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高僧》
第29节

作者: 驿渡山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12-17 09:57:59
  NO.38 桓玄的纠葛
  其实,殷仲堪之所以能出任荆州,也有桓玄的一份功劳。殷仲堪之前的荆州刺史叫王忱,因与桓玄不和,在太元十七年(392)死于任上,是自然死亡还是被人做掉的现已无从查证。王忱死后,晋武帝原计划是让王恭出任荆州刺史,而王恭是个很厉害的角色。桓玄得到消息后,担心王恭的到来对自己不利,便派人到建康用重金贿赂简静寺的尼姑支妙音,请她帮忙说服晋武帝换一个软蛋去担任荆州刺史。支妙音是晋武帝的心腹,她利用皇帝的信任窃弄大权,很多朝廷要员都是通过她的关系得以任命的。她收了桓玄的重金后,果然说动晋武帝任命没有什么真本事的清谈高手殷仲堪出任荆州。

  支妙音虽然帮了忙,却被桓玄从心底里瞧不起。当时他才二十来岁,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支妙音身为出家人而染指政治的做法让他对佛教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他觉得整个佛门可能都是些利欲熏心的货色。所以当殷仲堪告诉他庐山的释慧远有多么多么超凡脱俗时,他是持怀疑态度的,心里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去庐山验证一下。
  殷仲堪到荆州上任后,发现当地的豪强士绅都视他为空气,有什么矛盾纠纷都是去找桓玄裁决,而不是找他这个刺史。但桓玄对殷仲堪还算不错,有什么需要效劳的也尽力帮忙,两人关系还算融洽。
  没过多久,晋武帝就去世了,朝廷权力落入了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亲信王宝国(谢安的女婿,但与谢安不是一路人)的手中。晋武帝原先的亲信王恭(青、兖二州刺史)与司马道子产生了矛盾。他便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讨伐司马道子,同时联络同为晋武帝亲信的殷仲堪共同行动。在桓玄劝说下,殷仲堪决定响应王恭。他任命桓玄和杨佺期各领一支荆州兵顺江东下,攻打首都。朝廷得到消息,司马道子一下子就软了,他杀了亲信王宝国以此谢罪,同时派人安抚王恭和殷仲堪。双方暂时罢兵言和。

  这件事过后,殷仲堪就上了司马道子的黑名单,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以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任命桓玄为广州刺史,想把桓玄从荆州调离,然后再对殷仲堪下手。但这对桓玄来说等同于流放,所以他决定不受诏,并说动殷仲堪联络王恭再次起兵,以杨佺期为前锋,桓玄率军五千为后继,又顺江东下攻打首都。桓玄在白石(估计是长江下游的某个地点)打败了朝廷军队。但这时王恭的部下刘牢之倒戈投靠了朝廷,王恭被杀。刘牢之的部队是参加过淝水之战的北府军,桓玄不敢和他们以硬碰硬,便在蔡洲(江苏江宁县长江中的一个洲岛)停止不前。

  这时,司马道子又派人带着一份皇帝的诏书来找桓玄和杨佺期。诏书将殷仲堪贬为广州刺史,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命令他俩回军攻打殷仲堪。江州就是庐山所在的州,管辖今天的江西省,在当时算是个不错的地方。桓玄决定接受任命,调转马头溯江而上去荆州找殷仲堪。殷仲堪得到消息,立即慌了神,这可怎么办?他的手下给他支了一个妙招,扣押桓玄在荆州的所有家族成员。桓玄进军到浔阳时,收到了殷仲堪的警告信,如果他敢进攻荆州,就灭他的族。这就让桓玄为难了,如果继续前进就会被灭族,官可以不当,族是不能被灭的。而如果后退就会被朝廷新账老账一起算。如果朝廷和殷仲堪联合起来两面夹击,他就是死路一条了。此时的桓玄进退两难,停留在浔阳苦苦思考对策。这时他突然想起了近在咫尺的庐山里面正住着个释慧远,何不去找他聊聊,说不定能得到什么启发。顺便考察一下他是否为殷仲堪所说的那种世外高人。

  慧远虽然安居庐山,但他也知道外面正在发生的事情。知道桓玄此时的处境。听说桓玄要进山,他便在东林寺门外迎接。双方见面后一边品茗一边聊天,桓玄带来的琴师则根据他们谈话的语速和节奏配乐。刚开始只是闲聊,慢慢地就转到了学术话题上。桓玄发难: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出家人剃除须发自毁形迹,岂不违背了圣人的教导吗?”
  慧远答道:“《孝经》上也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出家人自毁形迹正是为了行圣人之道。”
  桓玄对慧远的这个回答竟然大为赞赏。慧远在这里很明显偷换了概念,把儒家的圣贤之道与佛教的解脱之道混为一谈了。桓玄不知是没有注意还是根本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过多深入。
  他话题一转,讲述了自己当前的处境,并请慧远为自己的前途算一卦。
  慧远说道:“将军智识超群,何必相信怪力乱神的东西。”
  桓玄问:“那您估计一下我与殷仲堪的战事结果会怎样?”
  慧远答道:“贫道是方外之人,只希望你们双方都能相安无事。”

  桓玄有些不高兴,“现在骑虎难下,怎么可能都相安无事?”
  慧远答:“殷荆州虽然扣押了将军的族人,但想他不会加害。”
  桓玄问:“何以见得?”
  慧远分析认为:殷仲堪在气急之下扣押你的族人,看似高明实则是下策。自己在战场上无能而用对方的亲眷作威胁,这是一种人品低下的表现,会被士大夫所不齿。如果殷仲堪真的对你的亲眷下手,他将无顔立足于天地之间。以他的聪明不会意识不到这一点。他此时大概比你还着急,正在想方设法寻求和解呢。估计很快就会派人与你和谈了。

  听完慧远的分析,桓玄的心情就像拔开乌云见到了太阳。
  果然,在离开庐山后的第二天,殷仲堪就派人来求和了。桓玄对慧远的远见卓识佩服得犹如滔滔江水。他把杨佺期也请到了浔阳,三方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协议:殷仲堪释放桓玄的族人,将其安全送至江州,桓玄就留在江州任江州刺史,杨佺期不去雍州,而是请求朝廷任命他为南蛮校尉。因为雍州在长江以北的边境上,面积很小,是个划出来安置北方流民的侨州,去那里除了打战就是打战。而殷仲堪则继续担任荆州刺史。三方组成攻守联盟,如果将来朝廷找任何一方算账,另两方都要出兵相救。协商好后,他们联名给朝廷上了一表,申明如果朝廷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将再次组成联军攻打建康。朝廷收到上表后,不敢再折腾,只好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在桓玄心目中,荆州是他的家族产业,那是一定要夺回来的。他不仅要夺回荆州,他还要实现父亲桓温未竟的心愿-做皇帝。因此他在江州不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
  隆安三年(399),后秦攻打洛阳(淝水之战后东晋一度收回了洛阳),桓玄以救洛阳为名率军经过荆州,荆州士民夹道相迎,殷仲堪非常害怕,慌忙派遣七千水军沿江防守,结果被打得大败,仲堪被迫出逃。荆州再次回到桓氏家族的手中。洛阳也不去救了。夺回荆州后,桓玄拥兵二十万,占据荆州、江州、四川一带,整体实力已在朝廷之上。
  隆安四年,孙恩发动农民起义,沿海路攻打京口。桓玄趁机上表请求勤王。司马元显(司马道子的儿子,掌握朝权)担心桓玄名为勤王,实来夺权,便下诏婉言谢绝了他。桓玄很不高兴,言语中有讥讽之意。元兴元年(402),司马元显不知道是搭错了哪根神经,竟然下令讨伐桓玄的擅夺州郡之罪。桓玄在谋士卞范之的策划下,率军东下,然后又派人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刘牢之,让他带着北府军投降了桓玄。桓玄带着桓家军很快就拿下首都建康,然后下令诛杀了司马元显等一干皇亲国戚。

  掌握了中央政权后,桓玄开始整顿朝纲,其中就包括对佛教政策的调整。东晋末年,由于像支妙音这样的僧尼对政治的干预,导致政教不分,角色错位。再加上一些寺院与民争利,引起了很大的社会矛盾。桓玄决定裁汰沙门,将一些不严守戒律的僧尼清除出寺院,还佛门以清静。为此,他专门写信给慧远,请他来首都主持佛教改革工作,并许以高官厚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