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眸成都三千年》
第33节

作者: 盗帅点蚊香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7-09 10:35:58
  这次战事对于吴汉来说,决定着是否战败而撤军,也决定着公孙述最终的命运。一向勇武刚猛的吴汉,面对最后的机会,少有的做了一次精心的准备。吴汉采取了“示弱诱敌”的策略,在后方隐藏了一只精锐预备部队,等待时机随时出击。战斗开始后,吴汉亲自擂鼓指挥,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在吴汉军队的“努力表演与配合”之下,局势似乎更有利于公孙述的蜀军。此时双方士兵都没有吃饭,也一直没有休息,极度饥饿疲乏。到下午,吴汉看准时机,突然调遣预备队开始突击,蜀军措手不及,一时大乱。公孙述正准备带领蜀军撤回城门,汉护军高午身先士卒,手持长枪,纵马追击,直逼公孙述,公孙述不敌,被刺穿胸膛于马下,身受重伤,在左右蜀军的极力拼杀下,才将公孙述救回成都。重伤的公孙述极度悲愤,他怎么也没想到,“虏死城下”的“虏”指的不是吴汉与臧宫,而是自己。当晚,公孙述把兵权和家人托付给延岑后,便不治身亡,一代枭雄,至此陨落。

  次日天亮,接受“重托”的延岑知道大势已去,便率军民开城投降吴汉。至此,东汉通过近两年的艰苦征战,终于消灭存在了12年的公孙述“ 成家”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汉军进入成都后,或许是出于公孙述曾连续暗杀两名东汉悍将来歙、岑彭的怨恨,或许汉军在入蜀之战中牺牲不小,也或许是为了震慑蜀地残余势力,再加上自己差点死在公孙述手里,一向性情暴虐的吴汉便下令杀了公孙述的妻儿及三族,并对延岑也进行了灭族。汉军还大掠城中百姓,屠杀城内外妇孺儿童数以万计,又纵兵大掠、焚烧公孙述宫室。此时的成都,似乎成了人间地狱。
  光武帝刘秀听说汉军屠成都城的事件后,勃然大怒,为此狠狠批评了吴汉,并立即征调他北返。刘秀还怒骂吴汉副将刘尚:“ 城降三日,吏人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随后,刘秀又作出指示:汉军此次滥杀事件,在政治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为挽回局面,收拢人心,汉军立即停止一切行动,浮江而下,返回宛城休整。同时任命蜀郡守张堪继续安抚蜀民的工作,礼遇优待降臣降将,征用蜀地贤达人士。此后,蜀地上下趋于安宁,百姓莫不归心。

  公孙述在统治蜀地期间,多有惠民之举。他死后,当地人为纪念他,在白帝城中修建了“白帝庙”,塑像供祀公孙述,香火千年不绝。
  —————————此节完—————————

  日期:2020-07-10 10:34:04
  第七节 张陵入西蜀,道起鹤鸣山
  公元前551年前后,一名叫李耳的人就职于周王室,负责管理周王室的“国家图书馆”,官职相当于“馆长”。在其任职期间,由于“玩忽职守”,没有看管好图书资料,大量图书被人偷运到楚国,周王朝便罢了他的官职,李耳回到老家生活。
  大约公元前485年前后,此时正值春秋时期,各国诸侯势力渐大,周王室又内讧不断,日渐衰落,此时内心极度苦闷与失望的李耳开始对故土不再留恋,怀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情,打算西出函谷关四处云游。

  当时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叫尹喜。一天早上尹喜很早就来守关站在城楼上,手搭凉棚远望东方。不一会儿,发现有一团紫气从东边隐隐而来,渐行渐近。古人向有望气之学,据说若看到紫气东来,必有贵人而至。他赶忙吩咐下属备好酒菜,然后急步走下城楼,虔诚相迎。果不其然,来者是一位颇有几分道骨仙风的老者,还骑着一头青牛。一番交谈之后,老者原来正是曾经任职“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大V李耳,尹喜素闻其大名,向来佩服其才学,算是李耳的超级粉丝。李耳由于走得匆忙,没带通关文牒。尹喜也不是个死板的官员,便对李耳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亲自签名的著作。”李耳听后便答应了,便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并写下五千余字的书籍,签上自己的名字赠给尹喜,然后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飘然而去,留给世界一道神秘的背影。从此世人拿着那本书爱不释手,众说纷纭,但都不知道李耳去了哪里。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经典《道德经》。

  日期:2020-07-10 10:34:42
  《道德经》以教化世人修身养性、修以养德的哲学为主要内容,被后世民间以及官方广为推崇,李耳也被尊称为“老子”。当李耳还是馆长之时,年轻的孔子作为晚辈,也曾向其求教学问。老子后来逐渐成为了“太上老君”的化身。老子及其《道德经》也对后来中国本土最大的宗教 ——道教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道教的创立者正是来自一位老子及其《道德经》的忠实粉丝。
  李耳西出函谷关四百多年后,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一位年仅25岁的江洲(今重亲)县令张陵,怀着与李耳当年相似的心境,正式向朝廷交了一封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便勇敢地追求他的梦想去了。张陵离开体制,对朝廷来说,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对中国历史来说,却是一件大事。他的辞职,不是因为犯了错误,也不是被人排挤,而是去解决他内心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换而言之,就是为了修道成仙,以实现长生不老,并因此还创立了一个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宗教——道教。

  张陵,字辅汉,祖籍江苏省丰县,相传为西汉贤相张良的八世孙。据说张陵出生时不乏奇幻色彩。汉光武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张陵出生于丰县阿房村,出生前,其母亲梦见天上魁星下降,然后便身感有孕。其出生时满屋异香,整月不散,黄云笼罩屋顶,紫气弥漫整个院子。一切迹象表明,这孩子似乎是天星下凡,长大之后一定成就非凡。
  正如预示,张陵从小就显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七岁时就通达《道德经》,而且天文地理、河图洛书、谶纬之学无晓不通。张陵年轻时曾入太学,汉朝并没有科举制度,也没有今天人山人海的公务员考试,人才选拔基本是通过“四书五经”以及官学途径进行,太学作为官学中的佼佼者,相当于今天的北大清华,因此入太学者,自然便是精英中的精英。张陵毕业之后,顺利地进入了官场。在太学期间,张陵曾博通《五经》,当官后也经常叹息道:“哎,这些书好是好,当官也不错,但即使当了丞相,也无法解决生死的问题啊!”于是,当了几年县令之后的张陵便弃儒改学长生之道去了。

  日期:2020-07-10 10:35:53

  在当时,修道常见的的主要形式和终极目的应包括:炼丹,即寻长生不老之术;符咒,这需要结合修炼者的道行,以此解决现实世界各种疑难问题,如驱鬼除魔、治病救人、求雨祈风等;更高级别,应该是属于仙术级别的分身、隐形、变幻、飞升等几个方面。此外,道教也不乏医学、“房中术”这些世俗养身之道。仙道符咒,我们今天可能更多地称之为巫术。但在当时,从皇帝到黎民百姓,对其是深信不疑的。因此,古代中国历史中,很多皇帝都很亲近神仙道士,专门邀请入宫中任职,帮其解决长生不老、占卜预测,以及各种现实愿望或问题。当然今天与修性、养生、医学相关的“养生之道”,颇为现代人接受,这已成为今天道家的主流,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不过,张陵无疑追求的是“仙道符咒”、“长生不老”之类等高级别的原始修道形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