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中开头猜不到结局,聊聊我的同学们选择外企、央企或企的十年之后》
第7节

作者: 八卦阿八卦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就说互联网吧,先说 QQ, 当年叫 OICQ, 你说它借鉴了 ICQ,我同意,名字都类似。但当年还有好几个类似产品比它起步更早,用户更多,却败给它了,比如有一个叫 PICQ 的,还有一个叫做什么 Q 的。为什么,因为比起纯粹抄袭 ICQ 的同行, OICQ 有独特的创新,比如简单的界面,比如“查找在线网友”功能,是 ICQ 没有的,ICQ 主要靠聊天室认识网友。当时上网的人还不多,素质普遍比较高,大家聊天欲望强烈,找人聊天不容易,同时隐私担忧比较少,查找功能非常受欢迎。看帖子的老网友,估计没有几个人没用过这个功能的。OICQ 的创新更符合中国的情况,所以它成功了,它那些只知道模仿和复制的对手失败了。

  你说阿里巴巴模仿 Paypal,我笑了。这俩有可比性么? 你是想用支付宝比Paypal?还是想用淘宝阿里巴巴比ebay?
  在这里,我又想告诉你,概念的借鉴不等于抄袭,马云在上述每一个战场上都有很多成功的本地化创新,否则就不会有今天的淘宝帝国。比如淘宝免费开店,实名认证。比如支付宝的收货再确认付款功能。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那些宣扬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是抄袭的,往往是外行媒体找噱头炒作,内行听了都笑掉大牙。开心网标志性的转贴模式和游戏,并不是媒体炒作的那家海外“原型”的重点功能。微博和推,区别也大了去了。至于微信,创新性更明显。咱就不细说了。
  借鉴概念是很正常的,毕竟美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更成熟,不太可能一个好的概念完全没人想到过,留给比美国晚起步好几十年的中国人,把“借鉴”发挥为“抄袭”,太幼稚了。只有业内人士才知道,再好的概念,也需要本土化的创新,更重要的是,需要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推广模式。这里面,每一环节都是创新。
  你又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3年的现状,稍微谨慎一点儿的用户都不会选那家私企。另外,技术和创新完全是两个概念,我没说中国人技术不行。”
  我又笑了,你知道国外创业企业的平均寿命么?据我了解,比中国企业也差不多,你这个三年的数据问题太大了。何况,即使用了系统以后公司出问题,只要行业还在,售后维护升级的需求肯定是有人做的。不可能出现企业存在需求,没人满足的情况。

  最重要的,选择中国工业系统,代码掌握在自己人手里,有些软件甚至可以开源。不用担心后门、各种暗箱和间谍活动。别告诉我这种事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大上系统里不存在哦,小心我又用案例打你的脸。
  日期:2014-06-08 19:11:02
  接着说 B 的第二个问题吧,太把“技术”当回事儿了。
  看到某几个 ID 试图激怒我,感觉很好笑。“技术”和创业的问题,看来还是要说完,否则很容易被这些 ID 断章取义。
  站在老板的角度,我也会鼓励技术主管培养某种程度的“技术优越感”。所以我们尽量不让他们操心无关的事情,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因为技术优越感本身是非常可爱的。有了技术优越感就有不服输的劲头,高难度项目来的时候,不用动员,技术人员也会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战。
  带一个有点狂的技术大牛出去做售前,可以让客户看到,我们的人对于技术的执着和热爱,哪怕大牛滔滔不绝的技术词语,客户根本听不懂,也有助于建立信任。
  但是,这种信任有一个大前提,就是除技术大牛之外,对方公司还要有不那么“执着于技术”的高级销售、主管或者老板。
  我前面说了,除非所在的行业对技术特别敏感,那老板是技术狂人也无所谓,因为这种情况下,客户会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销售做的粗糙点,也不影响。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客户眼里,备选公司都差不多,哪家公司好交流,就容易倾向于谁。
  刚开始和客户建立信任的时候,做技术的人不服输的劲头,反而成了劣势。这跟“一根筋”眼中的拉关系搞潜规则,还真不是一回事儿。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两个销售找你推销保险,一个说:“我们公司的产品线非常好,最适合中国国情,您了解一下吧。”一个说:“现在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确实有相似的地方,您选择我们,就是给我个机会,我给您推荐最合适的。”你愿意和哪个聊天?
  B 从心里无法接受客户被“烂公司”忽悠,把自己的公司和烂公司相比较,也无法理解客户对技术的“不那么感兴趣”,另外对原先外企的某产品也总是有点无法割舍的感情。所以不管她掩饰得多好,她这些心理活动和情绪波动都成了销售的障碍。
  在我这个外人看来,就是牢骚越来越多,越来越偏激,客户那边的朋友,一个也没处下。
  自己的力量不够,有时候就要借助合作伙伴。在 B 创业的年代,她的外企背景还是挺有号召力。也有销售出身的合作伙伴主动找她寻求合作,但是这种合作总是持续时间不长,反而手下大将被挖走了两个。
  B 现状不想说了,也不重要。虽然 b 对某产品热爱依旧,但是国产产品真的已经做得越来越好了。而且,最可怕的是,现在看一看, B 的技术,还真比不上她的同行甚至跳到民企的手下了。毕竟她一直是做实施,优势就是实施经验和对客户行业的理解。而她的手下跳出去以后,甚至要担任类似于架构师的工作,除了模仿外企产品,还要考虑新产品的研发,考虑平台稳定性,从核心上开始搞。这么看看, B 的技术优越感,其实还真是被外企害的。人家做好的产品,你精通怎么用而已,你还能比做产品的更厉害?

  想回答一个敏感问题,这个帖子也差不多了。
  比如这段话“(LZ)其实是要告诉大家在中国会做事是不行的 会来事的才是关键,学问会不会到是其次 ,问题是关系有没有做到位~”

  但实际上,即使是在那些所谓“最发达”的国家里,真正掌握经济和政治资源的人,也都是“会来事儿,会拉关系”的。
  这大概是人类社会规律决定的,简单的利益分配可以靠规则,更复杂深刻的利益分配,就只能靠“潜规则”和利益的制衡。比如总统接受了财团的赞助,不可能不维护财团的利益,但同时也要维护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比如社会大众的利益。那么到底如维护,维护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手段,都是无法写在法律里的。所以总统一定是一个善于搞平衡搞关系的人。这样的人,必定是“一根筋”眼中的滑头。

  做企业也一样,跟据英文版的维基百科上的信息,比尔盖茨的妈妈跟 ibm 的关系,才是微软成功的第一个关键,他妈妈游说当时的 ibm 主席,让年轻的微软获得了开发 pc 操作系统的机会。据说这还是纽约时报披露出来的。pc 操作系统对微软意味着什么,不用说了吧。但是光有关系,肯定是不够的,ibm 不会把系统交给一个不靠普的公司。
  但是反过来说同样也是成立的,那就是,当年靠普的公司肯定不止一家,但是微软只有一个。
  苹果的崛起,也同样离不开一名慧眼识珠的销售天才兼投资人。
  能看原版英文书的同学甚至可以搜索一下美国畅销书里,专门教人搞 Networking 的书有多少,里面说的东西与我说的有没有区别。

  不过,光有关系,起码在我们这一行,是远远不够的。
  我前面说了,骨干人员的技术优越感,是科技公司成功的一个关键。
  而好多有“关系”,做销售出身的老板,做技术公司也失败了,就在于,他们不敢培养技术主管的优越感。
  他们怕技术主管膨胀了,就不好控制。这些人往往喜欢用两个技术主管相互制约阿,强化公司的行政管理氛围阿(比如提拔围着老板转的行政人员做高管),随意变动项目(啃过硬骨头的技术大拿就调开,让弱一点心腹吃现成)之类的办法“控制”技术主管。
  事情做不好,别人不会老给你机会的。这样的公司,倒下的也见了不少,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