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真相揭秘》
第34节

作者: 高山水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7-12 14:53:06

  崭露头角
  杨文广为官近三十年,才因为战功,被提升为武将职位中排在倒数第四位的殿直这么一个小官。而在这次讨伐张海的战役中,他究竟立了什么功,已经无从考证了。那么杨文广究竟是因为才疏学浅,还是因为没遇见伯乐,才这么不走“官运”的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杨文广不走“官运”的原因,是没遇见伯乐。在征讨张海的战役中,他遇到了第一个伯乐一一韩琦。
  韩琦是当时的陕西安抚使,他是抗击西夏的宋朝名将。澶渊之盟后,宋、辽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和平状态,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宋的西面又冒出了个西夏。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一个小国,党项族是羌化的鲜卑族。在唐朝末年,党项酋长拓拔思恭因为镇压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有功,被封为静难军节度使,世袭夏州,并被赐唐朝宗姓一一李。其后人李继迁归顺北宋,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实力大增。他的儿子李德明继位后,宋朝赐他国姓赵。德明死后,赵元昊继位,羽翼已丰,多次发动对宋朝的战争。他于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虽然只是一个占据今天的青海、甘肃、陕西、内蒙古和宁夏交界地带的小国,只拥有二十余个州,但是它的危害极大。赵元昊曾经说过:与宋朝保持战争状态是有好处的,小可以任意掠夺财务人口,大可以扩展疆土。这样,西夏就成为宋朝的又一大边患。在抵御西夏的战争中,最有名的宋将要数范仲淹、韩琦和狄青了。当时军中流传一句话:“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里的“一韩”指的就是韩琦。

  在平定张海的起义时,宋朝先是未予足够的重视,等到他做大,焚掠京西数十个州县,宋朝才派出禁军予以剿灭,杨文广便在禁军之列。但是张海的义军具有明显的流寇性质,他们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机动灵活。他们清一色都是骑兵,日行一二百里,当马匹困乏时,就地抢掠民间马匹换乘,使官军疲于奔命。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张海的起义军得到光化军(今湖北省光化县)戍卒邵兴的起兵相应,声势更加浩大。宋朝眼看派遣中央禁军围剿无效,只好调遣韩琦统一指挥西北军联合禁军共近万兵力,共同围剿。历经四个月的战斗,朝廷才平定了张海和邵兴。张海部不过千人,邵兴部也只有三千人左右,所以这本不应该算是什么大的胜利,但是张海等人对宋朝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苏辙在事后四十三年后的粗略统计,张海的起义给宋朝带来了数百万贯的经济损失。在此次战役中,不知杨文广是如何表现的,但是他给韩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他留在了身边,带到了陕西前线。

  据《宋史》记载:到了次年六月,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任陕西宣抚使,和杨文广谈了一次话,十分赞赏他,当即把他留在了帐下。当时杨文广和范仲淹说的是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有几点是可以推测的。第一,杨文广很可能是得到了韩琦的推荐,否则以杨文广一个小小的殿直的身份想见贵为宰相、名满天下的范仲淹是非常困难的,何况是在范仲淹上任之初就和他交谈一次呢?第二,杨文广确实有才,他抓住机会,显露了自己的才华,赢得了上司的器重。第三,范仲淹是一位堪称伯乐的领导,他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不但杨文广这样的低级军官能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就连狄青这样的普通士兵也会被他破格提拔,委以重任。

  有句古话是“位卑莫敢忘国危”,现代也有句明言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杨文广虽然官职卑微,但是他不忘国危;他身处基层,对宋朝军事上的各种弊端有深刻的了解,他的一番话打动了范仲淹,受到了领导的赏识。
  不知道杨文广是运气好还是运气不好,他没有赶上宋和西夏的几场大战,在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庆历二年这三年间,宋和西夏展开了三川口(今陕西省延安境内)、好水川(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西北好水)和定川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中河乡)三场战役。这三场战役均以宋军的惨败而告终,而且宋军中许多名将及将门之后都在这三场战役中阵亡或被俘。但在这些名将纷纷陨落的同时,也会有一些新星冉冉升起。经过这三场战役,宋朝也诞生了一位名将——狄青。他在庆历元年前还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右班殿直,而宋和西夏的战争给了他崭露头角的机会,此后他扶摇直上,在庆历二年他已经是秦州刺史、泾原部署、泾原都监兼知原州,为最终成为一代名将奠定了基础。

  杨文广没有赶上宋和西夏的大战,既躲过了可能战死沙场的劫难,也丧失了一展身手的机会。他不得不再次默默无闻的等待机会,这一等又是十年,对于已经过年过半百的他,还会有机会证明自己的价值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