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唐史的正能量——用精彩给你好看》
第51节

作者: 木唐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3-27 08:27:08
  连载46
  三、三省驳议制
  在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什么?是宰相制度。宰相为百官之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运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权与君权的矛盾自古就有,由于宰相地位高、权力大,很容易威胁到君权或者说皇权的安危,所以自秦汉以降,历代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就在不断地打击相权,分散相权,削弱相权,至极端人物明太祖朱元璋横空出世,更是把一切做到了极致:
  他在任内废除了宰相制度。
  也因此,当我们考察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时,会发现宰相制度大致上存在着三种模式,或者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即秦汉的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明清的内阁制。

  除过一些特例外,一般而言,时代越往后,君权越重,相权越轻。
  最能反映这一点的是君相之间礼仪的变迁,比如自秦汉至隋唐,宰相入宫向皇帝奏事时,是有座位的。到了宋代,宰相的座位就被拿掉了,只能站着奏事。再往后到了明清,则待遇更低,连站都站不成了。连站着的资格都被取消了,还怎么奏事呢?
  很简单:都给我跪着!
  跪着说话多不容易啊,不知道明清时代的宰相们(内阁大学士)有没有练过“铁膝功”,或者在朝服中垫有小燕子发明的“跪得容易”?
  整体而言,秦汉至魏晋时代相权过重,宰相或“三公”里产生过许多篡权的权臣,如秦之赵高,汉之王莽、曹操,魏之司马懿。
  明清时代相权过轻,君主专制大行其道,相权难以进行有效合理的制约,于是朝中百官多明哲保身,帝国臣民万马齐喑,想像力和创造力受到严重束缚。
  细究中国历史,君权与相权之间,最合理的关系或模式,莫过于隋唐的三省制。三省制由隋文帝杨坚集历代之大成而首创,而在唐朝尤其是贞观时代才走向成熟并真正发扬光大。其君权与相权之间彼此监督,互相制约,达到了一种相对合理的平衡状态。

  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下这种制度。
  名称:所谓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隋朝称为内史省)、门下省。
  机构设置: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下设左、右两仆射,两仆射之下,又设两名帮手,即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再往下还有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等。尚书省统领六部,掌握着国家的行政大权。六部即吏部、礼部、户部(当时叫民部)、兵部、刑部、工部,左三部为吏、礼、户,右三部为兵、刑、工。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每部各辖四司,六部共二十四司,各司之长称郎中(可不是医生哦),副司长称员外郎。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在武德年间,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一职,大臣们只能避居其位,而且这一职位又过于位高权重,所以自李世民以后,尚书令一职在有唐一代便名存实亡,左、右仆射成为尚书省的实际长官,左仆射则是首席宰相。
  中书省又称右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共两名,副长官为中书侍郎,也有两名,下设中书舍人六名,负责起草诏敕或法令。其余编制还有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等谏官,以及起居舍人(负责皇帝起居注)等。
  门下省又称左省,最高长官为侍中,共两名,副长官为黄门侍郎,也有两名,负责审核敕令。其余编制还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左补阙、左拾遗等谏官。
  运作方式:凡国家发布的一切敕令,首先由皇帝下达旨意,或由尚书省提出计划和建议,然后交由中书省草拟诏敕或法令。中书省起草敕令后,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以驳回,在原件上进行涂改,提出修改意见后再送回去,此举称为“涂归”,而这种权力也叫“封驳”或“驳议”。中书省根据门下省的意见重新审订后,再交给门下省审查修改,门下省如果还不同意,便可再次驳回或者说“涂归”,直至最终形成一致意见后,该项敕令才能由中书省发布,并经门下省副署,从而正式生效,并交由尚书省执行。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以及国家机构与职官体系图。)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尚书省只有执行权,没有审议权,因而相当于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敕法令,相当于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门下省既有驳议权,又有副署权,相当于国家最高的审查机构、监督机构。这里所谓副署,指的是共同签字盖印,并共同承担责任的意思。
  由于不再设尚书令,所以三省长官一共六名,在唐初都算是宰相,而左仆射则可算首席宰相。三省制把相权一分为三,既防止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而且三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彼此监督,互相制约,虽难免扯皮搞内耗,影响工作效率,但其中所包含的监督制约机制,也可以较好地减少决策失误和施政失误,并从整体上对皇权专制形成制约,以一种“集体相权”的方式,避免皇帝滥用权力,独断专行。

  皇帝一颗脑袋永远不可能包揽天下大事,还是开明一点,明智一点,与别人分享权力,并接受别人的监督,更合适一些。
  中书草制、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立法、审查、行政,三权分立。这三个机构分工合作、互相制约的制度就是“三省六部制”,或者说“三省合议制”、“三省驳议制”。
  这里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中书省负责起草敕令的,并不是中书令和中书侍郎这些长官,而主要是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一共六名,与尚书省的六部一一对应,如果敕令涉及到的是吏部的事,则由与吏部对应的中书舍人起草,涉及到户部,那就交给与户部对应的中书舍人起草,依此类推,起草以后,交给中书令等长官润笔把关,完了再给门下省审核、封驳。在唐代,具体执行封驳权的,多是门下省的给事中(编制共四人),所以给事中一职权力很大,也非常重要。

  日期:2013-03-27 08:31:11
  连载47
  制度是由人制定的,也是由人执行的。“三省六部制”看上去很美,但在具体运作中,难免会受到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这其中最大的干扰来自皇帝。在中国数千年的人治社会里,如果皇帝不以身作则,而处处破坏制度,那甭管什么先进的制度,什么合理的制度,都是一个摆设。

  比如在隋朝,杨坚虽然首创了三省六部制,但他老人家是个工作狂,精神头倍儿足,到处抢活儿干,大事小事一把抓,加之三省六部制的运作尚属于初级阶段,无法对皇权形成有效制约,其施政就难免出现诸多失误。
  而到了大业时代,由于杨广独断专权,一颗脑袋办天下事,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大伙唯唯喏喏,只知奉令而行,毫无异议,甚至处处迎合,那这个制度最后就彻底毁掉了,国家也彻底乱套了。
  这是隋朝的情况,那么贞观时代又如何呢?相权能够较为有效地制约皇权吗?
  一个字,能。
  (从贞观初年开始,三省驳议制终于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有鉴于隋朝的教训,李世民即位不久,便开始大力加强三省驳议制度的贯彻落实,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便是,强化了“政事堂”的职能,并增加了宰相的名额,扩大了“政事堂”的编制。
  何谓政事堂呢?
  这个政事堂可了不得。它是由三省六位长官组成的议事场所或制度,因而可以视为“宰相联席会议”。唐初的政事堂设在门下省,由于参会人员都是三省的头头脑脑,所以堪称唐帝国高层最核心的决策圈!
  鉴于政事堂议政人数十分有限,议来议去都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在发言,难以避免决策失误,而且老面孔、老脑筋、老思路,看问题容易局限,无法做到集思广益,于是在贞观元年九月,李世民便命御史大夫杜淹参预朝政,杜淹虽不是三省长官,但却从此一步迈入政事堂,与三省长官平起平坐,堂而皇之地议起事来。
  据史书记载,非三省长官而有资格进入政事堂参与决策的先例,就是从杜淹开始的。杜淹去世后,魏征又在李世民的安排下,以秘书省长官秘书监之职,一跃进入政事堂参预朝政,从而跻身于帝国最核心的决策圈。在此之后,只要某位官员以参预朝政、或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的资格进入政事堂,都可以算作是宰相。

  同时在整个贞观时代,不只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监督制约,而且君权也要接受相权的监督制约。比如按照政事堂议政制度,皇帝发出的任何敕令,都要先由政事堂会议集体研究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的印章,才能交付尚书省执行。如果没盖印呢?嘿嘿,对不起,一纸空文,无效,没人承认,大伙完全可以拒绝执行。
  大伙这么干,领导心里不恼大伙吗?
  这本来就是领导搞出来的制度,他恼谁去?
  这就是相权对君权的制约,这就是皇帝主动与群臣分享权力,主动接受监督制约。这也是君权承认相权的价值,对相权的重大让步。
  一颗脑袋办不了天下事,任何权力都不能滥用,唯有主动下放权力,分享权力,接受监督制约,才能避免决策失误,重蹈旧隋的覆辙!
  这个道理,领导很明白。
  好多事,只要领导明智些,开明些,就会好办许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