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夺宝之宋徽宗的暗语》
第22节

作者: 雷立刚
收藏本书TXT下载
  看着这幅宋人张择端所作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我简直不敢相信竟会出现在这里,从不口吃的我,居然略有些口吃起来,颤声问马大哥说:“不……不是都说《清明上河图》真迹在故宫里吗……怎……怎么竟会在这……这里?”
  马大哥看我如此目瞪口呆,顿时一乐,难得地大笑起来,说:“雷先生,我可并没说这是真迹啊,但也同样算是文物珍品!”

  马大哥毕竟主管慕田堡古董收藏多年,四处出击拍买名画,对于《清明上河图》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们: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千余年来,《清明上河图》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现在,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

  不过最著名的是以下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作者张择端,是宋徽宗时宫廷画家。真迹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所以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第二个版本是“吴门四家”之一、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
  “仇本”也是后世众仿作鼻祖,明人笔记载,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作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
  仇英仿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如今互联网上流传的很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图图片,其实便是这个版本的作品。

  第三个版本是在乾隆元年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

  同时,由于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
  这个版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称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接着,马大哥得意地一笑,说:“而我这个版本,可以说,除了真迹,就以它最为珍贵,因为,它是宋徽宗亲自临摹的!”
  这一说,如同一个炸雷,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诧得哑口无言!
  看着我们似乎都将信将疑,马大哥接着侃侃而谈:

  张择端,字正道。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其擅长绘画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那繁华的景象。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由于特别喜欢《清明上河图》,加之宋徽宗自己本身就是大画家,于是,他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临摹《清明上河图》的人。于是也就有了这一幅徽宗亲摹本。
  清明上河图
  日期:2012-10-9 20:32:00

  26
  命运坎坷的溥仪
  宋徽宗临摹完《清明上河图》后不久发生了靖康之变,,金人攻占了汴京,《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及徽宗亲摹本,和其他许多宫廷珍宝一起,被卷入金人地区。
  从此,这两幅珍品画卷,一直遭遇离奇,波折横生,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
  明嘉靖三年,《清明上河图》徽宗亲摹本转到陆完的手里,陆完是那时的一个大官,历任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可是,奇怪的是,陆完得到《清明上河图》徽宗亲摹本不久,便染病而死,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徽宗亲摹本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

  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庆,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王庆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徽宗亲摹本。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庆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
  当时专横跋扈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徽宗亲摹本,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庆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
  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忬,让他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忬不予理会。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从而证明是赝品,使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迁怒于王忬,后来寻机将王忬害死,临摹此画的王庆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狱中。
  实际上,陆夫人不久也死去了,陆家衰落,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徽宗亲摹本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徽宗亲摹本被收入明朝皇宫。
  其实在那时,就流传一个谣言,说宋徽宗在临摹《清明上河图》时,故意对原画稍微做了改动。宋徽宗是信道的,请来道士和西域胡人,在他临摹《清明上河图》时做法,施加了一个凶险的秘咒暗语,凡想要私占那幅徽宗临摹图的,都将遭受血光之灾。所以从陆完到严世蕃,得了那画,都家族衰亡。
  “既然如此,大家为什么还要去争抢那幅画呢?”我忍不住问。

  “据说因为画里的秘密,指向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宝藏,比古往今来所有传说中的宝藏,都更大,大到足以改变这个世界。”马大哥回答。
  接着,他继续说了下去:
  清朝时,几经碾转,最后《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和徽宗亲摹本,都收入清宫,1911年以后,这两幅画卷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盗出宫外,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
  1932年3月,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于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和徽宗亲摹本,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伪皇宫的“辑熙楼”,度过了长达13年的时光。
  “辑熙”的名字是溥仪自己起的,“辑熙”二字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溥仪认为,“辑熙”的“熙”字,与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仪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华和治国方略,因此,“辑熙”二字的含义不言而喻,溥仪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复满清大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