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惊梦(《明末那些事儿》之二),历史上最纠结惨烈的“三角虐斗”》
第6节

作者: 赤脚踏沧浪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超级白胖的人。
  可怜的福王朱常洵,也许长得胖并不是你的错,可当全天下的人都饿得皮包骨头的时候,你却胖得像一头乌克兰大白猪,那可就不仅仅是遭人嫉妒——人们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自己极度贫困的根源,想起了自己因冻饿而死的亲人。

  李自成、刘宗敏等人两眼放光,狞笑着,吩咐手下人把朱常洵绑上,剥光洗净,抬到秤钩下一称,正好净重三百六十斤。
  李自成命人从后花园弄来几只梅花鹿宰了,把鹿肉跟福王的肉放在一口巨大的锅里烹煮,美其名曰“福禄宴”,与将士们兴高采烈地大吃大嚼。
  事后,农民军将王府的粮食及金银财宝,用了几千辆车,拉了半个月,才全部运走,然后把这座凝聚着民脂民膏的福王府邸付之一炬,熊熊大火三日不熄。
  有人建议,应该把朱常洵的悲惨遭遇写进教材,必读对象为富二代。至于穷二代,则坚决不能让他们知道,人肉还可以与鹿肉混合在一起吃。

  正当壮年的朱由崧已经顾不上老父亲了,凭着一股急劲,他缒下城头,向北逃逸。望着王宫冲天的火光,他知道父亲必然遇害,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一辈子养尊处优的福王,已经五十三岁的朱常洵竟死得这样惨绝人寰!
  朱由崧甩甩眼泪,不敢停留,一路狂奔,途中又遇上几个散兵游勇,衣服、财物全被掠走了,只保留下一条小命儿。他赤身裸体,跌跌撞撞,一个人狼狈地逃到怀庆(今河南沁阳)。
  陷在洛阳城里的妻子李氏上吊自杀。过了几天,在田成、张执中几名太监的保护下,朱由崧的嫡母邹氏也来到了怀庆。提起老福王朱常洵的惨死,一家人哭得昏天黑地。
  在京城的崇祯帝朱由检听到这一噩耗,悲伤得三天未能上朝,吩咐河南地方官为朱由崧无偿提供住处,馈赠衣食,决不能亏待自己这位堂兄。

  崇祯十六年(1643)七月,崇祯帝颁旨让朱由崧袭封福王爵位。为了安慰堂兄,他亲自从宫内挑选出一条最好的玉带赏赐给朱由崧。
  安定的生活仅仅过了两年多,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的军队又打了过来。在一个风疾天黑的雪夜,大顺军制将军刘芳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了怀庆城西门,城内火光四起,一片大乱。
  从睡梦中惊醒的朱由崧一跃而起,在亲兵侍卫的扈拥下,带着自己的母后邹氏,不及携带任何物品,随着逃难的人流踉踉跄跄逃出东门。
  在惊恐混乱中,朱由崧跟母后邹氏被随后追来的大顺兵冲散了,朱由崧一个人深一脚浅一脚的落荒而逃。——这就是后来东林党人指责他“不孝“的原因。
  在求生欲望的驱使下,朱由崧拔腿狂奔。但他体态太肥胖,没跑多远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连脚也抬不动了,躺在雪地里直哼哼。
  正在彷徨焦急的时候,一同逃难的一个皮匠,名叫常应俊,动了恻隐之心,把朱由崧背起来,在雪地里跋涉了几十里,才脱离险境,捡了条命。常皮匠一直把他护送到卫辉(今河南汲县),投奔封地在那里的潞王朱常淓。
  朱常淓是万历皇帝的侄子,朱由崧的堂叔。
  他刚把惊魂未定的朱由崧安顿好,就听到远处隐隐传来炮声。李自成从西安出发东征北京的大军,逼近了卫辉府。
  崇祯十七年三月,大难临头的潞王收拾行囊,放弃封地,带上朱由崧向南跑路。因为京城危在旦夕,向北逃难的路已被阻断。

  急急似惊弓之鸟,忙忙如漏网之鱼,他们渡过黄河,一路奔波,好不容易来到了南京北边的淮安。
  终于可以喘口气了。这里是淮扬巡抚路振飞的防区,由于路巡抚调度有方,尽职尽责,淮安一带仍能保持一片安宁。
  这时,先后逃难到淮安的宗室还有周王与崇王。各位王爷都有家眷随行,热热闹闹,并且带有厚重的行李。唯独朱由崧孤孤单单,只有皮匠常应俊、太监田成等几个人随行,一个个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特别是囊中羞涩,身无分文,成了一伙名符其实的流浪汉。
  为了填饱肚子,朱由崧向堂叔朱常淓借贷了几百两银子。现在,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能过上富足安稳的生活。如果朱由崧会唱歌,下面这首歌肯定最能代表他此时的心声: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可是,贫困潦倒的的朱由崧并不知道,就在不远处,有一双眯缝着的小眼睛正窥视着他;这个人的出现,将彻底改变朱由崧的命运。
  日期:2015-03-28 10:43:17
  【0098】
  第二章 朱由崧不容易(3)
  ▲ ▲ 大太监卢九德
  这个在附近窥视朱由崧的人,不是一个正常人,而是崇祯帝派来守备凤阳的大太监卢九德(曾挨过一刀)。
  守备凤阳太监卢九德,绰号“胎里红”,也算是凤阳的二把手。因为气闷,卢九德从娘胎里带来的脸上这块红记,更加显眼。他为福王朱由菘抱打不平:
  凭什么不立血统最近的福王朱由崧?还到处宣扬他不忠不孝,浑身毛病。确实,从怀庆逃命时,他跟自己的母后邹氏失散了,但那是被乱兵冲散的啊,而不是故意抛弃。这两年,朱由崧寄人篱下,四处逃窜,惶惶不可终日,容易吗?
  福王朱由崧是卢九德看着长大的。年青时卢九德曾经伺候过老福王朱常洵,并深得朱常洵宠爱。现在老福王死了,他一直在关心着小王爷朱由崧的命运。
  前几天,卢太监才获知小王爷朱由崧来到了淮安。带着一腔义愤,他立刻前去探望,并把自己的想法竹筒倒豆子,全告诉了朱由崧。
  朱由崧听了直摇头,他也听到了周围群众的议论,南京的官员如此力挺潞王,他感觉自己希望渺茫。再说,瞧瞧自己捉襟见肘的这副狼狈相,也自惭形秽,心灰意冷。
  不料卢太监听了,却不以为然,拍拍胸脯,大言不惭的说:“王爷,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一切包在我身上!单凭南京城里那伙书呆子文官,掀不起多大风浪,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枪杆子才最管用。”
  卢九德建议福王朱由崧给凤阳附近的四位总兵官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各写一封书信。他要趁着凤阳的军政一把手马士英不在家,亲自去办挺这几位手握兵权的军头。
  明朝的武将,受文臣的压抑已经太久了。从明朝建国初年,因为猜忌武将会拥兵造反,朱元璋就建立起“以文制武”的管理模式。

  总兵本是一品武职,却要听巡抚、总督等文官的调遣。特别是总督,号称“军门”,总兵官有事进见,必须“甲胄行跪”。即使戚继光、李成梁那么了不起的大英雄,见了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也都是一口一个“小的”、“门下”,有事必须“跪禀”。
  总兵官高杰捧着福王的亲笔信,不禁手舞足蹈,哈哈大笑。他知道一旦拥戴福王登基成功,自己就建立了莫大的“定策”之功,加官晋爵不在话下,就再也不会受那些文官的气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