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风云——让我们一起回望这最坏的也是最好的时代》
第2节

作者: 佟佳明毅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段公案,有三种猜测。
  猜测一:
  因为朱温只令蒋玄晖弑杀昭宗,并未命令杀何皇后,而何皇后又乞命于蒋玄晖,蒋玄晖懂了恻隐之心,因此皇后得以免死。《资治通鉴》的记载较为客观,“(史太)又欲杀何后,后求哀于玄晖,乃释之。”胡三省评论说:何后祈生于蒋玄晖而卒以玄晖死,屈节以苟岁月之生,岂若以身殉昭宗之不失节也!

  猜测二:
  另外一种说法比较八卦,说的是何皇后见到皇帝被杀后,跪倒在蒋玄晖脚下苦苦哀求饶命,并表示愿意以身相奉。蒋玄晖淫念大动,于是饶何皇后不死。这种说法不大合乎情理。试想当时除了蒋玄晖之外,还有史太及一帮士兵在场,蒋玄晖是不大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搞什么桃色事件的。而且何皇后与昭宗皇帝感情颇深,“尝膳御侮,不离左右”,在皇帝和嫔妃被杀的情况下,出于求生的本能求饶企命是可能的,但是当不至于“以身相奉”。这种说法主要源于《旧唐书》关于何皇后的记载:“宣徽副使赵殷衡素与张、蒋不协,且欲代(蒋玄晖)知枢密事,因使于梁,诬告云:玄晖私于何太后,相与盟诅,誓复唐室,不欲王受九锡。全忠大怒,即日遣使至洛阳,诛玄晖、廷范、柳璨等,太后亦被害于积善宫,又杀宫人阿秋、阿虔,仍废太后为庶人。”也就是说,赵殷衡是为了得到蒋玄晖枢密使的位置,向朱全忠诬告蒋玄晖与何太后私通,于是朱全忠派人杀掉了何太后与蒋玄晖。既然是诬告,实际上当无此事。

  猜测三:
  蒋玄晖实乃大唐忠臣。这种说法好像惊世骇俗,实际上来源于近现代史学大家吕思勉,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他在著作《隋唐五代史》中认为,蒋玄晖效忠唐室,当时并未参与弑逆之谋,只是当时官居枢密使,龙武军入宫而不能拒,所以人们大都认为蒋玄晖参与了谋逆之事,并且史太等人皆是蒋玄晖选用。吕先生认为蒋玄晖参与弑杀昭宗不实,而其救何皇后则为真,所以后来才与何皇后一同谋划复兴大唐;亦或蒋玄晖之前早就与唐室有密谋,所以何皇后才哀求于玄晖;亦或何皇后并未尝向玄晖哀求,而是玄晖特意保全何皇后以为后图也。所以蒋玄晖乃“一时之忠臣义士”,亦可见昭宗之能得人心。

  不管怎样,斯人已逝,一了百了,生前功过都将随风逝去,成为后人的谈资罢了。读史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吧。
  日期:2020-08-14 17:44:17
  第三节 昭宗皇帝血泪史
  唐昭宗简历
  姓名 李晔
  曾用名 李杰 李敏
  父亲  唐僖宗李儇  母亲 恭宪皇太后王氏
  出生时间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
  属相  猪
  配偶  皇后何氏 
  子女  17子11 女
  去世时间 天佑元年(公元904年)
  享年  37岁 
  在位  16年

  特长  读书 音乐 写诗 骑马 
  梦想  复兴大唐
  工作经历:
  1至6岁 学龄前儿童

  6岁  封寿王(是不是眼熟?杨贵妃的前夫也封寿王)
  22至37岁  大唐皇帝
  历史评价:《新唐书》卷十,“自古亡国,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昭宗为人明隽,初亦有志于兴复,而外患已成,内无贤佐,颇亦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非其人,徒以益乱。自唐之亡也,其遗毒余酷,更五代五十余年,至于天下分裂,大坏极乱而后止。迹其祸乱,其渐积岂一朝一夕哉!”

  1、青年昭宗
  唐昭宗李杰为唐僖宗之弟,唐懿宗第七子。咸通八年(867年)生于大明宫,母亲王氏出身低微,而且在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去世了。李杰六岁封寿王,长期住在十六宅内(十六宅源于唐玄宗时期,玄宗在长安建十六宅,以供诸王聚居)。

  少年时期的李杰喜欢读书,在文学、音乐方面都有比较高的造诣。当时的皇帝唐僖宗经常到十六宅与兄弟们一起玩乐,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儿皇帝的架子,兄弟之间相处甚欢。可以想见,昭宗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应该是幸福快乐的。
  而且李杰写得一手好诗词。其中有一首《巫山一段云》,摘录如下:
  蝶舞梨园雪,
  莺啼柳带烟,
  小池残日艳阳天,
  苎萝山又山。
  青鸟不来愁绝,

  忍看鸳鸯双结,
  春风一等少年心,
  闲情恨不禁。
  注:苎萝,山名。在浙江省诸暨市南,相传西施为此山鬻薪者之女。

  从唐昭宗的大作里是否能感受到多情种子李后主的韵味呢?看来亡国之君的性情和心境大多是相同的。唐昭宗不仅诗歌写得好,还能谱曲。史籍中这方面记载颇多,有时还能与臣下谱曲同乐。
  昭宗不仅颇有文艺青年的才华,而且他在即位前曾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在黄巢之乱中与僖宗一起逃往西蜀,对乱世艰难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为此他对骑射也颇有兴趣,而且射箭技能颇佳,曾经一箭射下一只秃鹫。因此,称昭宗能文能武也并非夸大其词。
  2、昭宗即位
  人的命运真的有许多偶然因素,昭宗即位亦是如此。昭宗之兄僖宗死时并未留下遗诏确定继承人。僖宗虽然也有二子,但皆年幼,朝臣和宦官不约而同地倾向于拥立长君。而在懿宗诸子中,僖宗排行老五,吉王李保老六,寿王李杰老七。朝臣们都认为吉王李保贤德,年纪也较长,因此朝臣倾向于拥立吉王。朝臣拥立吉王,宦官们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否则就失去了“拥戴之功”。因此,宦官们偏偏要立寿王。

  文德元年(888年)三月五日,在僖宗弥留之际,大宦官杨复恭做主立寿王李杰为皇太弟,监军国事。次日,僖宗驾崩,皇太弟李杰即位,史称唐昭宗。时年二十二岁,先改名李敏,后改名李晔。
  3、昭宗与宦官集团的斗争
  昭宗在做王爷时,本来没有参与政治的想法,每日填词作诗,听曲观舞,逍遥自在。只是在僖宗奔蜀期间,由于缺乏人手,才掌管随侍禁卫。然而昭宗并非碌碌无为之辈,他喜欢读书,时常研读经史,对朝中乱象洞若观火,也深知宦官专权之弊。
  大宦官杨复恭拥立昭宗以后,自以为功劳大,狂妄非常,专断朝政,毫无人臣之礼。杨复恭任枢密使时,居然在宰相的堂状后面贴黄,以皇帝自居。唐制,宰相处理公文,有堂帖和堂案两种公文。“宰相盘四方之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有堂帖”(《唐国史补》)。所谓堂状,是对上述两种公文的统称。宰相所处理的重要公事需要报皇帝裁决,皇帝在公文上贴黄纸,并写上裁决意见,类似于现在的领导批示,称为“贴黄”。  杨复恭竟敢贴黄,直接威胁到皇帝权威,这是有志于兴复唐室的昭宗所无法容忍的。

  杨复恭不仅专断朝政,而且还以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的身份掌管禁军(唐朝后期宦官掌禁军已成定例,这也是宦官得以专权的主要原因)。杨复恭还收养大批假子(即干儿子,太监当然不会有“真子”),任命他们内任禁军将领,外任各地节度使,还将一些宦官派到各地担任监军使。杨复恭以假子杨守立为天威军使,杨守信为玉山军使,杨守贞为龙剑节度使,杨守忠为武定节度使,杨守厚为绵州刺史,其余假子为州刺史者甚众。传言杨复恭共有假子六百多人,号称“外宅郎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