚。在他看来,李纲整他无非是杀鸡儆猴,让那些在朝堂之上反对他的官员偃旗息鼓。他也明白,只要李纲在朝之日,他宋齐愈的仕途算是到头了。他知道李纲一定会把他贬到岭南,自己好不容易混到今天的位置,绝不甘心在岭南吃甘蔗,一定想办法东山再起。

  宋齐愈手上还有一张王牌,他捏着给事中李会的一份罪证,在宋齐愈写出“张邦昌”三字之前,李会曾经写过一份劝进表,这一证据可以证明宋齐愈不是首先倡议者,可以减轻一些他的罪行。
  宋齐愈为什么不把这个证据拿出去,而要托张浚先收藏起来呢?
  宋齐愈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他即便能指证李会是第一个倡议立张邦昌的人,但他手书“张邦昌”三字时,那么多大臣在场,这一事实是无论如何也抵赖不掉的。李纲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必定是将李会、宋齐愈一起收拾了,这对于宋齐愈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
  宋齐愈根据自己混迹朝堂多年的经验,对未来的形势作出了预测:只有李纲不当宰相,不在朝廷,他才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如今,李纲四面树敌,又与赵构的随龙功臣矛盾尖锐,再加上他的政策明显有漏洞,他这个宰相估计也不长久了。等将来李纲的计划失败了,各派势必将对他群起而攻之。到那时候,再让张浚等朋友把李会的劝进表拿出来,替自己鸣冤叫屈,辩称李纲是因为对自己怀恨而加害,则自己东山再起的希望大得多。
  高,高明!宋齐愈这厮不愧是一流的政客,的确是机关算尽。但是,正如一句老话说的一样,“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意外终究还是发生了。
  宋齐愈把布袋交给张浚的地点是台谏官的办公之处,张浚把布袋收到了一个匣子里。张浚自以为小心谨慎,但没料到隔墙有耳,旁边有人觉察到了这事。负责审理宋齐愈案的御史王宾,一直在寻找宋齐愈的罪证。王宾听到了一点风声,他趁在张浚不在,偷偷溜进去翻查,盗走了这个布袋。
  王宾打开布袋一看,竟是李会的劝进表,大吃了一惊。宋齐愈和张浚是好友,王宾和李会又恰是死党。这王宾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他随即把此事偷偷告诉了李会,让李会赶快毁掉这一罪证,并且马上到邓肃处指证宋齐愈。于是,才有了李纲要判处宋齐愈极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