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海内鸿宝血雨腥风那段真实的传世历史》
第20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3-28 23:00:13

  ------------------------
  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同治六年五月十九日,清廷在关于这封奏折的答复中说——

  (回民亦系朝廷赤子,断无尽行诛戮之理。惟其中积悍匪徒,必先剿尽,始可将良回分别招抚。尤须另筹旷土,妥为安插,勿令与汉民构衅,方可久安。)
  据说,宋金鉴的父亲在这场回民暴乱中丧生了,而他家在西安、甘肃等地的商铺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寸金无收,全部殆尽。当回民暴乱波及歧山附近时,宋金鉴在家中再也坐不住了,他放下翰林身份,去县衙面见县令。
  宋金鉴对县令说,回民之所以所向披靡,原因在于汉人太分散,不集中,没能形成战斗力,你要抓紧将壮年乡民组织起来,发配武器,在县城内共食同宿、统一操练,才能御敌。
  县令冷漠地回答说,此等国之大事,我等小官岂能作主?再言,招兵抗敌经费何来?剿匪之策当由朝廷定夺,何由你来操心!
  县令说完就不再理会宋金鉴,回避不见。他也不得罪这位曾经的京官,有翰林身份的乡绅,就是冷着你,让你自己感觉无趣。受此白眼,心高气傲的宋金鉴回到家中后变得郁郁寡欢起来,再加上其父、其祖业的殒落打击,让他一病成疾,卧床不起。不久之后的1163年,宋金鉴病故于歧山县宋宅中。其死后,夫人也莫名其妙地吊死在自家院子的槐树上。宋家留下二男,宋金鉴之子宋允寿和侄子宋世男。家道从此落败,一蹶不振,没了往日的辉煌。

  宋家留下的两男中,一个本份,一个有着先人做官的欲望。本份并非说他做人本份,而是单指没有想做官踏上仕途从而光宗耀祖的想法。此人叫宋允寿,标准的一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抽大烟,就是不专心打理剩余的家业。长此以往,再厚的家底子也得掏空了。没有了存银,他便变卖家中祖上留下的古董字画、宋明古籍、金玉玛瑙等等,以此来供自己挥霍。
  当时,关中地区流行抽大烟,这也是回民暴乱时,汉民不抵回民的一个原因,体质过差,毫无战斗力可言。歧山县流传着一个笑话,说的是当时岐山一大户人家中,有个儿子抽大烟,因吸鸦片量太大,脸上都是烟灰色,每天出门时只好敷胭脂水遮盖。一次,终日卧床吸食,怕人打扰,在房门上贴了张“此处停棂,闲人免进”的纸条,吓得他老爹以为家里死了人。这个笑话也侧面证明了当时关中地区流行抽鸦片的事实。

  宋家另一男叫宋世男,是个官迷子,这点和他的祖上相同。有做官的欲望算不上是什么坏事,毕竟有颗上进的心,总比窝在家里抽大烟强百倍。宋家祖上做官靠的是读书,十年寒窗博取功名。到宋世男这改了,不肯苦读,学人家走捷径买官。宋世男四下找关系托人,靠捐纳终得山东东阿县候补知县一职。所谓的候补知县只是个虚衔。
日期:2012-03-29 13:07:13

  ------------------------
  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清代实行捐官制度以后,大量谋官者拿钱买到了官,但所买的仅仅是一个职衔,并不是实缺。要想得到实缺,必须等有官位空出来才有机会递补上。这种机会更多的只是存在理论上,就像人人都能考公务员一样,考并不代表就能上。大量的有官衔而无实缺、时时巴望着补缺的官,有“灾官”之称,意思是当这种官活受罪,如同受灾一样。这是因为,候补官的数量相当多,递补上一个实缺极为不易。而当了候补官一旦为官,便要摆谱、讲派头。即使条件不允许,也要想办法硬摆穷讲。大小总是一个官,因而需要维持官的体面排场,如雇用长随,酒食征逐,交际应酬,都是少不了的,这就需要花很多钱,而候补官无俸禄,靠的全是家庭收入。大多者为捐官已经耗尽钱财,只好出门为面子穷讲究,在家躲起来吃糠糟,越混越穷,所以往往弄得穷困不堪,甚至饥寒而死。对于候补官之多,时人讥为“过江名士多于鲫”、“官吏多如蚁”。 又云:“婊子多,驴子多,候补道多。”

  《官场现形记》载,通天下十八省,大大小小的候补官员有几万之众,大多闲置在家。由于僧多粥少,仕途拥挤,所以补缺的机会少之又少。有些运气好的人很多年才能补上,而有些则是终身也补不上。曾经捐过户部郎中的大名士李慈铭在北京保安寺街居住时写过一副对联叹补缺之慢:
  保安寺街,藏书十万卷;户部员外,补阙一千年。
  有诗云:“部复朝来已到司,十年得缺岂嫌迟。”意思是说,十年能补上缺就已经很知足了。清人欧阳昱曾说到他亲见亲闻的一些候补官贫困不堪的状况;许多候补州县,贫至饭食不给,饿死在旦夕,不得已借高利贷以救眼前,苟延性命,他日如何,在所不计。
  某候补知县到省二十年,未得差委,衣食俱乏,冻馁而死,死时身上仅穿破衣破裤,床上唯一破席。无数个候补知县因饥寒难耐,最后自尽。某候补巡检寒冬少衣,唯破夹袍,外加一纱褂,周身补丁,头戴破凉帽,脚穿破单鞋,数九寒天岂不冻得浑身颤抖,双脚难立?久而久之,一命归西,还不如寻常百姓。
  这些候补文官,运气来时,洽逢在职官员因病告假,或回家省亲,或回家守孝时,候补在获得上级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暂时代替在职官员处理事务。一旦,在职官员归来,就自然恢复职权,同时,候补便散失权利,其任职期间所判案例或公文,均需在职官员审核,不同意时,可以推翻前论。

  在清代中后期官场上,候补文官群体表现出极强的依附性。为了仕途,与实缺官员相比,他们“奴性”更突出。候补文官人数非常庞大,要想得到实缺则难之又难,署缺、差使竞争十分激烈,于是,那些地方大吏手中的差使权力决定着候补文官的生存与发展的命运。要想得到实缺,必须尽力去讨好、去溜须拍马、去贿赂那些手中握有派遣差使权的督抚们。
  到了同治年间,歧山宋家气数将尽,家财散光,为了博得实缺去上任,宋世男只得将自家祖上留下的小盂鼎送给了巡抚大人,最终得以去山东东阿县走马上任当了知县。自此后,小盂鼎不知下落,唯留拓片在世间留传。关于小盂鼎去向的传言甚多,但无一能证实。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国宝会浮出水面吧,我们只有静静等待的份,寄希望于未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