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真相揭秘》
第20节

作者: 高山水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通唐县:“马跑泉在县西南七十里,相传杨六郎屯兵,马蹄跑水生鱼,活军百日。今北山石上有杨六郎题‘福胜地’三朱字,雨淋不湮磨云。”
  可见杨延昭在代州时就已经是威名远播了,契丹人已经开始怕他了。
  杨延昭此次重回宋、辽战场,责任十方重大。他的防区除了保州,还包括为威虏军(后改名广信军,在今河北省徐水县西北)和静戎军(后改名安肃军,在今河北省徐水县)两个地方,是契丹人南下的必经之路。而此时,河北地区几年安宁的日子,已经过去,辽国正酝酿着大举南侵。
  杨延昭刚刚到任不到两个月,萧太后和辽主耶律隆绪已经率领大军渡过易水,进入宋境。辽军进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威虏军,威虏军就是今天的遂城村。遂城西北有一座山,称狼山。宋朝在狼山上建立了许多堡寨,杨延昭兵力单薄,无力支援这些地方。辽军攻破这些堡寨后,将遂城团团包围,想一举扫平这个前进中的障碍,著名的遂城保卫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杨延昭此时正在城中,遂城很小,城中的兵力不过数千,又没有做好战斗准备,而辽军有十万之众,辽主和萧太后御驾亲征,士气高昂。杨延昭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沉着应战。他一面向河北大帅傅潜求援,一面组织军民守城。傅潜是宋真宗做晋王时的藩邸亲信,他因为这样的资历,所以官升得很快,到宋太宗端拱年间,已经成为节度使。他早年跟宋太宗打过几仗,雍熙北伐时是东路军统帅曹彬部下,拒马河大败时他也在场,表现如何,已经不得而知了。他是个即无才气又胆小怕事的人,躲在定州城中,根本不敢出战支援。

  因为没有援军,杨延昭几乎陷入绝境。辽军开始根本没把遂城这个弹丸之地放在眼里,他们认为可以轻而易举地攻陷眼前的遂城。但是杨延昭调度有方,一次又一次地打败了他们的进攻,坚守城池数日。数日攻城不下,萧太后再也按捺不住,她亲自披挂上阵,在城下督战。契丹人果然士气大振,一时间箭如雨下,攀城如蚁。守城的士兵都十分危惧,杨延昭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发动全城的壮丁登城,披甲执械,日夜守护。但是敌强我弱,如果没有破敌良策,遂城失守只是早晚的事情。

  杨延昭命不该绝,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一股寒流提前到来。当时是初冬十月,本来不应该这么冷,但是苍天眷顾杨家将,气温骤降,滴水成冰。杨延昭急中生智,他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军民乘夜间汲水,泼灌城墙,随泼随冻,第二天早晨,遂城变成了玲珑剔透的水晶城。契丹人目瞪口呆,这座冰城又坚固又光滑,难以攀登。

  这一战在早期的杨家将作品中都没有提及,而在刘兰芳的现代评书《杨家将》中却讲得惟妙惟肖。评书中把八王爷、寇准和佘太君等人都安排到了遂城,而杨延昭诈死瞒名,以任炳的身份出现。在辽军主帅韩昌第二天就要炮轰遂城时,杨延昭险些被门口台阶上的冰滑倒,他灵机一动,想出了“凝冰筑城”的办法。于是佘太君派人把众军卒和老百姓叫起来,用盆端、用桶挑,把水运上城头。为遮人耳目,城上撤旗熄灯,摸着黑干。只见人们把水顺着城墙慢慢往外倒。水倒在城墙上,还没等流到城墙根底下,就冻冰了,然后再接着倒。就这样,一层一层挂满冰溜子。人多好干活,上万人取水筑冰城,那还不容易?冰溜子越挂越厚。直到天光将亮,一座冰城,已经筑成。

  天一亮,韩昌准备亮队,要炮轰遂州。此时番兵跑来,忙给韩昌送信:“元帅,遂州城墙没了,太阳一照,雪白放亮,刺人眼睛,不知道什么东西。”韩昌带队伍到城下一看,大吃一惊。这小子熟读兵书,知道这叫“凝冰筑城”……他思谋半天,下令说:“用炮轰!点两炮试试。”霎时,军卒忙活起来了。”咚!”一炮上去,冰上边打个白点,又一炮、两炮放出去,真不含糊,打掉不少冰溜子,城墙却没怎么地。炮声一停,城头出现军卒,高喊“一、二、三!”提起水桶,“哗!”往下一倒,又冻在城墙上。几十桶水倒下,刚才打坏的地方又修好了。宋朝军卒在城头高喊:“韩昌,冰溜子稀酥发脆,凉快败火,留你们解渴吧!”这回韩昌真傻眼了,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好主意,只好赌气:哼!你能守,我们能困!你里边人马出不去,日久天长,粮草一断,看你怎么办?再说,很快就要春暖花开,到那时,冰消雪化,你这冰城不打自垮。我先耐下性子,到时再攻城也不晚。(引自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这说明在关于杨家将故事的演变过程中,不只是后世在夸大、杜撰,也有在史实基础上的补充。

  评书讲得十分精彩幽默,虽然有些艺术加工,但是和史实也相距不远。在评书中当时的时间是腊月,而事实上是十月。评书中辽军可以长期围困,但在现实中辽军可不会这么做。萧太后见到冰城后,垂头丧气,只能下令撤兵。杨延昭派兵出城追击,夺得不少铠甲兵器。这就是著名的遂城大捷,杨延昭一战成名,从此威震边关。
  日期:2010-12-01 09:33:15
  七郎杨延嗣的原型杨嗣
  遂城之战后,辽军并不死心,他们绕过遂城,进逼保州。此前傅潜派先锋田绍斌、石普等守保州。石普与杨嗣出兵击敌,到晚上还没回来。田绍斌怀疑他们打了败仗,就领兵出援。石普和杨嗣果然在廉良河畔(今保定城郊廉良村)被敌人团团包围,多亏田绍斌及时赶到,里应外合,反败为胜,斩首二千余级,缴获战马五百匹。
  杨嗣即前面讲过的另外一个杨信的弟弟,评书中七郎杨延嗣的原型,此战过后,河北众将都佩服杨延昭和杨嗣的英勇善战,合称他们为“二杨”。而且,此后他们两个相互配合,多次并肩作战,在与辽军的作战中取得辉煌战果。但事实上杨嗣却比杨延昭大二十四岁,当时已经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将军。但是因为他的职位在杨延昭之下,所以在民间传说中他成为杨延昭的弟弟。

  辽军虽然连续碰壁,但是他们实力尚存,杨延昭、杨嗣、石普等人屡次向傅潜请求增兵,傅潜都不给,所以他们也无法扩大战果。辽军则继续南下,攻略宁边军(今蠡县)、祁州(今安国县)、赵州(今赵县),少数骑兵竟然出现在邢州(今邢台)、洺州(今永年东南)之间,深入宋境达五六百里。老百姓被惊扰,扶老携幼争相入城,“镇、定路不通者踰月”。傅潜在定州,麾下有步、骑共八万余人,士兵们自置铁挝、铁锤,争相准备出战。而傅潜畏懦,闭门自守,将校请战的,“辄(念哲,则的意思)丑言骂之”。宋朝廷也屡次遣使,督促他出兵,合击辽军。定州行营都部署范廷召等人屡次请战,傅潜都不听。范廷召甚至怒骂傅潜说“公性怯,乃不如一妪耳!”(你性情怯懦,还不如一个女人!)傅潜不得已,分骑兵八千、步兵二千,给范廷召指挥,并许诺以大军为后援。然而他却没有兑现承诺。范廷召从中山(今定州)出兵击敌,在宁边军(今河北省蠡县)与辽军主力相遇,血战数日,援军不到,只得求援于高阳关都部署彰国节度使康保裔,康保裔即领兵前往,到瀛州(今河间)西南裴村。然而范廷召已经被打败撤退了,康保裔不知道,发觉时为时已晚,也被敌人包围,战败被擒。辽军索性在徳州(今山东陵县)、棣州(今山东惠民)渡过黄河,烧杀抢掠淄州(今山东淄博西南)、齐州(今济南)一带,然后才扬长而去。

  这一战宋军损伤将近两万,枢密使王显和傅潜有旧交,很庇护他,关于他的奏折,总是不上报。直到十二月,宋真宗被迫下诏御驾亲征,他才知道杨延昭、杨嗣、石普等人的战功。工部侍郎集贤学士钱若水弹劾傅潜,建议将傅潜斩首,然后提拔杨延昭、杨嗣等人,将士才会用命,敌人才会害怕,这样一定会很容易地将敌人驱除出去,边疆才会地到安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