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眸成都三千年》
第8节

作者: 盗帅点蚊香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些故事情节虽然有些离奇,但从侧面隐露出蜀国统治阶级的衰败迹象。此时,秦国的先进性与蜀国的落后性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落后就要挨打”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秦国灭蜀也是秦国统治阶级的集体决心与信心。因此,蜀国的灭亡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要致富,先修路”,同样,“要灭蜀,先修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秦国灭蜀战争的物资军力输送问题,同时也是占领蜀地后进行有效统治的必要条件。我们相信这一点在秦惠王心中属于灭蜀之前的最重要的战略构想。当然,路要修,还不能“打草惊蛇”,秦惠王则对此则做了精密的计划。
  图1-4-1 古蜀道示意图
  秦惠王一面与蜀交好,互赠国礼,以隐瞒灭蜀计划,蜀王对此毫无察觉。另一方面极力寻找秦兵南下伐蜀的大道。相传秦惠王用计使蜀王开道,蜀王中计,引狼入室,自取灭亡。《水经·沔水注》引来敏《本蜀论》记载:“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同循)路灭蜀,因曰石牛道。”故事的大意是:秦惠王准备伐蜀,而蜀无觉察,秦国便制作了石牛,并将金子置于牛的尾部,号称此牛能拉出金子。蜀王贪婪,对此深信不疑,便令五丁力士到秦国迎接金牛。但由于金牛体积庞大,故派了大量五丁力士修筑蜀国至秦国的道路。后来,秦便派张仪、司马错延着金牛道灭掉了蜀国,后来这条道又称石牛道。

  既然蜀国已经帮助秦国将石牛道(金牛道)修成,秦军伐蜀已畅通无阻。剩下的问题就只是寻找师出有名的借口和战机了。

  而此时,蜀国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政治动荡,也为秦国灭蜀带来了绝好时机。
  向来,蜀国与巴国长期为世仇,并常年发生战争。第十二世开明王分封至汉中重镇的王弟苴侯却私下与巴交好,蜀王震怒。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蜀王亲率大军伐苴侯,占领葭萌(今广元昭化)。”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此举正为秦国灭蜀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会。对于蜀国统治集团的内乱,秦国群臣喻之为“蜀有桀、 纣之乱”,将其视作夏朝与商朝的末代暴君夏桀和殷纣,其内乱程度可见一斑。巴、苴同时告急于秦,为秦军南下灭蜀提供了充分借口。

  对于秦南下伐蜀还是东进伐韩,秦国内部也有相当分歧。为此,秦惠王为统一思想,广开言路,召集群臣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也成为了决定蜀国最终命运的会议。大夫张仪主张伐韩,逐鹿中原,诛周主之罪,取九鼎宝器,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以成王业。大夫司马错则主张伐蜀,他从秦国实际国情出发,从富国强兵的利益着眼,针锋相对地指出:“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副,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如伐韩挟取周天子,则于义、于利、于形势皆不利。并且,伐蜀还可一并取巴,进而谋求东伐楚国,(蜀)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从当时的情况分析,五国伐秦的盟军虽然败于函谷关,但各国仍然具有相当实力。秦若进取中原,出于唇亡齿寒的道理,必遭诸国进一步合力反抗,秦国失败的风险极大。其结果很可能如司马错的分析,“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与此相反,司马错的意见则是从充实国力的角度出发,同时避开中原诸国的压力,提出“广国”、“富兵”、“缮兵”的目的,正是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商鞅的一贯思想。与此同时,司马错也看到了巴蜀在战略地位上的重要性,先得蜀而后东进灭楚,再图中原。总体来说,张仪的观点偏冒险和激进,而司马错的观点偏于稳健。秦惠王经过充分听取群臣辩论,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观点。

  关于司马错,我们需要特别了解一下。司马错,秦国少梁人,即今陕西韩城南一带,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八世祖。其孙子司马靳,曾为白起部将。司马错身世背景史料未有详细记载,不过可以从司马迁的口中略窥一二。据司马迁回忆,其先人“重黎”乃是古帝颛顼时代的人物,司掌观天制定历法之职,其后人在夏商周三代也皆从事此职。后来到了周宣王(公元前8世纪初)时,重黎的后人因失去职务而外走,创立了司马氏一族。在周惠王、周襄王时代(公元前7世纪),司马氏的先人离开周室赴晋国。这支后人跟随晋国将士投奔秦国,被秦人安置于少梁(今陕西韩城一带)。后来这一家族又在列国之中开枝散叶,留下了很多名人后代,如后来司马懿所属的河内司马氏家族,赵国大剑客司马蒯聩。而留在少梁这一支,出现的第一位名人,便是司马错。司马错在秦国曾历经秦惠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对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假如商鞅为秦国强大奠定了前期的经济基础,白起、王翦成为秦国后期纵横中原的“战神”,那么司马错则作为秦国崛起中期建立巴蜀大后方的首臣。从上面司马错对伐蜀的见解中看出其高度的战略眼光,其大局观正与500多年后隆中对时诸葛亮分析看天下大势的观点颇有几分相似,所谓“三分天下,蜀汉必居其一”正是此意。秦惠王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接受了司马错的观点,司马错也获得了秦惠王巨大的信任和支持。司马错在此之后蜀地相关的一系列事件,以及伐巴、伐楚的过程中,都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曾作诗《登司马错古城》概括司马错一生:

  将军将秦师,西南奠遐服。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
  登临直萧辰,周览壮前躅。堑平陈叶满,墉高秋蔓绿。
  废井抽寒菜,毁台生鲁谷。耕人得古器,宿雨多遗镞。
  楚塞郁重叠,蛮溪纷诘曲。留此数仞基,几人伤远目。
  公元前316年秋,秦惠王派遣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大军从石牛道南下伐蜀。开明王仓促应战,亲率蜀军迎战秦军于葭萌(今广元昭化)。整个战争过程中,秦军几乎以压倒性的优势碾压蜀军,蜀军在战斗中一触即溃,正如司马错前期所言“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开明王带残兵败逃至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东北),被秦军追杀。开明王的王太子及蜀国太傅、丞相等率残部再逃至逢乡,败亡于白鹿山(今四川彭州北)。同年十月,平定了蜀国之后,张仪、司马错继续挥兵东进,顺利的占领了巴,并俘虏了巴王。至此,秦国取得巴蜀之地,蜀国宣告灭亡。

  秦灭巴蜀后,将过去的巴国设为郡。在蜀地,则并没有立即设郡,而是将原蜀王之子封为蜀候,基本维持了原蜀国的行政体系,另派陈壮(另作陈庄)为相,张若为蜀国守,专以辅佐蜀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