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眸成都三千年》
第16节

作者: 盗帅点蚊香
收藏本书TXT下载

  经过约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开始节节失利。公元前203年12月,刘邦率联军包围楚军于垓下,至项羽四面楚歌。当夜,项羽逃至乌江,自知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悲愤之下挥剑自刎,虞姬殉情而去,演绎了感动千古的”霸王别姬”。至此,楚汉争霸结束,中国大地进入西汉王朝。
  在整个楚汉争霸的过程中,萧何从未上过前线,一直在后方治理地方行政,管理百姓、组织军力、筹备粮草及重要物资,“收巴蜀租,给军粮食”,成为了刘邦后方的得力助手,自然也是西汉建国的核心功臣。刘邦在统一后曾大宴群臣,他在宴会中总结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夺得天下后,在分封功臣时,力排众议,以萧何为首功,封为酂侯。有人不服,关内侯鄂千秋却认为萧何确保了前线大军所需的粮草等,理当为“ 万世之功”、“ 当第一”。

  日期:2020-07-04 08:49:58
  作为汉前期的三郡之一,蜀郡自然成为了汉的重要大后方。自秦入蜀以来,秦在治理成都平原的过程中,通过筑城、移民,以及李冰时期都江堰为代表的大型水利工程,让成都平原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长足发展。通过外来移民的不断融合,既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加之战乱少发,也让人口和经济规模得到稳健增长。粮食、铁器、铜器、漆器、纺织、盐业等成为成都平原的重要支柱及突出产业。

  秦末以来,全国各地战乱不休,但蜀地从未出现过一次叛乱,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力得到稳定发展,粮食产量颇丰。成都平原不但在楚汉争霸时期为汉政府提供了大量粮草物资,而且多次赈济其他地方的灾民及难民。高祖2年(公元前205年),即刘邦出击“ 三秦”次年,关中大闹饥荒,1斛米竟卖到5000至1万枚半两钱,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饿死者过半。高祖一面令人从巴蜀及汉中运来大量粮食,一面让大批饥民前往巴蜀寻求生路。不但如此,也有大量蜀郡百姓参军,进一步壮大了汉军实力,为西汉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秦统一六国时被迁到成都临邛的卓氏、程郑的后人,在经历了秦与西汉两朝更替的大变动后,其事业又有了加速发展。这表明从刘邦入汉中起,他们依然得到了汉政府的支持和信任。他们生产的各类铁器,为刘邦完成楚汉争霸、统一天下的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不但如此,成都的铁器也是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工商业开发所需的重要资源,如锄头、铁锹、生活用品、大型水利工具、交通工具、盐井开凿工具、船舶、建筑工具等,为促进成都平原农业、工商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日期:2020-07-04 08:50:18
  高帝6年(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为进一步加强统治,将原来的巴、蜀两郡分别割出部分地区,新设立广汉郡,其名字即疆域之广至于汉水之意。初期,郡府治地为雒县乘乡(今四川广汉),后移治于梓潼。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涪江、沱江、西汉水流域和白龙江下游、嘉陵江上游地区。
  西汉早期,巴蜀在融入中原文化的过程中,原有的一些土著文化也受到相应影响,原来富有巴蜀地方特征的“巴蜀式”铜器,如“烟荷包式”铜钺、柳叶形青铜剑等逐渐消失。另外,原巴蜀地区流行的“巴蜀文字”在汉初也开始消失。虽有遗憾,但这也是历史发展、国家统一以及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
  西汉建立后,蜀地已开始告别过去世人眼中的“西南夷狄”,已俨然成为了全国重要的经济及文化之邦,逐渐成为了享誉天下的“天府之国”。
  日期:2020-07-05 09:09:01
  第二节 文翁建石室,首创地方学
  在今天成都青羊区文庙前街,坐落着一座美丽的校园“石室中学”,在成都甚至整个四川地区闻名遐迩。一进学校大门,就能看到“文翁石室”四个壁窝大字的匾额,这里环境优美,青砖红墙,庄严古朴,学风严谨,中学成绩年年在四川地区名列前茅。它的闻名,不仅因为其优秀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学风,更是因为其超过2150年的历史,也与一位历史著名人物有着巨大的联系,这位古今名人便是西汉时期的蜀郡守文翁,其既是文翁石室(今石室中学前生)的创办者,也是蜀学的开创者。

  西汉前少帝一年(公元前187年),随着一生啼哭,今安徽舒城县一位聪明伶俐的婴儿呱呱落地,这位孩子便是未来的文翁。舒城在春秋时期曾属于“舒国”,西周武王灭纣后,封功臣偃姓子爵于此,立为舒国,后分立舒庸、舒鸠、舒蓼、舒龙、舒鲍、舒龚,史称“群舒”。舒城县是群舒地域之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周势渐衰,诸侯争霸,“群舒”势弱。周定王六年(公元前前601年)至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年),前后百余年间,群舒先后为楚国所灭。秦代,舒城县属九江郡。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舒县,次年,改名为龙舒县。

  日期:2020-07-05 09:09:41
  春秋时期,舒国大受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文翁也自然受到影响。文翁自小好学,尤其熟读并通达《春秋》。《春秋》据传是由孔子组织编写。孔子的思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集古圣先贤教诲之大成,并且提出“有教无类”,即只要有好的教育,人人都是可以教好的。对此,文翁将用其一生的时间,去实践“教以成之、文而化之”的理想,让世人看到其现实意义及社会意义,并影响数千年。

  文翁年轻时刚入职场的时候,正置汉景帝时期( 公元前156年~前140年),当时他是家乡县衙的一位办事员。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汉武帝年轻有为、抱负远大、励精图汉。汉武帝不仅继承了“文景之治”时期创造的巨大财富,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锐意改革和进取,推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在董仲舒等人的建议和影响下,汉武帝在全国积极推行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立五经博士、设太学,传授儒家经学,为国家选拔和培养管理人才。此时的文翁因为通达《春秋》,得到了上级的考察和提拔,被委派到成都做蜀郡郡守。

  日期:2020-07-05 09:10:54
  秦入蜀之前,蜀地虽经历杜宇、开明等王朝时期,也创造了灿烂的金沙文明和三星堆文明,但在世人眼中仍属于“西南夷狄”,总体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相对较少和较晚。
  公元前141年前后,文翁初到蜀郡,发现当地民风仍比较野蛮落后,便想到通过教化逐渐改变当地的民风,以大力推行儒学之风,把汉武帝的“尊儒之道”在蜀地发扬光大。但是,此时蜀地百姓官吏对于文化教育事业并无多大兴趣,也没有多少人支持。文翁在初期深感到在蜀地推行教化的难度极大,便想出了一些针对性的策略,以“示范”、“激励”、“诱进”结合,让蜀地官民逐渐兴起了对教育事业的兴趣和积极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