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误读——撕开野史面纱,直面历史真相》
第5节

作者: 九孔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实蔺相如终其一生都没有登临相位,倒是廉颇后来做了代理丞相(“假相国”),但是也不能磨灭他对赵国所做的历史贡献。就是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再让他当这个“虚相”了。
  日期:2014-02-13 15:19:58
  说起廉颇,由于一篇文、一首词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篇文就是司马迁的《廉蔺列传》;一首词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也和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廉颇最出名的事件就是所谓的“将相和”。

  说蔺相如由于在“完璧归赵”、“渑池会”中的杰出贡献,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这下廉颇不干了,廉颇素来“以勇气闻于诸侯”,一般这样的大将总是看不起文人的,廉颇也不例外,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有为赵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的大功能的,他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竟然位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这人原是太监手下的一位门客,向来卑贱,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位子在他之下。

  蔺相如听说这事情之后,也没有和廉颇计较,只是廉颇出现的场合他一概不出现。有位门人就感到不解,说我是仰仗您高义的名声才来投入您的名下的,现在廉颇放出这样的话您就不敢与之同列,我真是看错你了,“请辞”。蔺相如对其说到,你看廉将军的威严比起秦王来如何?我连在秦王面前都面不改色心不跳,我怎么会害怕廉将军,是因为现在赵国就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这样的人在,其他国家才不敢入侵,要是我们内部出现了裂隙,那不是正好给他国有可乘之机?廉颇听到这件事,后悔不已,“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两人遂成为刎颈之交。

  从这看去廉颇倒还真颇有大将之风,负荆请罪,大丈夫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但是仅仅因为这,也不能说他就是名将,名将是打出来的,我们就来看看廉颇的战绩如何。
  《史记?廉蔺列传》一开篇“廉颇,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这里太史公说的良将,我认为是优秀的将军,但是离名将还有点距离。 “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 後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後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从这些记载来看,廉颇的主要战绩在攻打齐国和魏国,但是对于强大的秦国,廉颇从来都没有办法。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由于不肯交出焦、黎、牛狐三地,秦昭襄王非常生气,派胡伤率兵越过韩国的上党,进攻赵国的阏与,赵王这下着急了,把廉颇叫来商量对策,是否有办法救。廉颇认为道远险峡,难救。又把乐乘找来,也是同样的回答。最后把赵奢找来,赵奢认为像这样的情况就好像两只老鼠在洞穴中打斗,狭路相逢勇者胜,可救。于是赵王令赵奢为将,果然大胜而归。赵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和廉颇、蔺相如同列,又完成了一次从屌丝到高富帅的逆袭。

  四年后,赵惠文王驾崩,子孝成王继位,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这就意味着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和韩国的国度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之间唯一的通路被截断,上党郡就变成了一块飞地,韩国就决定做个顺水人情将上党郡拱手送与秦国以求和。上党郡的太守冯亭就和手下商议,既然自己的国家已经将自己管辖地送与秦国,自己再想做韩国的百姓是做不成了,与其便宜了来侵略我们的秦国,倒不如把自己献与赵国,这样一来秦国定会攻打赵国,赵国不敌,必然会联合韩国共同抵抗,一定能阻挡秦国的步伐。于是冯亭立刻修书一封,送到赵国。孝成王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找来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商量此事。结果是赵豹不同意接受,认为这样一来秦国定然恼羞成怒,造成秦赵大战,弊大于利。相反赵胜则认为这是天下掉馅饼的好事,煮熟的鸭子干嘛不要,孝成王也认为白给你十七座城池的好事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于是封冯亭为华阳君,接管上党郡。

  这边秦国不愿意了,到手的鸭子就这样莫名其妙的飞走了,秦昭襄王勃然大怒,立即出兵上党。孝成王7年(公元前259年),秦赵两军相距长平(今山西高平),赵国以廉颇为将。但是《史记》在载这里是非常有意思,“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也就是说当时是因为赵奢已经死了,而蔺相如也卧病不起了,才使廉颇为将。可以看出赵国对廉颇的军事能力,尤其是对想秦国这样的虎狼之师是不太认可的。果然战争一开始,秦军就攻破赵军阵地,夺取了两个营垒,抓住四个尉官。于是廉颇改变策略,坚守不出,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这样的政策并非有人说的是英明之举,倒像是不得以而为之,长平之战动用的军力之大,这样拖下去对双方都是没有好处的。廉颇应该趁秦国劳师远行根基未立足之计先发制人,可能还不止于此。这样赵王一来原本就不满意廉颇的懈怠,而来又听信谗言用赵括替换廉颇。这里赵王的替换廉颇我认为谗言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而真正的是赵王对廉颇的军事表现不满意。而秦国这边,秦王趁此机会换白起为将,自己亲自到前线督军,派秦国年龄十五以上的军人悉数驻军长平。后来的结果大家都非常清楚,那位在纸上谈兵非常了得的赵括被射杀,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五万。经此一役,赵国之亡,指日可待。

  到后来孝成王驾崩,他的儿子悼襄王继位,把廉颇的将军之位换与乐乘,廉颇火了,攻击乐乘,乐乘就走了。廉颇也来到魏国的国都大梁,希望在此谋得一番事业。话说此后赵国又募得一员名将李牧。结果魏国的国君始终没有重用廉颇。所以说廉颇如果真是难得的将才,魏国怎么可能不重用呢?!后来赵国又想把廉颇请回去,结果廉颇的对头郭开贿赂使者,使他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就这样廉老将军再一次错过了被重用的机会。

  再后来楚国听闻廉颇在魏国不受重用,就派人去迎接,让他担任了楚国的大将,但是寸功未立。廉颇说了句“我思用赵兵。”这分明是借口,哪国的士兵不是士兵,只要能打仗的士兵就是好士兵,而且那时良禽择木而栖,名臣择主而侍,无论文臣还是武将的人口流动 非常平凡,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没有像后世所谓的生是某国人,死是某国魂的思想。

  后来这位长寿将军就在异国他乡含恨而终。观其一生,既有拔城略地的赫赫战功,又有出师未捷,一败涂地,真可谓反反复复,大起大落。应该说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很有名的将军,但是还不足以称为名将,可能秦国就是其在成为名将路上的绊脚石、紧箍咒。悲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