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
第23节

作者: xajh20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3-03 21:39:35
  燕国的形势发展成这种结果,早一点晚一点对秦国来说区别不大,它反而安下心来,开始和韩魏一起不紧不慢的为即将来临的战事在各方面做着准备,拟定细致的作战规划,这段时间里秦军也正好喘口气,前316-314年,秦军马不停蹄的四处奔忙,而从前312年开始,最为激烈和残酷的一连串决战正在前方等着他们。秦军也是人,也需要休息,所以中间的前313年是他们养精蓄锐的一年。
  前313年,秦军只打了一场战役,它攻取赵国的蔺,获得大胜,俘虏赵将赵庄。齐国灭燕的时候,赵国连一只小部队都没有向燕国派出,说明它已经很弱很弱了,可是张仪认为它还不够弱,又给它加上最后一道保险,百分百的保证大战爆发后赵国不能从战线后方掀起稍微一点的风浪来,通过赵庄之战的案例我们算是见识到张仪的性格有多么的谨慎。既然赵国已经极度衰弱,现在去攻打它应该很容易的就可以获得胜利,不用消耗秦军多少精力。

  日期:2015-03-03 22:20:34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史书中的记载,就可以发现,从徐州相王到赵庄之战的21年间,赵国命运的实质就是被齐国和秦国不停的左一拳,右一拳,左一拳,右一拳,打的鼻青脸肿,这段时间的前半部分还有一个魏国也在中间朝着赵国发拳。魏国是被齐国忽悠来的,齐国和秦国则是故意的。赵国的命运如此之悲剧,它却始终不知道原因何在。当然,它也在寻找答案,它也想解决问题。赵武灵王起初得出的结论是,赵国的盟友楚国离它太远,不能有效的援助它,所以他在五国相王时期和周边邻国改善了关系,接着又加入了新三晋联盟,但是一点用都没有,赵国挨打的命运还是没有改变。

  经过许许多多惨重教训之后,赵武灵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联盟都没有多大作用,只有自身的实力才是国家安全唯一可靠的保障,所以他开始筹备胡服骑射的改革,进行内部挖潜。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答案,有助于赵国从此自力更生,奋发向上,建设强大的国家,可惜的是,这仍然不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一直到他去世,他都没有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
  日期:2015-03-05 21:29:03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赵武灵王是有缺陷的。他既有优点,又有缺陷。他是一个永不服输的领导者,一个有勇气的改革家,一个很好的军队统帅,这些都是他的优点,而他的缺陷在于缺乏战略头脑。我的意思并不是因此就责怪他一个人,赵武灵王身上体现出来的是赵国人的典型性格,他的优缺点也是赵国人所普遍具有的。齐国和秦国执行战略的时间长达20年左右,其过程和结果都摆在面前,赵国有这么多的权贵,官员们,却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些事件和同一时期赵国命运之间的必然因果联系。齐国的齐宣王也是个缺乏战略头脑的人,但是齐国至少还出了一个孟尝君,他可以去提醒齐宣王,齐宣王暂时不能理解,过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局势的演变过程和孟尝君的预言一模一样,自然也就明白过来了。

  身处乱世争霸的时代,缺乏战略头脑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这个缺陷有没有办法去弥补呢?其实是有的,赵国可以从国外引进战略家。问题在于,赵国从来就没有认识到自己具有这个缺陷,所以它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去弥补。信陵君的战略头脑很不错,他在赵国生活过10年,却只能在那里无所事事。整个战国时代,赵国都没有重用过任何来自国外的战略家,它的缺陷也就一直在幕后存在下去并且造成问题。我们看到,现在问题已经凸显出来,赵国的国家利益因为这个原因遭到了严重损害,而将来,赵国的国家利益还会因为这个原因继续遭到严重损害。

  日期:2015-03-05 21:29:39
  有些人可能要问,赵国长期以来被齐国和秦国的战略所针对,被削弱到极点,这些事情只是我猜想出来的,有什么实际证据吗?我有三个证据。
  一,齐国灭燕之后不久,赵武灵王找到在韩国做人质的燕国公子职,把他立为新燕王,以他为中心建立起一个燕国流亡政府,公子职就是后来著名的燕昭王。这说明齐威王的预判是正确的,赵国不希望看到燕国被齐国吞并,它会很想去援助有危险的燕国。可是赵国在采取重大外交动作的同时,一点实际的军事动作都没有,它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去燕国,而这才是当时的燕国最需要的。后来燕国到处发生叛乱,赵国也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去燕国帮助叛军。再后来,根据史记中的秦本纪和魏世家,是秦国和魏国不辞辛劳,千里迢迢的派出远征军去燕国作战,赶走齐军,帮助燕国复国,而根据史记中的赵世家,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迹象可以表明,近在咫尺的,并且显然希望燕国复国的赵国曾经参与过此次作战行动。

  日期:2015-03-05 21:31:05

  二,根据中山王陵出土的铁足大鼎上的铭文,中山相邦司马朋率军攻燕的时候,“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这几句铭文感觉有点自吹自擂的味道,不过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中山国动用的军队不在少数,对它来说应该是很大比例的一部分军队。众所周知,中山国是赵国的心腹大患,我们看看地图就可以明白其中缘由,中山国位于赵国的心腹位置,它的存在相当于赵国的肚子上被人挖了一块出去,赵国有两个中心地区,邯郸和代郡,中山国正好横亘在两地之间,严重的堵塞了赵国的内部交通。邯郸和代郡的交流因此非常稀少,以至于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风貌,邯郸以华夏族的农业文化为主,代郡则是戎狄族的游牧文化占据上风。

  妨碍赵国崛起的最大因素是中山国,自从建国以来,把中山国给吞并掉就是赵国梦寐以求的一个最重要目标。中山国也知道自己是赵国的眼中钉,肉中刺,一旦自己露出破绽,雷霆打击立刻就会降临。别看最近几十年赵国和中山国之间很少发生战争,其实中山国从来不敢对赵国放松警惕,它一直都在严阵以待,全力防范,再加上它的背后还有一个齐国支持它,所以赵国没有轻举妄动。
  日期:2015-03-07 13:17:47
  前314年,在对燕国的作战行动中齐国几乎投入了它的全部军队,中山国的靠山完全腾不出手来,而赵国在这一年没有同任何国家发生战事,中山国居然认为扩张势力的难得机会到了,它派遣大军出国作战,很可能这只军队在燕国还呆了好几年,直到秦魏联军进入燕国才撤回来。如果不是齐国偷偷的告诉中山国关于赵国的实情,它怎么敢这么做呢?
  三,大战开始后,两大阵营都使出全身的力量去击败对手,战况可谓激烈。赵国是七雄级别的国家,它没有参战,可是战争的整个过程中双方都没有表现出想和赵国结盟的意思,都没有派出使者去争取过赵国,连一次尝试都没有,它们就始终看着赵国在一旁保持中立状态。难道它们就没有想到如果有赵国加入,可以增加本方获胜的希望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