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高僧》
第22节

作者: 驿渡山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观呢?中观其实就是一种“观”,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也是一种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一提到中观,人们就会想到《中论》开首的八不颂:“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意思是不要执着于生,也不要执着于死,不执着于统一,也不执着于区别,不执着于来,也不执着于去。总之,不执着于矛盾的任何一方,也不能执着于中间立场,这就是中观。中观不等于儒家的“中庸”,不是恰到好处。如何你执着于恰到好处就违背“中观”了。没有任何执念,就是觉悟者,就是佛。一旦有执念,宇宙星辰、心色万法就因缘而生了。对于菩萨来说,只要残存一丝的执念,就还有进步的空间。

  罗什是如何倡导中观的呢?
  一、在经藏方面,罗什非常看重《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以之为佛法的心要,中观的精髓。但他没有公开讲解这部经,只对极个别悟性高的入室弟子私下讲授。
  二、在论藏方面,着重弘扬般若四论,以《中论》为核心,以《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为辅佐。他在长安的弟子没有不研习这四部论的,有的还作过注解。罗什以身作则,手中经常捧着《中论》赏析玩味。他的弟子们也群起模仿,对四部论典极为重视。什门弟子僧睿在《中论序》中说:“《百论》治外以闲邪,斯文(中论)祛内以流滞,《大智释论》之渊博,《十二门规》之精诣。寻斯四者,真若日月入怀,无不朗然鉴彻矣。予玩之味之,不能释手。”

  三、破斥神我,倡导毕竟空。罗什早年也是信奉小乘有宗的,后来弃小向大。到长安后,他全力破斥萨婆多部“诸法皆有”的观点。萨婆多部是主张灵魂不灭的,罗什提倡神识性空,反对神不灭论。早期传入中国的般若经典中并没有明确神识的生灭问题。罗什把三论译出后,才明确了神识也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从妄想生、住、异、灭的角度来说,物质界(色法)一直处在新陈代谢中,神识界(心法)也处在新陈代谢中。没有不死之身,也没有不死之神。神灵同样是有生命期限的。但为了方便说法,罗什并没有直接反对转世轮回之说。只是认为灵魂比身体存在得更久,当然最终也是要灭亡的。

  毕竟空是对付世间烦恼,克服贪、颠、痴、慢、疑等情欲的最佳利器。毕竟空不是简单的“空”,而是“空亦复空”,不仅破有,也要破空。如果执着于“空”,就是顽取空,是一种变相的“有”,也是中观要破斥的对象。罗什主张的毕竟空把禅法、净土、大乘六度等名相统统纳入了方便法门。这一点受到净土信仰者的置疑,庐山的慧远为此专门写信与他讨论法身的真实性问题。罗什回答说,从胜义谛的角度,微尘、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阿罗汉、菩萨、法身、涅槃、佛都是度人的方便,并非实有。

  日期:2020-11-04 21:44:42
  NO.31 什门弟子
  罗什之所以在佛教史上有那么高的地位,一方面是他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另一方面是点化了一大批优秀的弟子。其中最优秀者被称为四圣、八俊、十哲。四圣指的是道生、僧肇、道融、僧睿(一说慧观)。八俊是指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凭(一说僧)、昙影、慧严、慧观。十哲是在八俊之外再加上道恒、道标。
  这些人在投入罗什门下之前,早就转移多师,学有所成。经罗什的点化后,便超凡入圣,成为一代大德。其中僧肇是三论宗的祖师,道生是涅槃圣,开启了中国的佛性论。其他人也都各有建树。甚至一些不在十哲之内的弟子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僧导、僧嵩开创了影响极大的成实宗。这里选几位简单介绍一下。

  僧睿,魏郡长乐县人,早年依僧贤出家,后跟僧朗学习《放光般若经》。再后来投入释道安门下,帮道安一起整理佛经。罗什到长安后,姚兴请他做翻译助手,负责证义工作,是罗什门下较年长的弟子。僧睿一生主要的成就是注解、整理、宣讲大乘经典,罗什翻译的很多作品都有他写的序言。
  昙影,不确定是哪里的人,但可以确定他也曾是释道安的弟子。帮助道安翻译过《鼻奈耶经》,自己能讲解《正法华经》、《光赞般若经》,听讲者常有数千人,姚兴很崇敬他。罗什到长安后,他师从罗什,成为译经助手,在罗什的指导下注解过《中论》,著有《法华义疏》。
  僧,北地郡泥阳人,有深厚的儒学功底,早年皈依弘觉法师,精通儒家六经与佛教三藏,是一个跨界的僧人,受到姚苌、姚兴两代皇帝的看重。罗什进入关中,他师事罗什,成为译经助手,并被姚兴任命为管理佛教事务的僧官。他之所以被任命为僧官,就是与他尊奉儒家思想有关。
  慧观,清河郡人,少年时代就以学识渊博闻名,自学了《法华经》,后到庐山依慧远为师。听说罗什到了关中,便和竺道生等人一起去长安,跟随罗什学习大乘中观。佛驮跋陀罗来到长安后,他又转投跋陀罗门下学习禅法。当跋陀罗在长安被摈的时候,是他保护了跋陀罗,领着他投靠了庐山的慧远。后又和跋陀罗去江陵一带传授禅法。并协助罗什的师父卑摩罗叉讲授《十诵律》。他注解过《法华经》,又精通《老子》和《庄子》,逻辑思辨能力强,文采也相当好,是当时士族名流争相交往的对象。

  罗什门下最著名的弟子要数僧肇和竺道生。关于竺道生,后面还有专章。这里重点讲一下僧肇的情况。
  僧肇,长安人,本姓张。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也学会了识文断句。当时还没有印刷术,书籍全是人工抄写的,僧肇便以帮人抄写赚取生活费。边抄边学,在抄写的过程中学完诸子百家的典籍。空闲时喜欢思考一些形而上学的问题,非常推崇道家。后来发现了《老子》等道家经典的不足之处,感叹道:“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
  什么叫“栖神冥累”呢?就是现在所谓的终极关怀问题,人死了之后是一了百了,化为乌有,还是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还是去了一个更微妙的境界等等问题,道家是没有处理清楚的。道家厚生,但生命毕竟是有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对终极问题是放任不管的。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那成仙之后呢,如果总是活着不死,你不厌烦吗?活一百年你可能很爽,活一万年你就不爽了,活一亿年你不想办法自杀才怪。

  儒家更不用说了,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对“栖神冥累”也是采取回避的态度。
  僧肇发现诸子百家都没有解决好终极问题。后来读到了旧译的《维摩诘经》①,非常欢喜,高度崇拜,反复思索玩味,终于找到了精神归宿。因此就出家做了沙弥。出家后主要研习大乘方等经,很快就学通了经、律、论三藏,成了关中一带的名人。当时天下大乱,思想界也是百家争鸣。一些爱好辩论的人千里迢迢带着干粮来关中找僧肇比试,都被他一一打败,于是成了关中有名的少年高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