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猛唐朝》
第47节

作者: 九月长林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8-15 23:32:12
  被人捧上天的感觉,那简直棒极了。
  李世民沉浸在自己的成就当中。
  靡靡之音,悦人耳畔,李世民左侧的列席上,突然怒叫声骤起。
  定睛一看,原来是四十七岁的老黑尉迟敬德,冲着他的上座,怒吼“你算老几,敢坐到我上面”(汝何功,坐我上)。
  至于对方反驳什么,亦或是贬低尉迟敬德什么,亦或是哑口无言,没有记载。
  尉迟敬德本着战场多年的狮吼,不仅能吓退敌军,摄人魂魄,也能为自己壮胆,声音之大,盖住了表演的乐队音乐,李世民挥手撤下乐队,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尉迟敬德反倒吵闹的越厉害,坐在他下面的三十岁的小辈任城王李道宗,以欢快和谐的胜利的宴会为重,赶紧上前劝解,至于劝解的方式,是贬低那个上座的人(不太可能,否则是为自己树敌),还是抬高尉迟敬德(反向的就是贬低上座,也不太可能),很有可能是转移话题之类,比如今天天气真好,或者尉迟敬德衣服好看之类的。
  但尉迟敬德怒气未消,反倒迁怒李道宗这个小辈出来加三。
  大人说话,哪有小孩插嘴。
  日期:2017-08-15 23:32:33
  尉迟敬德见还有人来劝,怒气更大,而此时的李道宗就成了发泄口。尉迟敬德积聚于心中的,无法控制的郁积之气,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全部集中到握紧的拳头上,难以阻挡的怒气,跟着拳头,一同砸到了李道宗的眼眶上。李道宗一个趔趄,后退几步,捂着自己的眼睛,痛声大叫起来,旁边的大臣,上前扶住李道宗,帮他检查伤势,围成一团。
  尉迟敬德一下子落在了道德低谷,被每个大臣射来声讨的目光。尉迟敬德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
  而站在台阶上的李世民,目睹了整个过程,愤而甩袖罢宴。
  明明李世民是主角,但尉迟敬德却抢走了聚光灯,虽然是曝光丑恶一面的聚光灯。
  李世民回忆满满成就感的宴会,就这么被尉迟敬德给毁掉了。
  事后,李世民找来尉迟敬德。
  李世民淡淡的,面无表情,说:“我不想像汉高祖一样,大杀功臣,本想和你共保富贵,但你数次犯法,扰乱纲纪。以后,如果你犯法,我将依法处理。到时候你不要后悔,也别说我迫害功臣。
  日期:2017-08-15 23:33:15
  跪在地上尉迟敬德,股栗不已,他此刻意识到,如果自己再犯错,即使自己救过李世民的数次性命。李世民也会毫不犹豫,不带任何怜惜的杀死自己。
  此后,尉迟敬德,关门大吉,谁也不见,天天炼丹,自己当小白鼠。试验各种丹药,貌似丹药效果不错,让他一直活到七十三。
  事情还没有结束。现在讨论,尉迟敬德上坐的人是谁?
  如果限定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尉迟敬德排名第七,比尉迟敬德座位排前的,前面的六位分别是一号长孙无忌,二号李孝恭,三号杜如晦,四号魏征,五号房玄龄,六号高士廉,除了630年三号杜如晦死了外,就剩下五位人选,有人说是魏征,因为他原来是李建成的人,其他的人要么是宗室,要么是外戚,要么是玄武门之变共事的人,只有魏征,是个后来居上的。但有一个问题是,根据文武分列习惯,左文右武,跟尉迟敬德、李道宗一列的,只能是武将,所以不太可能是魏征。

  日期:2017-08-15 23:33:41
  不可能是李神通,因为此人630年死了
  那么可能的人-河间王李孝恭。
  另外,李道宗如此积极上前劝解,有距离近原因外,也很有可能,李孝恭是李道宗自家的叔伯。

  尉迟敬德对于年龄小的李道宗大打出手,很有可能是因为,错化成“你们李家合伙欺负人”。
  并且,李孝恭生于591年,尉迟敬德生于585年,李孝恭比尉迟敬德还小六岁。年龄上差距,也可能形成不满的一个因素。
  另外,李孝恭之所以凌烟阁排名第二,并非和他能力匹配,而是为了安抚宗室。他的军事能力,李渊就曾经评议过了,定义为“非识兵之人”,所以给他配了个战神李靖,与其说江南是挂名的李孝恭打下的,不如说是李靖这个长史,出谋划策拿下的。
  在看看,自从李孝恭624年,灭了辅公祏后,这人基本上就消失在军界,再没有任何战功,直到640年去世,基本上默默无名。而李靖又是灭突厥,又是打吐谷浑,几乎在马不停蹄的立功,忙的不亦乐乎。
  李孝恭的这个第二,名不副实。

  日期:2017-08-15 23:34:20
  那么凌烟阁里的武将,实际第一,非尉迟敬德莫属(当年李靖玄武门之变中立,排名第八)。
  尉迟敬德的火,发的有道理。
  但是,不合法理。
  对于功臣,谦虚总是没有错误,韩信、彭越的死,也不是平白无故,实属咎由自取

  十六、留学生
  602年,陈祎(yī)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属于河南洛州缑氏地界的(今河南偃师),父亲陈惠做过隋朝江陵县长,陈祎是陈县长家的第四个儿子。陈县长因为隋朝一天不如一天,免于引祸上身(土匪破城,喜杀县令),辞官归故里,成了草民陈某。他去世后,二儿子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号长捷法师,而陈祎很有可能因为没人照养他,后来找他二哥去庙里混饭吃。
  净土寺里的陈祎先后学习《法华经》、《维摩经》等佛家经典,加上长捷法师倾心教化,有大师指点,比自己摸索,更能够打开思路,使陈祎在佛学上的思考更上一层楼。
  身在庙宇,也被佛的理论慢慢浸化,香烟袅袅,时常带者陈祎的思考一块飘起,这让陈祎感到享受。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

  人为什么执着于欲望?
  人为什么总是在痛苦和快乐之间反反复复的轮回?
  人为什么.
  日期:2017-08-15 23:35:31
  一旦想通这些问题,总会让人内心轻松自在,那种的精神的愉悦,不是功名利禄所能带来的。
  对陈祎来说,世间哪里有比思考问题还有趣的事情。

  大业八年(612年),陈祎受大理寺卿郑善果赏识,破格出家。按庙里的规矩,为了断生前身后事,安心事佛,授予陈祎法号玄奘,即大家熟悉的唐僧。在寺里跟着从严法师等法师学习。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佛家书。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618年,瓦岗军和王世充斗的死去活来的时候,洛阳南边的净土寺,不免受到兵、匪的骚扰。
  庙里的诵经之声,渐渐的被兵匪的打打杀杀声盖过,难保哪天,刀架在全庙和尚的脖子上,集体“被”改行当兵去。十六的岁的玄奘,和二哥长捷法师合计,为了继续佛学生涯,两人决定前往相对安稳的巴蜀。
  在巴蜀的四五年里,两人四处求学,问访得道高僧。请教深奥佛学,在与这些的交流辩论中,也使他闻名蜀中,之后他又到相州一带学习。
  但仍然存在着困惑久久缠绕心头。
  日期:2017-08-15 23:41:59

  玄奘学习,发现有些翻译不一样,理解有差别,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这一切都让即使慧根颇深的玄奘迷惑。那么原始的佛经里是怎么解释?
  要想翻译正确,那么必须有第一手的翻译资料,这就需要原版著作。
  中土压根就没有这些有原版。
  只有去原产地天竺(今印度),才能拿到原汁原味的佛家经典。
  但那年头连个地图、导航都没有,说去天竺,吹牛逼的标签肯定坐实了。
  恰巧此时天竺僧波颇在长安,玄奘前去拜访,同道中人,谈的甚欢,在进行了友好的学术交流之后,玄奘告诉他欲往天竺的想法后,波颇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他去天竺的路,哪里能住宿,哪里有兵卫,哪里路最难走,哪里有土匪(挨抢的地方),哪里.
  这些更加坚定他去天竺的想法。
  和现在出国要办签证一个道理,玄奘要先向政府机关申请出关许可。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向唐太宗请求,结果显示,压根就没有西游记里所说的那样,玄奘和李世民拜把子,口口生生“御弟”叫的那么热乎。
  李世民直接拒绝了。

  李唐号称是老子李耳后人,更加崇拜道家。对于佛学那套,不感冒。
  对于玄奘来说,有如晴天霹雳。
  难道自费留学,又没有消耗公款,这都不行吗?
  心情郁闷的玄奘,垂头丧气看着地面,拿着脚尖踢着地上的小石子。无意间他看看自己的双脚,又看了看自己的手,突然灵光一闪,我这不是有手有脚吗?
  干嘛要听你的!
  权力来源于威胁。
  唐代法律,禁止私人出境,违者以间谍罪论处。更没有什么现在的因私护照一说。
  丫敢过这个坎,就敢砍你的头
  显然是个威胁问题
  没有一纸通关凭证,被抓住,那就代表着死亡。
  佛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对于玄奘,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李世民的权力对玄奘无效。
  也许路上我会被边军抓住处死,也许我会被土匪杀死,也许我会死于虎狼之口,也许我会病饿而死,也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