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
第52节

作者: 不一样的隋朝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4-21 20:53:49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顾名思义,就是三个省、六个部。
  严格来说“三省”应该是五个省: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但这个内侍省跟秘书省看名字就知道是伺候人的部门,管不了事。内侍省是宦官机构,秘书省管的还不如现在领导秘书管的多,就管书籍和历法。以权力大小来说,这两省都属于靠边站类型的。
  所以,五省实际就是三省。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这三省是正经的权力部门,具体分工如下:

  内史省负责领旨、制诏,老大叫内史令;(唐朝改叫中书省)
  门下省管审核、盖章,老大叫纳言(别的朝代一般叫侍中,杨坚为避讳他爹的忠字);
  尚书省负责执行,老大原本是尚书令,可杨坚生怕有人权力过大,再干‘丞相篡位’这样没良心的事。尚书令职位是有,但是空着,谁也不让当,尚书省的实际老大就是左、右仆射(ye)。官阶上,左、右仆射是平级,但实际中,左仆射稍微高那么一丢丢。
  三省里边,尚书省人最多,权力最大,杨坚就又把尚书省给分成了六个部门:吏部、礼部、民部、工部、兵部、刑部。六部老大叫尚书,副职叫侍郎。民部就是后来的户部,唐朝时,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改称户部。

  这个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礼部、民部、工部、兵部、刑部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三省六部制。
  你说,这么大名头的政治制度,怎么也得用个两、三百年吧?
  两、三百年?
  一千三百年起!
  自打隋文帝杨坚创立起,直到清朝灭亡,这套制度就没丢过。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就这1300年,还是保守估计。看看咱们现在的中央政府机构是不是还叫‘部’,封疆大吏是不是依然称呼‘省长’,这些都没往上加。
  肯定有人好奇,三省六部制到底怎么运转呢?
  咱们再举个例子说说。

  比如,年度财政报告出现赤字,国库钱不够花,有官员建议适当加税。
  皇帝同意了,就让中书省起草加税法令。
  中书省写好了,送到门下省。门下省一看:不行,加太多了,不合规矩,老百姓受不了。
  门下省不同意,就会把原件改吧改吧,写上审核不通过意见,送回中书省,这叫涂归,也叫封驳。

  中书省一看:太多了?得,内部开会讨论吧,根据门下省的意见,再细算一下,看看到底能减多少。
  中书省算好了,再写一份,再送去门下省。
  门下省一看:嗯,行,这次没问题。老大纳言给签上字,门下省给写上审核通过意见。
  门下省审核通过后,要送给皇帝过目,皇帝看看没问题,确实是自己意思的准确表达,用御笔写上一个“可”表示同意了,然后门下省拿回去,原件存档,工工整整抄一份,盖上玉玺大印,这份诏书就成了正式的中央红头文件了,转发给尚书省,执行去吧。

  诏书到了尚书省,左、右仆射就把民部尚书叫来,传达中央精神,你们民部就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吧。
  这样,这个加税的法令就在全国开始执行,老百姓一听说又要加税,就开始骂娘。
  为了防止专权,这流程一样不能少,一切都得按程序来。规矩就是规矩,谁都不能越格犯规,别说宰相,就是皇帝想越权干点什么也是白搭。要是尚书省收到的诏书,没有门下省的盖章,对不起,拒绝执行。你就算找皇帝签上字,尚书省也不执行,这叫没法律效力,必须门下省盖章,这是死规定。
  自打有了制度的约束,历史上就时常会发生官员不给皇帝面子的事,宋朝最多,经常让皇帝颜面扫地,不过宋朝不光是因为政治制度,还跟“不杀士大夫”的基本国策有关,咱就不说了。
  咱说个近点的。
  唐朝有个叫李藩的牛人,一个小小的中书省给事中,胆子比官大。皇帝发来的密旨,他也敢不同意。不光不同意,李藩还把他认为不对的地方,在圣旨上打上×,涂涂改改,把圣旨这么神圣的东西抹的跟菜贩子的记账本一样,最后再总结性的写上个大大的“不可”,给皇上扔了回去。那嘚瑟劲,过了一千多年,都让我觉得牛哄哄的。关键皇帝还不能怎么着他,这是人家给事中的权力,这就叫‘用制度约束权力,把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里去’。

  任何一个伟大的盛世,都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里程碑,是古代政治体制最伟大的发明,更是一段旷古烁今盛世王朝的开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