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两宋》
第49节

作者: 海历
收藏本书TXT下载
  南唐与宋朝之间隔着一条长江,这是李煜赖以生存和自保的最大资本,而历史也让李煜有足够的底气对赵匡胤的要求有选择性地予以回应。赵匡胤以及他的大宋确实很强悍,无论军力还是国力都是对南唐呈碾压之势,可那又怎样?当年的曹孟德强不强?当年的苻坚强不强?可这两人在长江边上的结局又是如何?一个灰头土脸地败兴而回甚至险些在华容道成为俘虏,另一个则是兵败而归最后亡了国。最近的例子,柴荣强不强?可在夺下江北大片土地之后他不也是止步于长江北岸了吗?

  长江天险,这四个字不是白叫的。最关键的一点,同样是面对北方声势浩大的强敌,此时的南唐与当年的孙吴和东晋都有一个绝对的优势掌握在手中,那就是他们的水军。无论是在水战的战术上还是在水军的战船器械和兵力上,南唐都对宋朝有着明显的优势,两军如果在江上展开水战,宋朝的水军多半不是对手。
  樊若水把这些都看得很透彻,所以宋朝想要攻灭南唐且如果想在长江的水面上做点文章,那就必须得想出一个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地投送兵力的办法。其实办法很简单,既然南唐的水军很厉害,宋朝不能十几万人或几十万人一起坐船过江,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搭桥——在长江上面搭桥。
  这个事在如今并不是什么稀罕事,长江上面的大桥现在多得是,可如果有人说他想在公元974年在长江上搭桥会不会有人觉得他是疯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可樊若水没疯,他将用事实证明他不但不是一个疯子,而且还真的如他所自命地那样具有非凡的大才。由此,万里长江的第一座大桥的设计者就此诞生了,尽管他所要建的只是一座浮桥。
  经过自己的一番调研,樊若水将浮桥的搭建地点选在了采石矶。这个地方现在仍然叫采石矶,地点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市,这里现在是一个景区,有机会的人可以去实地游览一番。

  采石矶突兀于江中,你可以说它是一个大山包,也可以说它是一座绝壁凌空的悬崖,反正它就立在滚滚涌动的长江水流之中,扼据着大江的要冲。这里水流湍急,地势险要,作为防守一方这里必然是一个军事价值极为重要的要塞。
  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樊若水也是煞费苦心,他去采石矶附近的一座历史悠久名叫广济教寺的寺庙里当了一名和尚。由于采石矶乃军事要塞,他必须要用这个身份作掩护才能采集和搜集到足够的水文和地理资料以及数据,如此他才能在这个地方造出浮桥。他时常以垂钓为名游荡在采石矶附近的水面上,在无数次地往返于两岸之后,他最终成功地用藏在小船里的丝绳测量出了采石矶水域的南北宽度和不同水域的上下深度。大功告成之后,他突然从南唐境内消失了,等他再次出现的时候他已经站在了赵匡胤的面前。

  日期:2020-11-19 22:39:01
  得知其来意及其军事构想之后,赵匡胤大喜。他让樊若水赶紧复习一下功课,然后参加考试,最后给了他一个进士及第的认证书(我怀疑这是一场只有他一个人参加的考试)。就这样,樊若水名正言顺地成了一个考取了功名的进士,而他也随即被赵匡胤授予官爵——舒州团练推官,从此就开始负责设计建造战船以及设计建造用以搭建浮桥的各种主体和辅助性设施。
  此外,樊若水还对他的新任老板提出一个请求,那就是这位樊大人的老母亲和亲属都还在江南,他担心李煜一旦知道他在为宋朝做事会对这些人不利。在赵匡胤这里这不过就是小事一桩,一句话的事,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换了是别人,这事估计会偷偷摸摸地干,而且赵匡胤曾经还真的就干过这事,他曾帮董遵诲接回了远在辽国的母亲。这个故事就不细说了,说来就话太长了,这里只说樊若水他母亲的事。赵匡胤这一次没有偷偷摸摸地做这件事,而是直接光明正大地干,他写了一份诏书给李煜,要李煜把樊若水的一家老小送到开封来。

  李煜收到诏书也是有些莫名其妙,这个樊若水是个什么人?怎么面子这么大?竟然惊动了赵匡胤?他为啥要我把这家人送到开封去?很显然,李煜不可能知道这里面的原委,更何况这个樊若水在南唐根本就是一个无名之辈,赵匡胤的这个请求虽然让他有些迷惑可一点也不让他觉得为难。再者说,他刚刚拒绝赵匡胤要他参加柴燎之礼的要求,此刻正小心肝乱颤,对于这样的一个可以“赎罪”的机会他哪里能够不赶快抓住?

  就这样,樊若水一家在开封团聚了,为了让樊若水更有面子,赵匡胤又给他升了个官儿——赞善大夫。同时,赵匡胤派人到荆湖地区的长江边上按照樊若水的设计图纸开始建造大型战船和搭建浮桥的龙船,而其要求的龙船数量达到了数千艘之巨。
  要建好这么多船只足够宋朝人忙活好一阵子了,值此国势危亡之际,南唐又在干什么呢?应该是加紧备战准备跟宋朝决一死战吧?很遗憾,事实不是这样,李煜奉行的仍然是他的绝顶神功——眼瞎。不是还没打过来吗?不是还没有宣战吗?能拖一天就是一天,好日子能过一天也是一天,再说了,还有长江天险和十万装备精良的水军,怕什么嘛!
  再来看南唐官场里的顶级大佬们又在做什么?这又是一个很遗憾或者叫很可悲的事,这时候的南唐官场的顶级大佬不是什么中书省或者枢密院的行政长官,而是一个叫张洎的人,他与时任太子太保徐游和太子太傅徐辽共同执掌南唐的机务。这个张洎是个值得说道的人,有鉴于我不准备在今后单独再说到他——恕我直言,因为我个人比较反感这个人,所以在这里直接把他说完。当然,因为后面的历史事件里他是重要的参与者,我还是得说到他,但不会给他做什么总结性概括。

  客观地说,张洎是一个有才华且他也自认为有才华的人,他不但博览经书而且还深研佛道,此外他还兼具风流倜傥之风,反正这人怎么看都跟李煜很对味口,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李煜继位之后,张洎升迁为中书舍人、清辉殿学士,有了李煜的这层关系,他迅速成为南唐朝堂里的第一大红人大宠臣。此人并不满足每天与李煜谈古论今、交流诗词歌赋以及谈佛论道,他还自认为又有经天纬地之才。反正一阵唾沫横飞之后,李煜为他的治国之才而倾倒,国政大事也交给了这个在官职上只是个清辉殿学士的人。然而,事实证明这个人在治理国政方面只是一个庸碌之辈,他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才能。

  古往今来,不要说自命清高之人,就算是那些被历史证明是一介庸碌之辈的人也绝不会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无能之人,而自命清高者更是撞破脑袋也要证明自己不是个庸才。不过,张洎是个例外,他兼具这二者的特质但又绝不会为了证明自己而去撞破自己的脑袋。
  简单说,他在心里承认自己不是治国之才,但绝不会放下手中的权柄。在宋朝攻打南唐时他力主抗战到底以此彰显自己的气节和骨气,但当国破之时他还是觉得苟活于世比蹬腿走人要舒服一些。李煜后来想投降的时候他坚决反对,但面对宋朝大兵们手中的刀枪时他毫无抵抗的勇气,更有甚者,他本来与他的上司陈乔约好国破之时一同自杀殉国,结果陈乔自杀身亡但他却没跟着一起上吊自杀或是抹脖子,其理由是:我还放心不下我的主子兼好友李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