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女王风云录》
第42节

作者: 尘洛若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3-19 17:51:37
  第三十七章 
  斯图亚特女王的故事已经完结了,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回伊丽莎白女王这边。
  毫无疑问,伊丽莎白这个人是彻头彻尾的、没有感情的政治机器,凡事以国家为先,几乎不会从个人爱憎角度来决定某件事情。

  对于国家而言,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稳定。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一个混乱无序的国家,只能走向倒退,而不能得到发展。
  伊丽莎白是新教徒,内心之中当然更偏向新教,然而即位之初,为了保障国家稳定,不至于陷入内乱,她选择了宗教平衡政策;
  伊丽莎白的情人是罗伯特,她对罗伯特十分厚爱,给了他很多优待,但为了平衡与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她可以终身不婚,甚至可以把罗伯特推给斯图亚特,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个人喜好;
  伊丽莎白关押了斯图亚特,在将近20年的监禁时光里,她既不杀,也不放,试图让一切维持原状,把“稳”字诀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一个凡事求稳的人,伊丽莎白有一句名言,叫做“我观看,而且我沉默”。
  多看少动,有什么好处?
  这就好比一个人赌场里,多看不一定赢,但少动绝不会输。不经过观察分析,轻易地把自己所有的筹码都下注到某一处,后果很可能是满盘皆输,血本无归。
  比如斯图亚特这种,就是把所有筹码一把梭的典型代表。先是不顾一切选择亨利,导致一败涂地;然后孤注一掷选择赫伯恩,结果输光家底。
  她的这种做法,真的让人感到很好奇:
  为什么一定要结婚?
  为什么一定要这么着急结婚?
  为什么不先综合一下各方意见之后再决定跟谁结婚?
  普通人结婚,尚且要考虑再三,花时间谈几场恋爱,确定合适之后再步入婚姻殿堂;女王身为一国之尊,凭什么这么轻易就下决定?难道做事情不用考虑后果的吗?
  这简直就是胡搞瞎搞,开国际玩笑。她后来变成断头女王,其实一点都不冤。
  同样是面对赌局,伊丽莎白是怎么干的?

  面对婚姻问题,伊丽莎白根本就不下注,手里的筹码捏得死死的;面对宗教问题,伊丽莎白两头下注,两头不得罪。
  试想一下,一个根本就不下注的人、一个两头下注的人,她怎么会输?谁能让她输?
  我观察,而且我沉默—这句话被伊丽莎白贯彻到了极致。
  她关押斯图亚特关了差不多20年,一直在观察,一直在考虑,一直沉默不做决定,进可攻退可守,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直到最后才一锤定音,把斯图亚特砍了头。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女王砍人,二十年不晚。

  你说这个人可不可怕?厉不厉害?一般人和她对上,能玩得过她吗?
  至少在整个英国范围内,在政治层面没有人能玩得过她;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她的执政能力也是数一数二的。所以她才能在后世以高票当选,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封建君王,这种荣誉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她靠着自己的实力一点一点地挣来的。
  伊丽莎白有广阔的胸怀,能够兼容并包,容纳一切,她给英格兰营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经过她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英格兰得以走向繁荣富强,成为欧洲数一数二的大国。
  通常来说,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主要看四个层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政治上,英格兰国内局势平衡稳定;

  经济和军事层面,稍后再仔细研究;
  我们现在主要来谈一谈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
  日期:2020-03-19 19:07:55
  为什么要给伊丽莎白时代加双引号呢?因为在英国文学史上,确确实实有这么一个时代,叫做“伊丽莎白时代”。
  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要你谈谈英国的文学,请问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位作家?

  我们现代人有一句很常说的话,叫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所以第一时间想到的作家自然也不同。
  然而现在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哈姆雷特(Hamlet)》这个作品本身,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
  事实上,莎士比亚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没有之一。绝大多数人脑海里出现“英国作家”这个概念,都会第一时间想起这个名字。相信各位读者也是如此。
  莎士比亚在文学方面的伟大之处不必多说,他的作品也被千古传唱,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之类,相信每一个对外国文学有所涉猎的人,对他的作品都不陌生。

  伊丽莎白女王执政期间,是1558年—1603年,而莎士比亚的生卒年则是1564年—1616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两人生活的时代是高度重合的。
  毫不夸张地说,莎士比亚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一部分要归功于伊丽莎白。
  这就好比大唐盛世孕育了唐诗一样,如果换一个朝代,诗歌不会发展到如此巅峰。有的朝代只会叫人写八股文,没有丝毫创意;有的朝代干脆大兴文字狱,只留下“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事迹。
  如果给思想加上了镣铐,文化怎么可能辉煌得起来呢?

  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根本无需讨论。
  除了莎士比亚之外,伊丽莎白时代还孕育了一个著名的文化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626年),他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至少你在研究哲学的时候,这个名字是绕不开的。
  伊丽莎白女王允许百花齐放,允许百家争鸣,真正做到了解放思想,自然而然也就铸造了一个辉煌的文学时代。
  事实上,伊丽莎白作为一个新教徒,她甚至能够接纳反对宗教的人。
  自然科学家布鲁诺,只相信科学,而不相信宗教。哥白尼反对天主教会所提倡的“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而布鲁诺则更进一步,认为“日心说”也是片面的,不管地球和太阳,都是茫茫宇宙中很普通的星球而已。
  由于坚持一切从科学角度出发,布鲁诺常常怼天怼地怼宗教,天主教被他怼得体无完肤,而对天主教进行宗教改革的新教,在他眼里也好不到哪儿去。
  他斥责马丁路德、加尔文等宗教领袖为“世上最愚蠢的人”,并说他们“毫无头脑,没有知识,远远离开了文化与生活,而在永恒的迂腐中发霉腐烂”。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给烂透了的宗教医治溃疡”,“给宗教的外衣修补破洞而已”。
  想想看,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势力如此强大,布鲁诺如此行事,怎么可能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他后来就被教会给烧死了。

  日期:2020-03-19 19:56:36
  然而就是一个这样怼天怼地怼宗教的布鲁诺,当他来到英格兰宣扬他的自然科学的时候,作为新教徒的伊丽莎白女王也并没有迫害他。
  伊丽莎白女王甚至允许布鲁诺进入她的宫廷,与他亲切会谈;同时也允许布鲁诺前往牛津大学,让他进行公开讲座。
  不管伊丽莎白女王对布鲁诺的言论信还是不信,她都表现出了足够的宽容,这种胸怀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
  事实上,就伊丽莎白本身而言,她自己也是一个文化水平很高的人。因为她是国王的女儿,所以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各方面的知识均有所涉猎,是一个高素质人才。
  伊丽莎白精通六种语言,在闲暇之余,她也从事写作和翻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她的一些作品流传至今。
  有一句话叫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这样一位开明、包容、热爱文学的女王领导下,再结合当时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整个英国的文化自然得以蓬勃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除了伊丽莎白本人的大力支持之外,当时的英国文学发展之所以能进入鼎盛时期,和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也是分不开的。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文学是不可能得到蓬勃发展的。

  在大家都饿着肚子的时候,终日为了吃饭问题而奔波操劳的时候,谁会有时间有心思去钻研文学呢?又有谁会有闲钱有闲情去支持文学、欣赏文学呢?
  这当然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数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
  在伊丽莎白时代,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再加上得到了女王的支持,所以戏剧蓬勃发展。
  最初,剧场是不能够在伦敦城内开工建设的,伦敦居民要想看戏,得跑到城外去,极其不方便。伊丽莎白上任后,特意颁布了政令,允许人们把剧场开到伦敦城内。
  伊丽莎白此令一出,伦敦城内很快就建设起了一大批剧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她本人有空的时候也经常去看戏。
  后来莎士比亚写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此剧一经上演,顿时引发全城热议,整个伦敦的人都疯狂地涌向剧院。特别是那些贵族小姐们,一个个都看得眼泪哗哗,也不知打湿了多少手绢。
  伦敦居民有闲钱去看剧,而莎士比亚作为当时的票房之王,赚了很多很多钱,后来干脆自己投资当老板,在伦敦建了一个豪华的环球剧院。1601年,《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亚自己的剧场里上演,口碑和票房再次大爆,这种感觉简直棒极了。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伊丽莎白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都处于很高的水平,而这些成就的取得,自然与她本人是分不开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