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眸成都三千年》
第10节

作者: 盗帅点蚊香
收藏本书TXT下载
  城墙内部城区整体分为大城与少城(小城)两部分。大城在东,是蜀郡郡府所在地,为蜀候、蜀相、蜀守治所及住处,主要体现为政治中心功能。据推测,大城南城墙在今文庙后街一带,北墙在今西玉龙街之南,东墙在今盐市口一带。少城紧接大城西,由垣墙相隔,并开“内门”相连,是主要工商业集中之地以及普通居民的居住区域,大部分秦地过来的移民也安置在此区域。少城的西南城墙在今通惠门之东、下同仁路口附近,北墙可能在今红光东路以南。成都衙府以前曾在赤里街,属于以前大城区域一带,张若将其迁至少城内。少城内修建了相关的工商业管理衙门,并任命了相关官员和丞,如盐官、铁官、市官、税官等。由此看来,少城主要体现了商业、居民居住等功能。

  据说,当年建设成都的城墙很不容易,因为当地低洼潮湿,土质松软,需要取土填埋,故而屡次倒塌,花了不少时间。后来应地形而建,立基础于高处,最终造成了成都城市的城墙南北不正,非方非圆,曲缩如一个乌龟,故而成都古代也有龟城之称。在古代,神龟是吉祥灵异的象征,人们便杜撰了“神龟示迹”的传说。晋代《搜神记》中说,秦惠王27年(公元前310年)使张仪(实为张若)筑成都城墙,屡筑屡塌。忽然,有一只大乌龟浮在江面,到了东南角死在那里。张仪问巫师其中道理,巫师说:“依龟的样子修筑城墙即可”。最终才将成都城墙修好,所以成都又叫“龟化城”。

  成都此次筑城,确立了其后来2000多年的基本格局,其核心主城区历代基本未变,皆是在此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扩建。

  修筑成都的同时,张若等还组织人力在郫城(今郫都区北面)、临邛(今邛崃)修筑了城池。其中埤城周长7里,城墙高6丈;临邛周长6里,墙高5丈。秦地而来的大部分移民被分别安置在这三座城市。
  此时,汉代曾属于广汉郡的雒县(今广汉北)也很可能初具规模,工商业也相当发达。如此,成都平原便开始形成一个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带+军事区”,并各有特色和分工。成都、郫城、雒县分别主要生产纺织品、铜器、漆器,而临邛则主要生产铁器,蜀人并利用这些产品与今云贵一带少数名族进行着频繁的贸易,这些产品最远甚至可能达到现越南红河三角洲及泰国东北部地区。这些产业,尤其铁器,成为后来秦国对外战争所需武器物资的重要来源。西汉时卓文君的先祖卓氏,以及另外的程郑氏一族,便是秦初从黄河流域迁至临邛,因制作铁器而富甲一方,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成都等三城的修筑工作大约直到到公元前310年9月结束。在成都筑城之际,秦王宫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公元前311年开春,秦楚之间的丹阳之战刚结束,英明神武的秦惠王因重病而逝,享年46岁。秦惠王的一生很难用短短的文字概括,自19岁即位,车裂商鞅、东进攻魏、西灭巴蜀、伐取义渠,为政举措,鹰眼识才、任人唯贤,重用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开创了一系列丰功伟绩,不愧为秦国崛起过程中的一代雄主明君。

  公元前310年,秦惠王之子,19岁的嬴荡即位,是为秦武王。秦武王在位总体时间并不长,据说其好武斗,重用大力士,即位后便将张仪驱逐至魏国。公元前307年,23岁的秦武王因为与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鼎而意外死亡。在秦惠王与秦武王权利交替的这段期间,外部与楚国正发生着激烈的战争,再加上秦武王仍较年轻,秦国内部的政局似乎并不太稳定。
  公元前309年,蜀候公子通便利用了这个机会,与今云南姚安一带的两个奴隶制部族“丹”和“犁”暗中勾结,联合本地亲蜀势力以及亲蜀将士,意图反叛,进而“复国”。由于云南姚安一带在秦灭蜀之前与蜀统治阶级一直有着良好的关系,因此此时成为蜀候的重要同盟。这一次叛乱似乎也得到了楚国的暗中支持,双方意图对秦共同发难,形成合击之势。秦的委臣陈壮,虽为“相”,实际上只是经常陪在蜀候公子通左右的“言臣”。蜀候本无实权,陈壮自然也成了摆设,陈壮因此在秦国内部被边缘化。此时的蜀地军政大权主要掌握在深受朝廷信任的张若手中。因此,陈壮暗中对秦或有不满,终被公子通许诺并利诱,合谋叛秦。

  由于张若在蜀地一直掌控军权,故在蜀候叛乱初期便组织军力与蜀候军队对抗,并形成对峙。直到不久后秦国派庶长甘茂、张仪、司马错领军入蜀,镇压叛乱。
  秦军到达成都后,蜀候军队的素质和战力无法与其抗衡。两军接触,蜀军便一触即溃,节节败退。此时,陈壮心生畏惧,担心蜀候失败后自身难保,便寻机杀了蜀候,以图脱罪邀功。司马错等人并未放过陈壮,依然按照军法诛杀了陈壮。对于此次叛乱,《华阳国志》曾有记载:“秦遣庶长甘茂、张仪、司马错复伐蜀,诛陈壮”。至此,第一任蜀候公子通的叛乱宣告结束。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逝世,18岁的秦昭襄王即位。同年,秦封蜀王子恽为第二任蜀候。但到秦昭襄王6年(公元前301年),蜀候恽曾再次发生反叛,秦国派司马错第三次领军入蜀,对蜀候势力进行镇压。恽死后,据说蜀中地方势力曾把他进行了神话,他们“为蜀候恽立祠,其神有灵,能兴云致雨,水旱祷之”。由此可见,在秦统治蜀地初期,蜀候作为古蜀国后裔一直在当地具有相当影响力,而蜀地许多地方势力以及百姓仍对蜀国还有很深的情结,对秦似乎并无多少归属感。

  秦昭襄王7年(公元前300年),秦再封蜀王子绾为蜀候。15年后,公元前285年,蜀候绾被疑反叛,再次被杀,“疑蜀候绾反,(秦)王复诛之”。自此,秦国便废止了蜀地封蜀候的惯例,委任张若为蜀郡守,蜀地正式设为蜀郡。

  秦灭巴蜀后,如司马错所言,秦昭襄王时期,灭楚便自然成为了其下一步重要目标。秦国制定了由三个方向对楚国进攻的战略计划:北路由白起挂帅,出武关,向宛城、叶县、襄阳攻击前进,直逼郢都(今荆州);另外两路由司马错统一指挥,西路军经大巴山,由巫峡进占西陵,将楚国从长江拦腰斩断;南路军从巴郡经武陵山,攻击黔中、沅江的广大地区,对楚国后方实施深远迂回。
  公元前285年,在司马错的统一指挥下,张若率军从成都出发,向南发起攻击。当时,今宜宾、雅安、西昌等地皆为少数名族地区原住民,其中以笮人(今凉山南部)势力较大。秦灭蜀后,蜀地已失去对该地区的势力影响。张若率军攻下笮地后,继续乘胜进军,夺取了楚国在金沙江以南的部分地区,揭开了秦武力夺取楚黔中郡的序幕。
  楚威王(公元前339年~公元前前329年)至楚襄王(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3年)这段时期,今合川、铜梁以东一直被楚国控制,分属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巫郡的核心地区主要为三峡一带,其余大部分地区为黔中郡,俗称“巴黔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