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山海经』》
第55节

作者: 古道风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它的西面约1.5公里处又条大峡谷,又叫大龙沟或者大冰沟或者硖门硖。
  日期:2018-01-06 22:44:09
  又东十五里,曰口谷之山。其中多铜。
  再向东十五里,就是口谷之山。其中多铜。
  口谷,应当是有岔道的山谷。
  口谷之山就是今天青海民和县西沟乡的山庄大山。
  日期:2018-01-06 23:09:02
  又东百二十里,曰吴林之山。其中多口草。
  再向一百二十里,是一个叫吴林的山脉。那里长着很多可以食用的野菜。
  吴通娱,像一个人跳舞,表示到了这地方地势平坦,有很多植物可以采集而食。人们高兴得跳起舞来。
  林,甲骨文象形,像两颗或多颗树并排,之丛生的竹木。说文解字:平坦的地名上有丛生的树木。
  吴林之山-就是位于今天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东南约5公里处的东屲山。
  日期:2018-01-07 11:25:23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劳水出焉,西流注于口水,是多飞与,其状如鲋鱼,食之已痔【彳同丁】
  鬼草,度娘:又名鬼针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50-3100米的路边荒地,又名一把针,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对调节血压有良好的功效。

  再往北三十里,那里叫牛首之山。在那里生长着一种草,名字叫鬼草。它的叶子像菊花但枝茎是红的,它簇拥在一起像禾苗一样,服下它能缓解忧郁烦躁的心态。
  牛首之山大约是黄屲圪垯。其形如牛首。
  日期:2018-01-07 11:47:12
  口水-现名大通河,又名浩门河,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为湟水的支流。在下游流经甘肃连城,兰州红古区。劳水位于兰州红古区红古乡所在地,为高原沟壑,向西流入大通河。
  日期:2018-01-07 12:53:23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楮。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月出】【月出】,养之可以已忧。

  霍,甲骨文象形,雨+鸟鸟鸟(三只鸟,鸟群),鸟群在雨中奋力疾飞发出“呼呼”声。这里借指从白民之国逃跑的奴隶团体在恶劣的环境中奋力奔跑。
  楮,甲骨文像形,木(迁徙群体)+火(木柴着火,火星喷溅)+火,表示迁徙或者逃跑群体生火煮食,聚众漫谈。
  出,甲骨文象形,彳(行军)+止(脚)+口(城邑),离开城邑,行军远征。
  【月出】,远来的西方民族群体。
  养,甲骨文象形,羊+攴(手持鞭子),表示在山地驱赶羊群。
  之,驱赶

  再往北走四十里,有座山叫霍山,在哪里有很多流民团体。在那里还有游猎部落,他们像狸一样善于潜伏,他们是从白民国逃出来并且有了反抗能力,他们自称是‘西方来的,西方来的’。把他们赶跑能解除后顾之忧。
  日期:2018-01-07 13:07:36
  霍山应当是甘肃永登县的龙山。
  有人也许会问:对于那些动物,植物等,为何有的是真实的实物,有的是比喻,你怎么能确认它们是比喻?
  对于这一点,也正是我怀疑的-我怀疑是有人对《山海经》动个手脚,故意将它们混淆在一起,使得真中有假,假中又有真,以此来迷惑读者的思维。
  对于那些用作比喻的,一般都不止一个字眼是比喻,往往一连串字眼都是比喻。而不是比喻的,我们都能在现实中找到痕迹-即它们依然存在我们现在,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日期:2018-01-07 13:33:12
  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是多【上艹下詹】棘。
  合,两山对接之低洼处

  谷,山岭间涧水汇集的低洼处。
  【上艹下詹】象形,艹(草,新生群落)+詹{人(警哨)+穴(岩穴)+口(通道,山口)远古时哨兵站在所居岩穴之上远眺,预警},这里表示从逃跑的白民在瞭望。
  棘,树木或灌木丛的及刺。这里借指有自卫武装的逃跑白民。
  再向北五十二里,有个低洼边上的山叫合谷之山,在那里有很多逃跑的白民。
  合谷之山-即位于今甘肃永登县中堡镇西6公里处的-红圪垯。
  日期:2018-01-07 14:23:11
  又北三十五里,曰阴山,多砺石,文石。少水出焉。其中多雕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食之已聋。
  雕棠-海棠也。度娘:海棠原名红后壳,又名海棠果,胡桐,呀拉菩等树叶如榆而方,果皮色泽艳红夺目,果肉黄白色,果香馥郁,鲜食酸甜香脆。海棠树木质地坚实,较重,能耐磨损,不受虫蛀蚀,多用于雕刻。
  海棠果性平,味甘微酸,入脾,胃经,具有生津止渴,健脾止泻的功效,特别对消化不良,食积腹胀,肠炎泄泻,痔疮等有很好疗效。
  少水-即流经天祝县的石羊河。
  阴山-天祝县乌鞘岭。指乌鞘岭之威岭山,位于天祝县城南5公里处。

  再往北走三十五里,就是乌鞘岭,其上有威岭山,那里多粗石和纹石。石羊河发源于那里。在那里生长着很多海棠树,它的叶子像榆叶但略微方一点,它的果实像红色的豆子(菽豆类的总称),吃了它们就会耳聪目明。
  日期:2018-01-07 15:33:13
  又东北四百里,曰鼓镫之山,多赤铜。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莨之已风。
  荣草,度娘:天仙子,即莨菪,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野,茎高一米,叶互生,椭圆形,本实包藏于宿村咢内,长卵圆形,长约1.2-1.5厘米,淡黄棕色。其性温,味苦辛,入心,胃,脾三经,有毒,具有定痫,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癫痫。风痹等症。
  镫-骑马脚踏。鼓镫之山,形似马鞍的脚踏。

  在宁夏中卫寺口风景区的寺口大峡谷两侧的黄龙岭和天井山恰如马鞍的一对脚镫,刚好在威岭山东北四百里处。所以鼓镫之山应是天井山所在山脉。
  再向东北行四百里,就是黄龙岭和天井山(鼓镫之山),上面多赤铜(赤铜是什么?)。在那里长着很多草,它们的名字叫天仙子,它的叶子似柳,本实像鸡蛋,其茎籽可以治疗风症(中风,癫痫等)
  日期:2018-01-07 16:09:14
  凡薄山之首,白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
  总计从冬日山(薄山)开始,起甘枣之山到鼓镫之山,总共十五座山,六千六百七十里。
  我计算了一下,十五座山不假,但加起来不过1017里。或许是古人的数学不好?或许是数字六就代表一,因为一指天地混沌,但后面却还要一千六百七十里,还有一百五十里。但前面的一百二十里却是百二十里。就是说,在中山经里,里程的数字表达出现了两个概念===即前面所述用的是远古概念,后面所述却是中古概念。这种迷惑的手法加上中古人对远古记录的错误理解造成了如此的局面。比如我们说共一千零一十七里,远古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如果只能用六表示一,那么远古的零根本没有现在的意思。至于具体怎么表达我们不得而知,只有按我们现在的计算确定。

  也就是总共十五座山,一千零一十七里。
  日期:2018-01-07 23:13:45
  历儿,冢也,其祠礼: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其余十三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瘗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
  历儿,有两种可能,一,通厉,西方天神,又称朱帝,白帝,西皇,穷桑氏。

  第二种可能:共工,共工的地盘在青海湖,在与颛顼后代祝融的战争中战败,一怒之下,撞不周山而死(不周山应当是青海湖周边没连在一起的山脉,在卫星地图上看有两处,一是青海湖西边天峻县附近的山,还有一处就是东边的共工之台之东日月山,我认为不周山是日月山)如果不周山是穷日山,那么与穷日山相距不过二十里的历儿山为共工之冢就合情合理了。共工虽为称帝,但也是亚帝,是神,是青海一方之土地神,所以为后土,其祠礼当用太牢。这里的毛-是太牢之具,太牢,应当是牺牲三牲。这里可能是一种专用代表三牲的用具-谓之毛,何许就是一种用桑木雕刻的三牲。

  婴,甲骨文象形,韭(朋,玉串,贝串)+又(抓)+女。表示女子手持玉贝项圈装扮自己。代表许多贝壳连串的贝链。
  金-玉石。
  桑主-用桑木雕刻的神主位。形状下方上尖,中间镶有玉。
  桑封,桑主的包装安放设施。
  糈,精米,古人用来祭神。
  瘗,埋物祭地。《吕氏春秋》有年瘗土,无年瘗土。高绣注:祭土曰瘗。年。谷也。有谷祭土,报其功也;无谷祭土,禳其神也。
  上面的意思是;历儿山,共工墓地所在也,其祠礼,后土太牢之礼,以毛代之,悬之以祭祀之玉。其余十三座山,以一毛羊代之,用贝链悬神主桑封,埋入地下不用精米封。
  桑封的,是所祭祀的神主,其形状下方上尖,中间镶着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