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
第33节

作者: xajh20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4-04 14:17:53
  丹阳-濮水之战被秦武王突然中止,否则以秦国具备的优势,它本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举绝杀掉主要对手齐国,达到秦惠王和张仪追求的最佳结果。不过,这场战争被中止之前完成的阶段,已经足以让秦国建立起对齐国的战略优势,齐国遭受的损失可不只是一次扩张行动的失败,或者是被消灭了一些军队。战争结束后,齐国环顾四周邻国,它看到的是:燕国确立了一个国家目标,就是向它复仇;赵国和它的关系变得更加恶劣;魏国是秦国最重视的盟友;宋国原来属于齐国势力范围的一部分,现在它分离出来,还和齐国进入敌对状态。打了几年仗,齐国没有获得任何好处,反而被一堆新的旧的反齐国家团团包围,几乎寸步难行,它的周边战略环境严重恶化了。

  如果把秦国统一天下的历程看成一盘棋局,张仪的操作有点象一个围棋选手,负责开盘布局阶段的他没有只顾着在靠近本方的这一侧布置棋子占领‘实地’,也就是打败邻国,进行扩张,而是着重‘取势’,在整个棋盘上布下棋子,这些棋子的作用是协助秦国破坏对手的布局,侵入对手的控制区域,压缩对手将来的发展空间。他在棋盘中间布下的棋子是韩魏,在靠近对手的一侧布下的棋子是燕国,齐国的棋子宋国的叛变则是一个意外收获。

  日期:2015-04-05 11:55:03
  秦国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取势”,但是在不影响这个主要任务,不妨碍战略计划继续推进的前提下,张仪也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在周边扩张领土,占领“实地”。他扩张的领土包括全部巴蜀地区,义渠25城,还有汉中六百里地。这几次扩张行动都是以迅速,隐蔽,利落的方式进行,尽量不引起六国的注意,再加上之前公孙衍攻占的河西七百里地。不知不觉间,秦惠王统治时期,秦国的领土增加了两倍,说是不扩张,实际上这是秦国扩张最快的时期之一。从此之后秦国独占了中国的西部,它的地盘都是位于长江,黄河流域上游,有自然天险环绕的高地,有利地形都被它占据,六国进攻它很难,它进攻六国的时候却可以居高临下,轻松发起攻击。作为一个次要任务,做的也算是成就斐然了。

  秦献公时期是秦国通过改革成为顶尖强国,获得做棋手资格的时期。秦惠王时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布局阶段,如果不是因为秦惠王去世时间稍微早了点,这个布局阶段堪称完美。那么,在他们两个中间的秦孝公时期又有什么成就呢?什么值得一提的成就都没有。这个时期的秦国没有在地理上进行扩张,它的版图原封未动,我们也感觉不到秦国对当时的棋局走势产生过什么影响,它也没有参与布局。一点不奇怪,秦孝公时期是一个秦国被外界彻底忽略和无视的时期,所有人都把秦国看成一颗棋子,而且是一颗被扔在边缘地带的,无关紧要的棋子。

  日期:2015-04-05 14:31:23
  吊诡的是,秦孝公时期对于秦国历史的最大贡献也就在这里,棋盘上明明有一个棋手,却只被看成一颗棋子,没人知道这个棋手的存在,它隐形了,连明察秋毫的齐威王也被蒙在鼓里,他完全错估了秦国的实力和身份,即使秦国是在有意的采取措施瞒过齐威王的耳目,它也很难达到这么好的效果。对于战略家来说,这是一个很宝贵,很有利的环境条件,而后来的张仪也想办法充分利用了这个条件,在主要对手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实施针对它的战略计划,为秦国统一天下赢得关键性的胜利。

  所以,秦国历史上的真正重要人物是秦献公和秦惠王,不是秦孝公,可是,我们在史书中看到的重要人物历来都是秦孝公,秦献公和秦惠王的名气和地位比秦孝公低的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一个政治人物有两种行事风格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是独特,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二是激进,轰轰烈烈,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强硬霸道,勇于杀戮,通过秦孝公的求贤令和商鞅变法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秦孝公和商鞅的行事风格符合其中的每一条,再来看秦献公和秦惠王,其中的每一条他们都不符合,秦献公和秦惠王是实干型政治人物,他们做事追求的是实际效果,只做合适的事情,不做独特和激进的事情,因为他们不觉得一个人用独特而且激进的行事风格去推行他的政策,就可以把他在实践当中本来效果不好的政策变得效果好一点。

  日期:2015-04-05 21:59:16
  如果我们用各种来源的史料从侧面观察那个时代,比如孟子之类的书,就会发现,在秦孝公和商鞅生前,还有他们去世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这两个人的名气小到无人提及。秦孝公和商鞅的弱点在于他们的政策实际效果不好,可是时间过去差不多一百年以后,情况开始逆转,隔了一百年的人已经很难感觉到这些政策的遗留效果,也就感觉不到他们的弱点,由于他们的行事风格把个人形象塑造的很鲜明,在这个时候,他们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铭记,名气也就随之逐渐增长,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们凸显成为过去时代的重要人物。反过来,秦献公和秦惠王的优点在于他们的政策实际效果好,可是隔了一百年的人已经很难感觉到这些政策的遗留效果,也就感觉不到他们的优点,除了干实事以外他们没有表现出值得后人回味的其他特征,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会逐渐被人漠视和淡忘,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们退化成为过去时代的普通人物。

  比如,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满世界找人才,结果只找到一个商鞅,而且商鞅还算不上人才。如果不具备识别人才的眼光,做这些表面功夫又能有什么用呢?历史给秦孝公开了个玩笑,他发掘的最大人才不是用求贤令满世界找来的,而是他自己生出来的。如果有识别人才的眼光,在身边就能发现人才,樗里疾就是秦惠王的弟弟。可是史书里面有兴趣大书特书的会是秦惠王发现樗里疾这件事,还是秦孝公发布求贤令这件事呢?答案显然是后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