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眸成都三千年》
第17节

作者: 盗帅点蚊香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7-05 09:11:22
  文翁所任的蜀郡,下辖15个贫困落后的县,郡府财力十分有限,想要办学,犹比登天。在这样的环境下,文翁亲自带领下属就地取材,用当时成都附近随处可见的光滑石头,在城南垒筑起一石屋,取名曰文学精舍,也就是后来的文翁石室。之后,文翁从郡县辖区精心挑选了一批以张叙为代表的年轻有才的十几个小官吏,亲自传授和讲解儒学之道。通过谆谆教诲,让大家认识到孔孟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重要意义,他们自然也成为了文翁石室的第一批学生。

  为了进一步开阔大家的视野,提高学识水平,文翁采取“内部培训”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将弟子们送到京城长安进行进修,拜投京城一些著名的儒学专经博士为师,系统地学习“仁义礼知信”等儒家经典,也有人专修律令。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们获得学习机会,文翁在蜀地开源节流,将节约下来的政府公费买成蜀地的特产礼品送给京城的博士老师,以便让他们更能全心的教导蜀地学子。几年之后,大家学成归蜀,文翁通过亲自接见考察,择优录取,将他们分配到各个地方及机构委以重任,帮助推行教化事业。

  日期:2020-07-05 09:12:14
  为了让大家更加安心和积极的参与学习,文翁还通过免除他们徭役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激励。学成之后,优秀的学员担任郡府一级的官吏,稍差一点的进入地方政府,教导乡民,推行教化。为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还让他们在学习之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于是文翁令人在官衙正席旁边设立偏席,让学员们通过观察和旁听,以便了解和学习正式官员们的断事办案方法。另外,在文翁外出工作的时候,也经常会带领能干谨慎的学生一起参与出巡,让他们在内府进出,帮助传达国家政令。老百姓看见这些学生居然能够出入县府衙门,还能为大众讲学,觉得很是荣耀,使“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在大众心目中得到大幅提高,大大增加了老百姓参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文翁的这些举措为蜀地教育风气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各地兴建学馆,蜀地百姓争抢着参加学习,甚至有的人为让家中年轻人成为学员,拿着钱礼求官员入馆学习,“蜀郡自是文风大振,教化大兴”。《汉书》记载:“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最初,华夏文风最盛的是齐鲁之地,此时,人们把齐与蜀并举,可见蜀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无疑走在了全国先列。文翁郡学开办17年后,汉武帝看到蜀地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于公元前124年下令全国各地皆开始仿效蜀地兴办官学,对此事《汉书》曾有记载:“至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日期:2020-07-05 09:13:09

  文翁石室设立后,首创了全国地方官学,“蜀学”之风盛起,历代蜀地文人辈出。西汉时期的王褒、杨雄曾被并称为著名的辞赋大家“渊云”,之后又有司马相如、唐朝诗人李白、北宋“三苏”、明代杨慎,现代学者郭沫若也曾求学于石室中学,这都与文翁创学不无关系。
  五代时的后蜀孟昶,曾用了8年时间,将文翁石室的教材《十三经》,刻了几千块石头,让学生们摹拓。北宋时继续补刻,直到宣和年间才将十三经全部刻完。现在还残存若干块,保存于博物馆。
  除兴办官学之外,据《华阳国志》记载,文翁任郡守期间,还积极主导地方水利建设。开湔江口,灌溉繁县农田1700顷,使蜀地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
  日期:2020-07-05 09:13:50
  文翁将其一生无私奉献给了蜀川土地和这里的百姓,公元前110年,文翁逝世于蜀地,享年77岁(生于公元前187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文翁出生及逝世时间为公元前156年~前101年,享年56岁,但结合公元前141年左右其便任蜀郡守并兴办官学的经历,则此时年龄大约为15~16岁,似乎不太可能。而如果出生于公元前187年,则此时年龄为46岁,这种说法或许更比较切合实际。
  不论怎样,文翁在蜀地的治学功绩斐然,后世对其评价极高,班固曾把文翁列为循吏(善于治理政事的清官)之首。世人也将文翁建学与李冰治水的辉煌业绩相提并论,合称为“李冰治水,文翁化蜀”。李冰治水让天府之国有了千年丰收的物质保证,而文翁兴学,则让蜀川人民以高水平的“蜀学”文化素养世代传承。
  日期:2020-07-05 09:14:01
  唐代诗人裴铏在《题文翁石室》诗中曾高度赞美文翁:

  文翁石室有仪形,庠序千秋播德馨。
  古柏尚留今日翠,高岷犹蔼旧时青。
  人心未肯抛膻蚁,弟子依前学聚萤。
  更叹沱江无限水,争流只愿到沧溟。
  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这么评价文翁石室:古今一校,扬辉千秋!

  文翁逝世后,元始4年(公元5年),汉平帝诏建祠于石室(即现在成都文翁石室旧址)以祀文翁。蜀地的官民百姓为纪念他的贡献,在成都多地建有文翁祠,常年祭祀不断。文翁的家乡庐江县也曾建有乡贤祠(移建后易名忠义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启后贤;舒城县将原文冲小学改名为文翁小学,原枫香树中学改名为文翁中学,以示对这位先贤的纪念。
  日期:2020-07-06 09:03:06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晚唐宣宗年间,诗人李商隐在战乱时期到成都出差,返回梓州前与友人惜别时的宴席中写下了这首《杜工部蜀中离席》,感慨对成都的不舍与热爱,更是对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无限赞美和仰慕。
  卓文君,西汉蜀郡临邛人,其先祖需要追溯到秦灭六国时期。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灭赵国后,为避免赵国旧有势力滋事作乱,便将赵国大部分地方望族迁往遥远的蜀地临邛一带。卓文君的先祖赵国卓氏也在其中。后来,卓氏在临邛以铁器为生,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已到卓王孙一代,此时卓家已成为成都一带的名门望族。放到如今,似乎应以“成都首富”来称呼彼时的卓家地位。

  日期:2020-07-06 09:03:57
  汉孝文帝5年(公元前175年),卓家诞生了一位女孩。卓王孙甚爱此女,于是便找当地有名的老师给孩子取了个高雅而富有文艺气质的名字——卓文君。文君自小成长于优裕的环境,自是衣食无忧、天生丽质,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文君虽长在富人之家,但似乎没有遗传和沾染多少父亲卓王孙商人特有的世俗之气,长大后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才女。
  后来,卓文君被许配给一位富家子弟,但不到一年,丈夫便去世,此时17岁的卓文君俨然成了一位年轻的寡妇。回到娘家后,抚琴作画,终日不出,郁郁寡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宅女,日子看似平淡无奇。直到不久的将来,遇到那位改变她一生轨迹的男子——司马相如。
  日期:2020-07-06 09:05:15
  汉孝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司马相如出生于今四川南充蓬安县一商人之家,原名为司马长卿。相如自小说话有些口吃,依照当地“贱名好养”的传统,父亲还给小长卿取了一个小名“犬子”,就像今天在当地还流行的“狗娃”、“二狗子”等名。虽然有些粗俗,但父亲仍希望孩子能活得健健康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