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模块和立体化的角度&严谨的八卦精神)》
第54节

作者: 唐岛渔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1-15 21:34:05
  朵颜三卫(五)
  卫所的军人们,平时务农,战时为兵,遍布全国,在明朝初年帮助明朱元璋有效控制了全国战乱频仍的混乱局面。同时,由于大量军屯的出现,战乱中人口急剧减少导致的废弃和荒芜的土地得到有效开发。今天中国的很多叫做“屯”“卫”“所”的地名,实际上都和当年明代的卫所制度有所瓜葛。更为重要的是,军人们长期背井离乡,到了一定年龄只能找本地女人进行婚配,娶妻生子。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量的非汉人传统区域被有效开发,比如南方的很多山区,很多地方都有“夷娘汉老子”的说法,也就是父亲是汉族士兵,而母亲则是本地原住民族,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实际上等于是这些戍边的士兵们,用自己的基因,对全国所有农耕区域进行了血缘基因上的汉化。

  如上所述的,是汉人传统区域的都司和卫所制度。除此之外,还有羁縻都司。
  大明开国虽然打下了一个偌大的国土,但是在农耕区之外,还有广大的游牧和渔猎文明区,无法通过汉人士兵移民屯垦,无法有效强制开发,只能依靠当地少数民族对国土进行控制和管理。于是就形成了羁縻都司,比如东北的奴儿干都司(今天东北和外东北),西南的乌斯藏都司(今天除昌都之外的西藏地区),朵甘都司(今天的川西,滇北,甘南,青海,西藏昌都地区)等等。这些地方,往往由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接受大明皇帝册封的都司职务,但和内地都司不同的是,羁縻都司职务往往可以世袭。没有重大变故,大明皇帝基本上不会过问羁縻都司的内部事务,但是羁縻都司要对大明帝国有名义上的臣属关系,必要时需要尽臣属义务。

  羁縻都司以下,设置了羁縻卫所。
  不管羁縻都司还是羁縻卫所,都是实打实的实土。
  我们本节提到的朵颜三卫,就是典型的羁縻卫所。
  日期:2017-01-15 21:49:00

  大明奴儿干都司示意图,奴儿干都司是典型的明帝国羁縻都司
  鼎盛时期的奴儿干都司,拥有“卫三百八十四”。(《明史.卷九十》)
  所以,地图上画的所有卫所,都是有名有姓的实土卫所,都是实打实的帝国领土。
  日期:2017-01-15 21:50:36
  朵颜三卫(六)
  所谓“三卫”,是指当年被分封在冀北,辽西和大兴安岭以东的三个蒙古部落,每个部落相当于一个卫所;所谓“朵颜”,是因为这三个蒙古卫所——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朵颜卫。朵颜是因当地的朵颜山而得名,朵颜卫又被蒙古人称为兀良哈部落,所以“朵颜三卫”也被成为“兀良哈三卫”。像其他羁縻卫所一样,朵颜三卫早期被大明军事征服,但因为地处边远,又是传统的游牧文明区,明政府并没有有效控制。因此,朵颜三卫名义上对大明王朝宣誓效忠,实际上具备很大的自由度。元朝至明初以来,朵颜三卫的广大土地上,盛产蒙古骑兵,活跃在这片土地上的骑兵部队,因卫所名字而被称为“朵颜三卫”。

  简单来讲,朵颜三卫是一支骑兵特种部队。这支部队,是一支雇佣军,燕王朱棣造反之前,这支雇佣军因为地缘关系,而受雇于宁王朱权。
  日期:2017-01-17 08:16:45
  朵颜三卫(七)
  同其他雇佣军略有不同的是,朵颜三卫是一支有节操的雇佣军。普通雇佣军只对金钱感兴趣,只要价码合适就挥舞马刀,东家让砍谁就砍谁;有节操的雇佣军,除了对金钱感兴趣,还需要对自己所从事的砍人事业感到无上光荣。钱虽然是个好东西,但鸡鸣狗盗的事坚决不干。所以,面对这样一支雇佣军,除了金钱收买之外,还要能够用道义来忽悠。只要忽悠得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年的朵颜三卫甚至接受了大明的天下正统,帮助明朱元璋,对抗过同文同种的北元皇帝。

  宁王朱权可以给朵颜三卫足够的金钱,但是宁王朱权是个二十岁的年轻人,他的忽悠能力和四十岁的燕王朱棣之间,整整相差了六个建文帝。燕王朱棣给朵颜三卫带来的除了金钱,还有承诺——事成之后,朵颜三卫的部落首长们,可以和新的大明皇帝一起做“一字并肩王”,在整个大兴安岭以东的广大区域自由活动。这样的许诺,让朵颜三卫的雇佣兵们,觉得热血沸腾,觉得自己从事的行动是为了游牧部落的后人们开疆拓土的大事业。当然,除此之外,燕王朱棣忽悠的金钱价码的确让人无法拒绝诱惑。

  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的演技差距,就是老戏骨和小鲜肉的专业差距。
  燕王朱棣只身一人进入大宁,哭天抹泪,悲痛欲绝,成功博取了朱权的同情。又在朱权只身欢送自己的时候,让埋伏在城外的伏兵一拥而上,绑架了朱权,占领了大宁,借此兼并了朱权的“带甲八万,兵车六千”。
  朱权的几万塞北边防军,加上三千彪悍的朵颜铁骑,燕王朱棣满载而归。
  这样的兵力配置,之前十里秦淮,锦衣玉食的李景隆,想都不敢想。
  日期:2017-01-17 23:32:31
  坚不可摧的堡垒(一)
  猝不及防的李景隆,全线溃退,一路狂奔回山东的北大门,德州。
  远在南京的建文帝,以及他身边的秀才朝廷,此时此刻对于战局的发展判断是令人遗憾的。集体讨论过后,建文帝认为李景隆的这次失败原因,不是因为李景隆本人用兵不当,而是因为朝廷对李景隆在一线的授权不够。对此,我们只能佩服于建文帝出人意料的机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本身没有错,但关键是看人不准。
  这次在用人上的第二次错误,将是致命的,建文帝也必将会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公元1400年,加大了授权的李景隆,起兵60万,再伐朱棣。然而这一次,李景隆输的更加彻底,从河北雄县一路狂奔,弃守了山东的门户德州,败逃到了山东腹地的济南。
  李景隆的此次失败,也标志着靖难之役进入第二阶段,两军战略胶着。
  日期:2017-01-17 23:39:14
  坚不可摧的堡垒(二)
  当时的济南防务,主要由两个人负责,一个是山东布政使(山东省省长)铁铉,另一个是山东都指挥使(山东武装部部长)盛庸。在这两位的指挥之下,济南这座城市抵抗了朱棣整整三个月,攻而不克。在远在北平的姚广孝建议之下,朱棣无奈撤军。
  面对南军北军大打出手的叔侄之争,大明官场中的很多官僚选择了两方押宝。而铁铉和盛庸这样的人,和身为文人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他们一样,堪称当时武将之中立场坚定的硬骨头。铁铉和盛庸,在靖难之役中,自始至终都体现出了遵循祖宗成法,只认正统法理的二杆子精神。这样的精神,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些迂腐,但只有这样的人,往往才能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起整个中华的脊梁。

  我们需要尊敬这样的人。
  在接下来长达大半年的时间中,盛庸被任命为平燕将军,负责调动和组织整个华北地区的南军,同朱棣进行周旋。很多时候,战争呈现出拉锯的态势,山东,河北一带的很多城市和要塞,被南军北军反复争夺。而在长期的战斗中,无论双方的士兵还是将领,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想当初的青瓜蛋子,到最后也被锻炼成了老兵油子。而当地的百姓和官员,也呈现出战争带来的狡猾,很多时候,朱棣大军一来,望风而逃。而朱棣一走,则反攻倒算,重新上位。两年过去了,朱棣真正占领并实施统治的地区,无非还是北平,永平,正定三个城市。

  而南军虽然势大,但军心也是不稳,上阵杀敌时很多士兵心里也带着三分犹豫。毕竟,这是人家的叔侄之争,无论谁胜谁负都还是朱家的天下,一不小心自己就成了白白送死的炮灰。更况且,儒家的理想主义践行者建文帝还说过很经典的那句:不要让我背负杀叔的恶名。(“勿使朕有杀叔之名”《太宗实录》)
  这样的僵局,似乎看不到尽头。
  最终破局的,是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宦官,他在南京的宫中,给朱棣送来了价值连城的军事情报——朝廷虽然在华北一线布置重兵,但整个南京的防务是空虚的。在姚广孝的强烈建议之下,朱棣决定赌一把运气——绕开山东河北的南军重镇,千里跃进,直逼南京。
  靖难之役进入第三阶段,北军奔袭南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