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北洋》
第2节

作者: 野芒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同治四年。”
  “噢,那今年正是二十一岁。”
  “是。”
  “听你口音像是安徽人?”
  “安徽合肥人。”
  “噢?”李鸿章声儿忽然高了起来,在椅子上向前倾了身子问道:“你也是合肥人?”
  荫昌看李鸿章脸色变了正色儿,也插嘴帮衬道:“合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确为英雄辈出之地呀。”

  李鸿章也生在合肥,所以时人多称之“李合肥”。这时却对荫昌的马屁权当没听到,只盯着眼前这位小同乡问道:“你祖上是……”
  段祺瑞躬身答道:“回中堂大人。祖父讳名段珮,做过准军统领,授振威将军。当年也曾跟随中堂大人平过捻子,家父段文杰如今在家种田。”
  “噢!”李鸿章一拍椅子扶手,满脸喜色溢了出来:“可是刘铭传‘铭军’里的段珮段韫山么?”
  “正是。”
  “哈哈哈。”李鸿章几步来到段祺瑞跟前,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点头道:“依稀带着乃祖当年的神采。哈哈哈,没想到在这儿遇到旧部后人,着实让人欢喜不尽。”

  日期:2013-04-21 10:12:14
  段祺瑞急忙退后两步,跪倒在地施了一个大礼。
  李鸿章心中透亮,知道段祺瑞这是替祖上向长官行礼,也是晚辈向长辈行礼,心中暗道这小子伶俐知趣,越发高兴,急忙伸手把段祺瑞搀了起来,问道:“听说韫山已是故去了?”
  “故去六年了。”

  “噢。”李鸿章点点头,回到座位上坐下,满意地长出了一口气:“到底是将门出身,没有辱没祖宗。”
  “学生惭愧。”
  李鸿章有了十分兴致,又询问起战阵操法、临敌用兵事宜来,段祺瑞平日里少言寡语,此时面对名头儿震天价响的李鸿章,却是不慌不忙,从从容容一一答过。李鸿章连连点头。
  眼见李鸿章高兴起来,李宗濂几个只愿他更加欢喜,以淡了适才的不快,也道:“段祺瑞确是可造之才。十五岁时,就曾独自一人步行两千多里,从安徽宿迁一路去了山东威海,投奔叔父当兵,可见年少时便坚韧耐苦。进武备学堂后诸般用功,如今已成学堂诸子之翘竖,娴熟各项操法,精研各类战法,对炮台工程做法及测绘算法,也无不洞悉要领……”
  李鸿章哈哈笑着,突然道““好好,贼娘好好地搞。”
  观操棚里,有几个人顿时呆了,不知说得好好的,中堂大人却冷不丁冒出这么一句粗话来,就连段祺瑞也是一愣。
  李宗濂是久随李鸿章左右的,自是熟悉李鸿章的怪性子,对下属、晚辈或是亲近人等,如是喜欢的,常常张嘴便是“贼娘好好地搞”。因此李鸿章身边的人,得了这一声骂,无不高兴得心花怒放,因为中堂自此便把他当成自家人了。

  李宗濂笑着对段祺瑞道:“中堂让你好生努力。”
  段祺瑞道:“学生牢记在心。”
  李鸿章道:“我淮军将勇历经血战,立下了不世之功。后人也当承继祖上血性,好生历练,以建功立业,光大门楣!”
  段祺瑞恭敬地连声答应。李鸿章又教导了一番,方挥手让他去了。
  望着段祺瑞走远,李鸿章满意地拍着椅子扶手道:“此子着实不错,性子沉毅果敢,又熟知军事,俾其造就,是个可用之才。”又对荫昌、李宗濂道:“眼下天下扰攘,列强环伺,正是用人之机。我军强盛,全仗此等年轻才俊。本部堂看这武备学堂里边,段祺瑞,噢……还有王士珍、冯国璋几个皆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是可造之材,你等应好生教导、多加培植才是。”
  李宗濂连连说是。
  李鸿章起身出了观操棚,向着自己那顶银色顶子皂色盖帏的八人抬轿子走去,李宗濂急忙上前打起轿帘,李鸿章上了轿,轿夫抬起朝山下走去,李宗濂几个步行跟在轿子后边。
  这时,风依然刮得紧,雨却小了许多,下山的路上虽说一溜儿全是人,但都肃然无声,一派森严气氛。
  突地,轿子里边传出李鸿章的吟诵声来。声音里带出几分苍凉、也透着几分豪迈。

  “丈夫只手把吴钩,
  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
  哪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
  几人从此到瀛洲?”
  日期:2013-04-21 22:33:55
  第一章 袁世凯:段祺瑞是个人才
  一 、下马威

  光绪二十一年。
  冬日。
  东边微微露出些鱼肚白来,四下里依然幽暗静寂。摇曳的灯影里,影影绰绰地看得出,细碎的雪花儿飘飘扬扬。尖利的风从干枯的树枝上划过,发出一阵阵刺耳的啸叫。
  天津小站还在鼾睡中。
  洋号声骤起,黎明前的沉静和鼾声顿时便碎了。军营里骤然一片声地吆喝:“快起!快起。集合了,集合了!”
  睡梦中的兵卒从床上翻身坐起,手忙脚乱地穿衣、下地,上下收拾,然后绰了枪械往外便跑。
  最南边那间营房首先开了门,刺骨的冷风夹着雪花儿迎头扑了进来。众人打个寒噤,伸了头看去,天还没亮透,雪花儿正漫天乱飞,门前的雪已是积了一扎来厚,不禁啊呀叫起来,流水也似缩了回去。

  哨长的脑袋却伸进屋来喝道:“手脚麻利点儿!袁大人可不比得胡大人那么好相与,违了令让你吃军棍。快着,快着!”
  号声又响了一通,比往前更急了些。众人不敢怠慢,乱纷纷向大营盘操场跑去。多嘴的兵一路跑一路湿哈着骂起来:
  “奶奶个熊,谁这么操蛋?还不到起操的时辰呀?吹什么破号!”
  “腊月风咬人肉,爷的皮都冻酥了。这么折腾忒不地道。”

  “你小子别嘴上没把门的信心胡咧咧,小心袁大人听到了揪下你的鸟来。”
  “操!老子跟小日本面对面动过家什,怕过谁来!他袁世凯捅破天就一个三品虚衔道台。放到眼皮里头都不硌得慌,吓唬耗子呢。”
  住在老左营,传字营、操场河各处的兵卒,皆是一路吵着骂着跑着,向着大营盘操场汇聚过来。
  天津小站原先叫做新农镇,离天津有七十里远近,本来是周盛波兄弟带着盛字营的淮军驻扎屯田的去处。甲午战事一开,盛字营从小站开上战场,没走几个回合便垮了,没再回来。大清朝与日本的这一场大战输掉了底儿,载了老大一个跟头,只得再次割地赔款。一时间,朝廷上下便都动了推行维新、强兵兴武的心思。长芦盐运使胡燏棻收拢淮军余部,又招了些新兵,聚了五千来人,叫做定武军,配上洋枪洋炮,学着西式操法,在小站各处驻扎了,重又练起兵来。前几天,朝廷将胡燏棻调去做了卢汉铁路督办,换上浙江温处道袁世凯做了这儿的督办,定武军也改了名字,叫做新建陆军,继续操练了起来。往日里再过半个时辰才到上早操的时候,所以,号声一响,弟兄们都有点儿手忙脚乱,也闷了一肚皮鸟气。

  到了大营操场,便见四周的灯尽皆亮了起来,明光彻照如白昼一般。阅兵台下,面朝着操场,已是立了一队士兵,这便是督办中军卫队的士兵了,他们皆是高大魁梧,每人腰挂洋刀,手握军棍、威风凛凛,叉开腿立着一动不动。阅兵台的后边,十几杆大清的龙旗哗啦啦随风翻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