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误读——撕开野史面纱,直面历史真相》
第42节

作者: 九孔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5-17 15:23:19
  022 一擒三主——为“反派世家”正名
  在《说唐演义全传》、《说唐后传》等小说评书中,有一位人物可谓描写的是大奸大恶,不仅是他本人,连同他的儿子都是一丘之貉,真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的“反派世家”。
  这位人物原先是窦建德手下的一位将领,在窦建德攻打燕郡时,这个人在和北平王罗艺交战时,使用暗箭将罗艺射杀。后来窦建德和李世民交战,此人料定窦建德必败,于是临阵脱逃,孤身前往河北。后来此人又投靠刘黑闼,在其和唐军的交战中,又设计将英俊帅气的人气偶像帅哥罗成射成了刺猬。这两家的仇算是结上了,而且不共戴天。
  到了《说唐后传》中,此人更是以白脸奸臣的模样出现。俗话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老子如此,儿子更甚。其家族性的迫害英雄事业也后继有人,此人的两个儿子在京城结成党羽,专门祸害忠良。在《罗通扫北》中,罗通得知身边这位银国公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杀父之人时,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于是夹带私仇,先将此人的长子以违反军纪的罪名斩首,再将其次子逼走。此人见罗通如此这般对待,于是下令不放罗通进城,使他在敌军大营里左右冲杀,想借敌手杀掉罗通。最后奸计败露,被以欺君之罪逮捕,遭罗通掏心而亡。

  以上是小说评书中对此人的描写刻画,下面我们来看看在正史中,他又是受到怎样的待遇的。
  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七月,唐朝廷追封前代功臣二十五家,此人便在名单之上,“所食实封,并依旧给”。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朝廷再次评定前代功臣,“吏部请委史馆精加检勘,审定名迹”,此人与李孝恭、尉迟敬德、屈突通、柴绍、秦叔宝等十四位凌烟阁开国元勋同列第二等二十四人之内。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朝廷诏令史馆考定可配享武庙的人选,“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此人榜上有名(注:宋代则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九月,唐廷诏令史官考定功绩,“第其前后”,此人与褚遂良等二十七人图形凌烟阁,“俾后之来者,知元勋之不朽”。

  以上正史野史中记载的真的是同一个人?我的回答是的,你没有看错。
  日期:2014-05-17 16:41:58
  这个身跨两个极端的人物不是别人,就是苏烈苏定方。
  在正史中,他是唐初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著名将领,深受唐太宗、唐高宗的器重,他也是中国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奇才,一生的战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在野史小说评书中,他却是“反派世家”,一生工于心计,残害忠良。不光是他本人,而且将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继承自己肮脏的事业。
  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他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会相差怎么大呢?到底是正史的记载有夸大的嫌疑还是野史的著者对其有什么深仇大恨而将其限制于不义呢?苏定方到底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的破三国,擒三主到底是怎么回事?
  苏烈,字定方,后来以字行,大家都管其叫苏定方。他是冀州武邑人,就是今天河北省武邑县一带的人。他从小就骁悍多力、胆气绝伦,十几岁时就跟着他的父亲苏邕在大业末年在自己的家乡讨伐叛贼。每次上阵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他父亲去世后,他们乡里的郡守又命苏定方接替他父亲的位置,领兵讨贼。还未成年的苏定方也不辱使命,先破张金称于郡南,亲手斩杀张金称,后又奔袭二十余里,败杨公卿于郡西,斩获甚重。至此,贼不舍境,乡党赖之。

  苏定方先在窦建德那里当差,窦建德手下大将高雅贤非常看好他,收他为养子,待其甚厚。不久之后高雅贤被刘黑闼攻陷,苏定方也就投靠了刘黑闼,在刘黑闼处,苏定方也是每有战功。后来高雅贤,刘黑闼都死了之后,苏定方就孤身回到了老家冀州。
  按说像这样的人才,李世民怎么可能放过。但是也许是苏定方他运气不好,他站错了对,在唐初波云诡谲的纷乱局势中,苏定方归到了李建成的队伍中,所以在唐初秦王的战争中,没有见到苏定方的身影。
  到了贞观初年,苏定方终于有显露自己的机会了。他当时任匡道府折冲,这是个基层武官,跟随大将李靖出征东突厥,与颉利可汗战于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境内),李靖任命苏定方为前锋,带领二百骑兵,乘着大雾行进,距离敌人只有一里地左右的时候,大雾忽然消散,苏军已经看到可汗的营帐,敌人此时发现已经来不及了,苏军掩杀数百人,颉利可汗仓皇出逃,部下伏地而降。随后李靖赶到,东突厥溃不成军,再加上李勣的配合,此役唐军大获全胜,史称“阴山之战”。回到朝廷,苏定方因为战功被授予左武候中郎将。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五月,苏定方跟随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程知节(程咬金)征讨西突厥,苏定方被任命为前军总管。大军行至鹰娑川(今新疆开都河上游一带),西突厥两万精骑前来抵御,总管苏海政激战连场未能取胜,西突厥别部鼠尼施等又率领两万多骑兵前来增援,当时形势相当危急。此时苏定方部队正在一处歇马,他的部队和大部队中间隔着一道小岭,苏定方看到大部队所在区域的上方尘土飞扬,他立即判断前方正在发生战争,他马上作出反应,应该马上投入战斗。他率领五百骑兵沿着那个小岭俯冲而下,冲散了敌兵的阵势,“贼众大溃”,他又奔袭二十里,斩杀敌人千五百人,缴获战马两千匹,所得辎重不计其数。每个英雄人物的背后都会站着一个小人,此人这个小人就出现了,行军副总管王文度因为嫉妒苏定方的功劳,他就对程大将军说“虽然我们是战胜了敌人,但是我方也死伤过重,那怎么能称之为胜利呢!我们现在应该结为方阵,将所有辎重放在阵中,四面列阵,士兵马匹全部穿上铠甲,严阵以待,敌人来了就可以战斗,不能让士兵随意的离开阵型,这才是万全之策。王文度为了使得自己的妙计能够施行,还谎称自己得到皇帝密诏,皇上知道你程大将军恃勇轻敌,所以派我来节制你的行动。程咬金这个人勇猛有余,智谋不足,所以他终其一生都在他人的帐下,从来没有自己统帅全军的智慧,总的来说,他不是一个当领导的料。果然听从了王文度的建议,唐军既不可以随意深入敌兵腹地,又整天披甲结阵,士兵和战马都疲惫不堪、斗志迷离。苏定方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对程大将军说道“我们来本来是来讨贼的,如今我们却在自我的防守,现在我们采用了王总管的意见,搞的马儿都瘦了,兵儿都疲了,这样如何能打仗?敌人一来我们就败了。想出如此懦弱的办法,我们还怎么立功?!更何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前线之事将军不能自己做主,还派了一个副将来节制,哪有这样的道理?将军应该将王文度拘禁起来,再将此事急报朝廷。可惜程咬金不听。后来又有一批胡人来主动投降,王文度又作出一件该死的事情,他竟然觉得这帮胡人现在来主动投降,等到我们的部队一走,他们肯定又出尔反尔,还不如将其就地正法,将他们的资财充公。古人都云杀俘是不祥的,苏定方说到,“我们是来讨贼的,不是来做贼的!”王文度不听,后来只有苏定方一人分文未拿。第二年唐军无功而返,朝廷追究下来,王文度因为假传圣旨被杀,程咬金也因为领导无方被降级,只有苏定方一人升官受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