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33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因而在品评政治家的时候,这两者不可偏废,既不能因为政治家有私心,就否定他们在打江山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也不能因为他们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就不把他们当人了,认为他们毫无私心。比如诸葛亮,你说他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吗?当然不可能,否则他当什么丞相,但也没有必要用非人的标准去比照,这样做的话,世界上就没有一个政治家值得我们敬佩了。可他确实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所以关羽之死或许他要负间接责任,但绝不会像有些人所说的,他设计一个圈套,故意赔上荆州,目的就是弄死关羽。

  此时的后金政权内忧外患。在内危机四伏: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反叛、起义不断;投降的汉官表里不一、左右观望;诸贝勒各行其事,新任大汗根本无法压制;经济上生产力低下,军事上大炮等火器尚无法制造,也鲜有人会使用;宁远战败,军心不振、士气不高。对外举步维艰:蒙古察哈尔林丹汗虎视眈眈,除科尔沁以外,其余诸部叛服不定;朝鲜表面臣服,实则阳奉阴违、心向明国;海上的毛文龙时时袭扰,又苦于无法根除,谍工部队又渗透到了后金内部;八旗大军止步辽西走廊,地域仅限辽东一省,伐明之事陷入僵局。

  综上所述,新汗从努尔哈赤那里接手的绝非是一个蒸蒸日上、国泰民安的后金国,完全是一副烂摊子。
  在这种情况下,岳托和萨哈廉也有心要进行改革,施展抱负,在跟四大贝勒接触以后,发现阿敏和莽古尔泰可能连后金国的现状都闹不明白,除了添乱,什么都干不了,对他们根本不屑一顾。而皇太极则是智勇双全之人,亦有改革的愿望,他们认为也只有皇太极能拿出魄力和才干解决这些问题,或许出于这种考虑,转而支持了皇太极。

  另外,代善应该也知道后金国是一副烂摊子,或许他对自己没有信心,或许他拿不出这么大的魄力来扭转乾坤,反正是不怎么想接手这副烂摊子,岳托和萨哈廉完全有可能已经跟代善沟通过了,了解到了这一点,只是代善此时权衡不定,这两人才稍稍推波助澜一下。否则,若是代善既有魄力,又有想法,还有才干,岳托和萨哈廉是断不会转而支持皇太极的。

  皇太极看似胜券在握,但现在的问题是,只要三大贝勒不点头,他也当不上大汗。这个时候皇太极再次开出了条件:废除八和硕贝勒会议,改为四大贝勒联合执政。
  前文所述,八王共治制度是由八位旗主共同治国。如果按照这种制度执行的话,四大贝勒只不过占了一半的票数,而现在改成四个人共治,比起八个人来说,权力要大很多。三大贝勒跟新汗一样,共同接受朝拜,共议国政,不分君臣,反正八王制度当中,八王所有的权力现在都改成了四个人。所以,八和硕贝勒共治国制度从来都没有真正实行过。

  三大贝勒欣然接受了这个条件,就算不是大汗,但是也拥有跟大汗差不多的地位,双方一拍即合。在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天,议定皇太极为新任大汗。当然,皇太极在形式上稍稍推让了一下,然后登极,改次年年号为天聪元年。
  皇太极登极之后,立刻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平分镶白旗,前文已述。
  新任旗主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皇太极亲领,一说是豪格统领。我的看法:越是当婊子的,就越是想立牌坊。越是违背了八王制度的,就越是要凑满八个旗主,所以豪格很可能就是新任旗主。
  第二,调旗。

  身为大汗的皇太极,所拥有的两白旗地位最为低下,反而是三位小弟所领的两黄旗地位最高,而且黄旗又代表皇权的威严,这当然不行。于是皇太极把两黄旗和两白旗对调,所属人员不更变,只改变旗色,也就是原来穿黄衣服的脱了黄衣服,穿上白衣服,原来穿白衣服的换上黄衣服。黄旗变为白旗,既变颜色,也变正、镶;白旗变为黄旗,只变颜色,不变正、镶。具体来说,正黄旗变为镶白旗,镶黄旗变为正白旗;正白旗变为正黄旗,镶白旗变为镶黄旗。这次改旗事件对日后后金的政局影响不小,尽管原来的两黄旗变为了地位最低的两白旗,但是所属人员毕竟是原来努尔哈赤所统领的人数最多、最精锐的亲军,这种心理上的优越感是绝不会在短期内消失的。观努尔哈赤死后到顺治皇帝亲政(1651年)前的后金政局,不论是黄旗得势,还是白旗得势,蓝旗和红旗都迅速败下阵来,只有两黄旗和两白旗的斗争一直比较激烈,这跟此次换旗不无关系。这也是满清入关前三次大规模换旗的第一次。

  皇太极初期,经过变更以后的各旗旗主重新出炉:
  正黄旗旗主:皇太极
  镶黄旗旗主:豪格
  正白旗旗主:多铎
  镶白旗旗主:阿济格(多尔衮在此旗中)

  正红旗旗主:代善
  镶红旗旗主:岳托
  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
  镶蓝旗旗主:阿敏
  故而时人云皇太极:“虽有一汗之虚名,实无异整黄旗(正黄旗)一贝勒也。”
  日期:2012-10-03 23:58:21

  正当多尔衮三兄弟沉浸于宠爱他们的父亲过世的悲痛情绪中的时候,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二日,早晨七点至九点,接踵而至的第二个噩耗又再次给他们沉重的打击——他们的生母阿巴亥被逼殉葬。
  史书对此事讳莫如深,言语含糊不清,大体可分为两种说法,第一是说努尔哈赤有遗命,阿巴亥自杀;第二是说努尔哈赤把遗命留给了四大贝勒,在四大贝勒的干涉下,阿巴亥自杀,或云直接杀了她。
  无论如何,所谓的“遗命”是肯定不存在的。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最后几天,只有阿巴亥是和努尔哈赤待在一起的,四大贝勒如何得知这个“遗命”的?
  再查满洲早年的习俗,尽管也有妻妾随夫殉葬的,但很少有大福晋,若是子女尚且年幼,更是不会殉葬。努尔哈赤死后,除了阿巴亥以外,只有两位没有子嗣的庶妃殉葬,其他的妻妾一个没动。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阿巴亥不会是自杀,而是他杀,至少也是在遭受胁迫的情况下自杀。凶手当是四大贝勒无疑。
  问题是四大贝勒为何下此毒手?因为阿巴亥阻挡了四大贝勒的道路。根据努尔哈赤生前的设想,死后的政局应该是八和硕贝勒治国,而阿巴亥的三子各领有一旗,镶白旗至少原定是归多尔衮的,这就在会议中首先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再有个别大贝勒没有把持住,投靠了他们,那么剩下的几家即使联合起来也很难扳倒他们。加上阿巴亥又有太后的名分,这股势力无疑是各系统中最强悍的。

  但现实发生的情况则是四大贝勒联合执政,完全抛开了八王会议,这跟努尔哈赤生前的设想完全不一样,很明显,这根本就是一场政变。为了保证这场政变的成功,就必须先杀死阿巴亥。
  因为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死前唯一接触的亲人,努尔哈赤若真留有什么遗命,她是最有发言权的。加上皇后的名分,登高一呼,应者云云,八王制度是有机会付诸实践的,四大贝勒在道理上就吃了下风,想要四人联合掌权,更是困难重重。而且阿巴亥可能跟代善关系不错,尽管不一定有那种关系,但是要说联合也并非没有可能,阿巴亥同样可以开出类似共治的条件,抬高代善的地位,以争取他的支持,这是其他几位大贝勒不愿意看见的。

  更要命的是这个事情还不能往后拖,徐图之。因为越是往后面,多尔衮三兄弟的岁数就越大,等到他们长成了,再要动他们就更难了。总之,越是往后面,四大贝勒就越是危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