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
第11节

作者: xajh20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1-23 22:41:32

  出乎韩国预料的是,魏惠王别的本事稀松平常,但却特别能活,他活了81岁,在位整整50年,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极高的寿命和极长的在位年份,结果韩国不得不耐心的等待很多年,郁闷的陪着这个它不喜欢的家伙参加很多外交活动。赵国在桂陵之战中的遭遇,和韩国在马陵之战中的遭遇一模一样,它对魏惠王的感受也和韩国一模一样,所以赵国决定依葫芦画瓢,学习韩国的榜样,先和魏国把外交关系搞的很好,但是在魏惠王死前暂时不给魏国提供任何军事援助。鉴于现在的魏惠王已经将近80岁,赵国很有把握的认为,它应该用不着等多久了。

  韩国和赵国想和魏国结盟,但它们不想在魏惠王的领导下做到这件事,这就是为什么五国相王中韩国和赵国对魏国的战败都袖手旁观的原因。到了最后,四个盟友中魏国连一个也指望不上,它成了一个国际笑柄,魏国没有正确的估计自己的力量,想做这么多国家的盟主,它果然出洋相了吧?连带着五国相王也被大家看成一场闹剧。
  日期:2015-01-24 14:28:34
  受到嘲笑的魏国却不承认自己已经失败了。魏国坚持它的观点,五国相王中建立的联盟不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空壳,而是有实质内容的,起码韩国和赵国是值得信任的。只不过时机还没有到,只要时机一到,真正意义上的联盟就可以形成,魏国就可以成为真正的盟主,那个时候谁还敢说魏国是笑柄?原来,魏国也不是太迟钝,它知道韩国和赵国的真实想法,韩国对待魏国的特殊态度持续了很久,魏国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理解了韩国,自然也就理解了赵国。

  这个时机不好公开说出口,但是魏惠王是心知肚明的,他感觉既尴尬又失望。尴尬的是他意识到魏国之所以处境这么困难,根本原因就在自己身上,一旦自己不在人世,魏国的处境有望得到迅速的,显著的改观。失望的是小弟们都在盼着自己死,看来有生之年重新做一次老大的愿望没有办法得到实现。问题是,魏国同时和秦,齐,楚三个国家的关系恶化,自己又不可能去自杀,现在而今眼目下魏国无法依靠韩国和赵国,只能独自去应付,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度过这个难关呢?他想到的办法是,投靠三个国家中的一个,利用它的力量来抵消其他两国对魏国的压力。

  日期:2015-01-24 22:29:49
  魏国的下一个问题是选择哪个国家去投靠。以楚国和魏国的关系,楚国是不用考虑的。齐国也很快被排除掉,这主要是由于赵国的原因。齐国长期以来一直都在攻击赵国,它和赵国是敌人。本来魏国是和齐国联手,一起攻击赵国的,但是现在魏国开始改主意了,它觉得未来的联盟中如果只有韩魏两国,实力不够强,声势也不够大,所以它想把赵国保下来,组建一个由三个国家结成的联盟。可是,魏国这样做就必须违背齐国的意志,它不仅不再去攻打赵国,而且还要和赵国保持友好关系,而且还要和赵国结盟。魏国曾经想把齐国的附庸国中山国挖走,当时它就得罪了齐国,齐国已经发出过愤怒的咆哮。可以想见,齐国对魏国最近的所有行为都很不高兴,魏国和赵国结盟后它会更不高兴。和齐国的矛盾眼看着就要进一步升级,魏国当然不可能去投靠它。

  楚国,齐国都不行,那就只有秦国了。这些年来秦国对魏国好的有点过分,秦国应该是容易说话的,所以魏国派使者去秦国提出结盟要求。秦国一看,魏国和齐楚两国同时进入敌对状态,还愿意和秦国结盟,这和张仪的战略计划正好吻合,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它马上就答应了魏国。于是,秦国把刚占领的几个城池还给魏国,反秦的公孙衍和惠施被赶走,张仪来到魏国做丞相,有些史料中说张仪这时身兼秦魏两国的丞相。魏国使出这一招后效果很好,齐楚看见韩,赵,魏三个国家正在走的越来越近,背后还有秦国,它们都不敢动了。

  日期:2015-01-25 13:04:40
  从前322年到前320年,秦魏联盟维持了两年时间。这两年时间里张仪在魏国都做了些什么事?他在忙着和魏国最高领导层加强私人交往,张仪本身就是魏国人,他是做这事的合适人选。两国领导层的私人关系变的更好,秦魏联盟的基础就可以更牢固。他还做了另外一件事,为远征齐国的军事行动做准备。按理说,最后进攻齐国的只有秦国一个国家,准备工作并不是很复杂,应该用不着两年之久。之所以用了这么久时间,是因为张仪在等待一个时刻的到来,什么时刻呢?齐威王的去世,前320年是齐威王去世的那一年。

  齐威王如果象魏惠王一样长寿,张仪也会觉得很棘手。幸好,齐威王的寿命比较正常,他比魏惠王晚13年即位,比魏惠王早一年去世,一共在位36年,这已经是一个足够长的时间,但还是差了魏惠王一大截。齐威王一死,秦国的胆子马上就大了许多,它直接向齐国发起了进攻。
  日期:2015-01-25 14:18:59
  有一点需要记住,秦国在齐国有一个非常成功的间谍机构,对齐威王病情的基本情况秦国是清楚的。还有,下一任的齐宣王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关于他的性格和能力的报告就已经送到了秦惠王和张仪的面前。对齐宣王,秦国早就做出了评价,这是一个各方面都合格的,中规中矩的领导者,他比不上齐威王。在齐威王的领导下,齐国击败魏国,崛起成为第一强国,齐宣王没有那么厉害,他也不具备齐威王的敏锐战略头脑,他只能按照齐威王留下的计划,亦步亦趋的行动,如果现行的战略计划行不通,他没有能力去制定一个足够好的新战略。所以,齐国的最高领导者换人后,秦国不需要再象以前那样顾虑太多,它的行为可以更直接,更放肆一些。

  但是,没有韩魏的参加,秦国独自去进攻齐国,这不符合张仪的既定计划,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想到,齐楚都是强国,和齐楚开战,那肯定是一场艰巨残酷的大战,韩魏有所犹豫是正常的,秦国应该首先给韩魏作出示范,展现自己全力以赴投入战争的决心和勇气。现在,真正的时机还没有到来,齐国还没有进攻燕国,这个时候就提前带着韩魏一起去进攻齐国,齐国看到敌人这么多,有可能会提高警惕性,所以他觉得韩魏参不参加无所谓,秦国没有期望通过这场战争就能把齐国打垮。而且张仪选择了一个齐威王去世,刚刚即位的齐宣王权力还不巩固,齐国政局有些不稳定的时机发起进攻,看能不能浑水摸鱼,捞到一些便宜,同时也试探一下齐军的战斗力。

  日期:2015-01-25 21:34:24
  张仪想的是很美,但他没想到齐国出了个名将匡章,他指挥得当,把秦军打的大败。张仪也没有想到战场上的失败会紧跟着导致外交领域的失败。秦军一吃败仗,魏国就立即宣布解除和秦国的盟约,张仪的魏国丞相职务也被撤掉,他只能不光彩的回到秦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