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文学时代》
第7节

作者: 海鲲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二天中午,于东在食堂吃过饭就出了校园,下午三点钟要去钟山杂志社,他提前出来是为了给《科幻世界》投稿子。

  他的手速比较快,一个礼拜的时间就写了近四万字,要不是《科幻世界》要求投稿必须用格子纸,于东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誊写上,可能要写出来更多。
  这本小说他自己命名为《第二世界》,全文设定三十二万字,投稿的这部分只占总篇幅的八分之一。
  现在的车马很慢,邮件周期也长,说不定等他收到杂志社回信的时候,都已经完稿了。
  郑重其事地把稿子寄出去之后,骑着从刘昌敏那借来的凤凰车,朝着新街口而去。
  钟山杂志社距离南艺不远,骑车一会儿就能到。
  此时的gl区并不十分繁华,远远的还能看到矗立在新街口西北边的金陵饭店,这座金陵标志性建筑依旧以110米的高度位居金陵第一高楼的宝座。
  沿街到处都是三四层高的商铺,偶尔也能看到商贩推着小车叫卖,还有的练摊儿直接扎在路边,除了一边大力吆喝,还得时刻注意周围动静。
  也有胆大的,于东就看到距离钟山杂志社不远的地方围了一圈人,圈子里面席地坐着个四五十岁的黑脸汉子。
  面前铺着一张黄布,上面摆着十数个瓦瓦罐罐,汉子左手拿着把勺子,右手捡起瓦罐,把瓦罐里面的粉末往黄布上一撒,嘴里就唱去了起来:
  “花椒好,花椒香,花椒的味道特别长,熬鱼炖肉少不了,煎炒烹炸属它强。凡是做菜它调味,没有花椒味不香,要问花椒哪里好,河nan开feng是家乡……”
  原来是叫卖十三香,这可是个技术活,这玩意说辞一串一串,一套下来绝对是个完整的节目。

  周围的人们冲的也不是这人卖的十三香,大概是为了免费听一段唱卖,有些人没听过,觉得新奇有趣,也跟着嗯嗯啊啊的哼。
  于东看了一会儿,词太长,没听完就走了。
  照着记忆,找到了钟山杂志社所在。
  杂志社位置不好找,要过个巷道,穿个院子,然后沿楼梯上得二楼才能见到《钟山》的招牌。
  于东刚上楼,迎面来了个中年男人,正急匆匆往外走,见到于东是生面孔,问了一句:“找人?”

  “嗯,找苏主编。”
  那人哦了一声,朝里面一指:“靠左边走,走到头就是他办公室。”
  “多谢。”
  两人擦肩而过,男人下楼梯下到一半忽然有回过头喊住于东:“小伙子,你是来开组稿会的?”
  于东愣了一下,男人口中的组稿会他压根没听过。
  大概是看到于东的疑惑表情,男人笑着摆了摆手:“没事了,你进去吧。”
  杂志社的外面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但是一进去却感觉内有乾坤。大厅面积不小,但是供人行走的走道却很狭窄。
  工位之间挨得很近不说,几乎每个工位边上都会摞着一堆各种各样的书稿,因为工位上实在是没地方放了。

  不少编辑正埋头工作,听到有人进来的声音,越过高山似的书堆看一眼,又迅速低下头去。
  这种不声不响的繁忙也让人感觉十分紧张,于东走在匝道之中,小心翼翼地腾挪辗转,既怕碰倒旁边的书稿,又怕弄出大声响惊扰到这些认真工作的人。
  终于走到尽头,于东松了口气,看着门头上的主编办公室牌子,敲了敲门。
  “进来。”苏桐的声音从里面穿了出来。

  于东轻轻推开门,一股烟味扑鼻而来,苏桐坐在办公桌后面,一只手夹着烟,另一只手捏着笔。
  苏桐正在忙着做下下版的版面设计,听到有人进来却不说话,就抬起头看了过去,见到是于东,他扬眉笑了起来,“是你啊,于东,来,快坐。”
  放下笔,顺手就把烟灰缸拿了起来走到茶几旁边,“你不抽烟,我给你倒杯水。”
  于东连忙说道:“师哥,不用客气。”
  “水还是该喝的。”苏桐笑呵呵地给于东泡了杯茶。
  随后两人在沙发上坐下,苏桐看着于东说道:“是不是吴校长话传的有误,我跟他说的是三点钟,这才两点不到。”
  于东摇了摇头,“吴校长说的是三点,是我自己来得早了。正好在附近办点事情,就先过来了,没打扰你吧。”
  “说笑了,我恨不得你早点来,只不过是怕耽误你时间。”苏桐吸了最后一口,把烟摁灭,继续说道:“今天请的不止你一个,还有毕飞雨、叶兆延他们,主要是为了组下下版的稿子。”
  原来真是为了组稿!
  刚才在门口听到那个男人说组稿的事情时,于东心里就有了预料,但他还是觉得有些不太可能。
  《钟山》杂志社要组稿,凭什么找自己这么个名不见经传、刚从大学毕业的人?
  听苏桐的意思,今天的组稿会还有毕飞雨、叶兆延。
  毕飞宇就不说了,他后来当了苏省作协主席,只是这会儿还不是很出名。
  叶兆延也了不得,虽然现在也没什么大作,但人家祖父是文坛巨擘叶圣淘,在金陵文学圈混了十来年。
  而他于东呢,只是大一的时候在《收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而已。
  苏桐看出了于东的疑惑,说道:“组稿嘛,不是老师布置作业,你过来听听,给给意见,碰到想写的就写一写,不想写就当是来交个朋友。叶兆延和毕飞雨以后都会是金陵文学圈的中流砥柱,你跟他们多交流没有坏处的。”
  于东点了点头,苏桐这绝对是好意,但同时对他来说也是压力。不过这压力却也激起了于东的动力,这次钟山杂志社一行也变得特别起来。
  同时他心中也泛起了一丝别样的情绪,重生回来之后,生活一下子就变得不一样了,他甚至没有刻意去改变,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就拿今天的事情来说,如果不是那天晚上他出去遛弯,也不会遇到苏桐,而苏桐今天也不会邀请自己过来。
  可能在苏桐心中,确实有那么一个在《收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让他留有印象的学弟,却也会随时间流逝慢慢淡忘,就像上一世一样。

  “不用紧张,我先跟你说说我自己的想法。”苏桐见于东不说话,还以为他是紧张,就主动开口抚慰他,“《钟山》的风格跟《收获》不同,有些人说《钟山》太过保守,这一点不无道理,我们向来跟文学思潮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也有自己坚持的东西……”
  苏桐说得很诚恳,没有为《钟山》做广告的意思。
  事实上,《钟山》也无需做广告,国内的几家杂志社,《钟山》榜上有名,虽然跟《收获》《人民文学》比差了点,但是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钟山》一直走的就是“大气厚重”的路线,向来稳扎稳打,不赶时髦。后来《收获》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上的时候,《钟山》却刻意地保持了距离。
  从商业角度来说,《钟山》的策略未必是对的,但是对于文学来说,他们确实坚持了自己的信念,保持了一贯的风格。
  随后苏桐跟于东说了下下期的大致方向,这一次苏桐想要几篇关于地方人文的稿子,至于是散文还是小说,则不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