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写一写秦汉之际的那些故事》
第45节

作者: 九丰山之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7-25 10:02:14
  五十、张良传奇
  张良,是一个传奇。
  在战国时,张氏一家为韩国的贵族,五代皆为韩国丞相。祖父张开地,事从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响当当的三朝元老。父亲张平,事从釐王、悼惠王,也算两朝开济。只是张良比较倒霉,还没等到做上官六代,韩国就被灭了。他莫名其妙就成了一介屁民,而且还是帝国的黑五类,属于内控对象。
  巨大的落差让张良对新生的秦朝无法产生一丝认同感,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推翻秦朝,光复故国。张良为反秦大业可谓是倾尽全力,以至于弟弟病死都不为其发丧,反而散尽家财雇佣刺客去刺杀嬴政。只是因为有荆轲、高渐离的先例摆在那里,谁都知道刺秦王的风险不是一般的高,所以给再多的钱也没人愿意干。

  没人愿意干,张良就自己干!他亲自跑到淮阳一带,拜见了一个叫仓海君神秘人物。这个仓海君是当地东夷部落的酋长,属于秦朝体制外的地方实力派。更重要的是,他也不满于秦朝统治,所以张良一番游说之后,他立刻同意帮助张良。仓海君给张良推荐了一个大力士,让他帮张良去杀了嬴政。
  这个大力士是一个牛人,如果他生在希腊,那么今天的奥运会上很可能就会多出一个田径项目——“飞锤”。因为此人的独门绝技是将一柄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铁锤用臂力掷出,并准确击中远处的目标,这是力量和技巧的完美结合!
  但张良不是顾拜旦,他是个革命者。在革命者的眼里,这个飞锤哥不是运动员,而是一门完美的活大炮。于是,一个简单的刺杀计划诞生了——
  张良首先通过各种途径,提前得知了始皇帝出巡的必经路线。经过一番分析,他选择了一处最易于下手的地方,带着飞锤哥提前在那里埋伏下来。
  张良选择的地方名叫博浪沙,今天是河南省原阳县的省级森林公园。两千年的时光大概并没有让那里的地形地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个公园里,你能够看见到处是葱茏的树木,十分便于隐蔽;而在大路的一旁,有一片连绵的缓坡高地,是投掷射击的理想场所。当然,这样的高坡也有不足,它要求投掷者必须将铁锤扔出很远的距离,否则就很难逃脱秦军侍卫们的抓捕。由此可见,如果当年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话,铁锤哥的记录到今天都不一定有人打破。

  两个人就在这密林中蛰伏了很久,直到秦始皇的车驾出现在官道上。
  车驾一出现,张良就后悔了,他意识到自己的计划中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始皇帝的车驾中有许多一模一样的辒凉大车,而他自己却只带了一把铁锤,究竟砸哪一辆车好呢?那时的张良做事有些鲁莽,计划制定得太草率了!
  不得已,张良只得让飞锤哥对准一辆装潢最精美,防卫最严密的大车砸过去。百十斤重的铁锤当场把那辆车砸了个粉碎。
  这就是著名的博浪沙飞锤刺秦案,当年秦始皇终期一生都没有知道此案的真凶是谁,现在终于有了答案——张良对此事件负责。
  但是,被砸中的只是一辆用来吸引刺客注意力的副车,始皇帝根本不在里面,所以刺杀最终没有成功。不过这件事依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嬴政大怒,下令大索天下,抓捕一切犯罪嫌疑人。张良等人只得隐姓埋名,亡命天涯。
  日期:2013-07-25 10:02:37

  写到这里时,正想到去年的一则新闻,潜逃多年,有十条人命在身的“爆头哥”周克华在重庆被警方击毙。据报道,周克华最后一次作案后,仓皇逃入重庆歌乐山藏匿。旋即数千军警就围山搜捕。数天后,周克华实在支撑不住,溜下山来企图逃跑,就被打死了。
  我不由感叹:一个罪犯,生在今日是何等不幸,纵然跑到天涯海角,丨警丨察也能动用各种技术手段把你找到。而在两千多年前,纵然你刺杀了国家领导人,只要当场能跑掉,接下来基本上就跟没事人一样,爱去哪儿就去哪儿。
  张良就是这样,更名改姓跑到了下邳,非但不躲起来,还闲来没事到处瞎溜达。也是他命好,这一溜达,就遇上了一个奇人!
  日期:2013-07-25 13:27:16
  五十一、黄石公授兵书(1)

  奇人是一个老头,姓名不详,后世称他为黄石公。
  这天,黄石公坐在一座不知名的土桥上思索人生,忽然看见一个玉树临风的小伙优哉游哉朝这边走来,仔细一看,只见那小伙长得眉目清秀,颇有一股灵气。于是黄石公走上前去,突然脱下一只鞋子,扔到桥下面,说:小子,下去帮我把鞋捡来!
  那小伙便是张良,他看得分明,那只鞋是老家伙自己故意扔下去的,居然还要自己帮他捡,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看我长了一张女人脸就觉得我好欺负!
  张良被气得不行,想要去揍那怪老头。可袖子刚刚撸起来,手却又放了下去。想想也对,一个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去揍一个黄土埋到脖子的老头,这可真不是一件长脸的事!于是张良收了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