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第6节

作者: 含笑看吴钩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开战后,作为进攻方的袁术,先是把主力屯于封丘,然后命部将刘详带一支兵抢占附近的匡亭(今河南长垣),以形成犄角之势。袁术的战术设想是,曹操势必会率主力前来封丘,寻求与他的正面决战,届时驻匡亭的刘详则可以在战斗打响后趁机抄曹操的后路,前后夹攻,一举消灭曹军主力。
  可惜这只不过是袁术单方面的主观意愿罢了,而且他显然把对手的智商也拉低到了和自己同等的水平。
  实际上,曹操的部署根本没有如其所愿,总结来讲就是——先易后难,主力首先攻打袁术的薄弱点,也就是孤军驻防匡亭的刘详,吃掉这股敌人后再寻决战,如此一来也就避免了两面作战的被动局面,倘若袁术来救,也可以对刘详围而不打,主力置于中途打伏击。
  日期:2015-04-09 09:39:05
  战况的发展果然如曹操所料,匡亭的刘详遭到攻击后,袁术急匆匆地率主力驰援,曹操顺势以逸待劳,对行军途中的袁术当头予以痛击,遂大破之,袁术只得退保封丘。
  重重地挨了一记闷棍后,没等袁术重新整顿好队伍,各种坏消息纷纷接踵而至。由于孤立无援,匡亭的刘详部遭到全歼,更要命的是,粮道也突然被刘表派兵截断,这一个个不利的战报,使袁军士气顿然受挫,而曹操获悉后当即抓住战机,大举发动总攻,袁军不战自乱,仓皇逃窜,曹操自然不肯放过,挥师紧咬不舍,穷追猛打,袁术一路经襄邑(今河南睢县)狼狈逃进了太寿城,本想依托城池负隅抵抗,怎料从后赶到的曹操却并未下令攻城,而是就近掘开渠水灌城,逼得袁术只能弃城跑路,之后曹操又在宁陵(今河南宁陵)等地接连获胜,狂追六百里,把溃逃的袁术撵得如丧家之犬一般,直至逃到了九江郡才勉强抵住颓势,暂时得以停下来稍作喘息。

  后路已断,南阳是肯定回不去了,此役不仅丢失了这块重要的根据地,还被刘表、曹操等人轮番羞辱,颜面尽失的袁术只得选择淮水流域重新安家,不过幸好附近并没有栖息着像曹操那样的凶猛大鳄,多半只是些任人宰割的小鱼小虾,新败的袁术倒是可以通过欺负他们,求得内心的平衡。
  同年三月,袁术收拢溃散的部下攻入寿春,诛杀了扬州刺史陈温,事后他自称扬州刺史,兼领徐州牧,开始占据九江一带。
  日期:2015-04-09 12:49:56

  【寄人篱下】
  一年后,即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当袁术在寿春站稳脚跟后,孙策找上门来了。
  面对这位父亲昔日的盟友,孙策以一副弱者的姿态,声情并茂地对袁术恳求道:
  “先父昔日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您相会于南阳,结为同盟,后不幸遇难,功业无终。我时常记起他过去与您的交情,希望今后能在您的帐下建功立业,愿您审察我的诚意,答应我的请求。”

  孙策的这番“表白”,说实话并非其真实意愿,毕竟他希望走的是一条独立发展的创业之路,而不只局限于依附在某个势力上,然而受实力所限,目前的他又只能是先这么做,毕竟南方各路军阀中,与孙家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袁术了,虽然事前他也不是没尝试过向其它人寻求帮助,但却均无效果。
  比如说,孙策就曾满怀信心地前往庐江,求见太守陆康,然而陆康根本就不屑与他相见,只是让手下的主簿出来应付了事,遭到如此冷遇,令孙策激愤不已。要知道,其父孙坚可是有恩于陆氏的,任长沙太守期间,为了救援被山贼围攻的陆康之侄,孙坚冒着“越界攻讨”的罪则发兵前去解救,所以陆康算是欠过孙坚的一个人情,而今孙策登门拜访,无非是基于这样的心理:
  我爹和你有旧交,你又是堂堂庐江太守,提携一下后辈,在我张开翅膀尝试第一次飞行的时候,从旁边扶上一把,就当是还当年的人情吧!
  而令孙策料想不到的是,义薄云天的亡父竟交到的是一个薄情寡义之徒。

  日期:2015-04-09 15:45:56
  这对于年轻的孙策来说,着实是一次不小的心灵打击,从中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冷酷无情的乱世中,没人会怜悯你,更没人会帮助你,所有的一切,都得靠自己!
  通过这件事,可想而知孙策在创业之初所面临的困难,无疑比他的父亲当年要多得多,虽然在这样的逆境下,可以更快地成熟起来,但就心境而言,他与青年时的孙坚比,却世故了许多,如果说孙坚看问题的眼光是偱义而为,那么饱尝过人间冷暖,看透了世态炎凉的孙策,则更多地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了。
  身处乱世,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要善用裙带,如蚁附膻;要力行韬晦,掩人耳目;要外乱内整,笑里藏刀;要左右逢源,奉命唯谨;要慎言慎行,独善其身;要低调为人,不卑不亢;要团结众心,其利断金;要生人勿近,熟人勿扰;要网开一面,息事宁人;要不苟私情,当机立断;要先声夺人,杀一儆百;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要先礼后兵,假途灭虢……
  没办法,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啊!
  日期:2015-04-09 15:50:10
  吃过了陆康的闭门羹,孙策就只剩下投袁术这一个选择了。不过他虽然明着对袁术说是想要投靠,但深一层的意思则是在婉转地暗示对方:
  既然我愿意做你的部下,那么当然是想有兵可统,而孙氏的那批旧部就现成地摆在这儿,希望你读懂我的心思,成全我的心愿。
  这一点袁术心里其实也清楚,可他却作了选择性的失聪,既接纳孙策在帐下效力,却又不给一兵一卒,而是找了个理由推托说,丹杨可是一个好地方,我用你的舅舅吴景做了当地的太守,堂兄孙贲为都尉,你可以去那里募兵。
  这席话听起来像是在耍滑头,也许袁术和陆康的想法一样,都认为孙策只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成不了什么气候。把他打发去丹杨,如果真能闯出一番事业倒也罢了,否则就由其自生自灭吧,至于将孙氏旧部交由孙策统领,岂不是可惜了吗?

  平心而论,袁术根本就无意将孙氏旧部归还给孙策,但他的话中有一点倒是没有说错。
  丹杨,的确是个募兵的好地方!
  日期:2015-04-09 20:53:21
  【精兵之地——丹杨】
  丹杨,秦时名曰鄣郡,汉初因“山多赤柳”,故而更名为丹杨(仅为传说,无从稽考),东汉属扬州刺史部管辖。领宛陵、秣陵、丹杨、江宁、江乘、溧阳、胡孰、於賛、春谷、故鄣、泾、石城、陵阳、芜湖、黝、宣城、歙、句容等县,郡治所位于宛陵。
  丹杨境内群山起伏,包括大茅山和天目山等巨型山脉连绵不绝,还有新安江各支流纵横其中,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都极其复杂。
  由于高山险峻,消息闭塞,文化落后,故而丹杨的民风既朴实又刚劲。百姓虽为南民,可彪悍程度丝毫不亚于北人,为了躲避官府的压迫,他们选择了举家迁入群山之中,又出于自卫和反抗暴政的需要,使之个个“好武习战,人人“高尚力气”,战斗意志异常顽强,遇上官府出兵讨伐时,进则群拥而上,漫山遍野,退则“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这种纯粹的游击战术被丹杨的山民运用得犹如猿猴腾木,使负责围剿的官军时常无功而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